李世民聽了薛元超的話,很想當場下旨,同意薛元超的奏請。
不過他還是忍住了,隻因爲長孫無忌剛與範陽盧氏聯姻,如果他支持嚴批範陽盧氏,很容易在朝廷内部引起紛争。
見李世民不說話,長孫無忌心裏暗笑,但也沒有出聲。
他不說話,不代表沒有人說話。
隻見禮部侍郎崔敦禮走了出來,崔敦禮雖然從他爺爺那一代就遷到鹹陽了,但是薛元超彈劾的的前燕博陵崔懿,是他們三百年前的祖宗。
所以崔敦禮不能不站出來說話。
“啓奏陛下,士庶婚嫁其禮不同,自古皆然,所以士族極少與普通百姓通婚,爲的就是各行其禮,不相混同。
如南朝梁太子少傅沈約曾參彈東海王氏王源,嫁女與富陽滿氏曰:源雖人品庸陋,胄實參華……高門降格,雖自已作,蔑祖辱親,于是爲甚。
說的就是士庶人家不通婚。
河北道各家雖傳家久遠,子孫不肖,然皆知恪守詩禮,不辱祖宗。
士庶殊禮,何來敗壞風氣之說?”
崔敦禮的話說的很克制,一點都不牽涉其他的。隻是講明我們士族跟庶人根本就不通婚,我們怎麽做都不會影響到庶人。
還引用了梁朝沈約彈劾東海王源的話,說王源雖然人品不好但是門第高貴,跟富陽滿氏結親就是辱沒祖宗。
我們這些人爲了不辱沒祖宗,根本就不跟庶人結親。我們和庶族百姓既不結親,行的禮也不一樣,怎麽會帶壞風氣呢?
可是這話不免讓一些人想到一些不愉快的經曆,比如曾向高門求親沒有成功的人,聽了崔敦禮的辯白覺得像是受了一次侮辱。
當然這一會崔敦禮是想不到這些的,因爲戶部尚書程名振走出來了。
隻見程名振走到大殿中間,朝上鄭重一禮,然後沉聲道:“啓奏陛下,崔侍郎所言差矣,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河北道諸士族人家聲望甚隆,其行止多爲百姓效仿。其緻河北道上下婚嫁奢侈,乃是不争的事實,無從辯駁。
更有甚者,此次河北道突遇旱災,數十萬百姓盡無顆粒之積,全賴朝廷救濟。
若非太子殿下近二年來強推關中廣範開墾種糧,吳王殿下又遠赴絕域征收賦貢,朝廷府庫稍有富裕,能于此時振濟百姓。
河北諸府恐已遍地烽煙,再演隋末舊事了。
百姓全無積蓄,所因者何?
一者河北道諸士族人家窮奢極欲,對百姓敲骨吸髓,二者百姓亦效其奢,不蓄家産,不墾田地,以至于天時稍差,即成饑民。
由此可見河北道諸士族人家奢婚侈嫁,已是危及天下社稷之禍源矣。
聖天子不可不防啊!”
此語一出,滿朝嘩然,無論是李世民還是文武百官都知道真出現幾十萬沒有飯吃的百姓,一定會天下大亂。
連長孫無忌也繃不住了,走出來朝李世民行禮道:“陛下,河北道諸士族婚嫁豪奢,但畢竟是私事朝廷不好過問。
當然程尚書所言之事不可不防,臣以爲當在河北道效關中之策,由幽州大行台定下合理的佃租之數,不使百姓被士族過分盤剝,方是正理。”
這是長孫無忌早就想好的應對之法:把鍋甩給幽州大行台。
殿上的一些人精立即明白長孫無忌的高明之處了,滿朝文武的一緻看法就是:李承乾身在幽州拿士族沒有辦法,所以才命在長安城的太子黨發動彈劾。
現在長孫無忌把球再踢給幽州大行台,讓李承乾去做更難的降低佃租的事,不是爲難人嗎?
果然長孫無忌一說完,就見柳奭沉着臉走出來了。
“長孫國舅此言差矣,能影響到社稷萬民的事朝廷就該管。崔侍郎剛剛就說,南朝沈約曾上疏彈奏東海王源,可見士族婚姻之事向來關乎天下,朝廷豈可置之不理?”
崔敦禮聽柳奭以子之矛攻之子之盾,氣的直咬牙,不過他卻沒有再說話。
因爲他知道不管今天朝堂的辯論如何,都改變不了河北道諸士族人家的命運,畢竟現在李承乾就在幽州,以大唐的國力有的是辦法對付那些士族人家。
柳奭的最終目的應該是長孫無忌,與他無關。
果然隻聽長孫無忌看着柳奭淡淡一笑道:“柳侍郎這話才不對呢,千字文上說‘樂殊貴賤,禮别尊卑’,士族之間通婚多花些錢才能分出士庶不同,就如皇家婚禮,哪一次花的錢不比普通百姓多?難道也帶壞了大唐的風氣嗎?”
長孫無忌此言一出連李世民的臉色都變了。
在封建社會這些問題根本沒法理論,因爲封建禮法是規定,什麽階級的人該負什麽責任、該享受什麽樣的待遇的東西。
封建社會士庶有别,你普通老百姓強行學士族人家奢侈浪費,就是你的錯。要不你學着皇帝,寫一份诏書把誰賜死,你再帶着人把人家殺死,對官府說這是學皇帝呢,那你的罪絕對比普通殺人的罪重。
如果李承乾在此一定會說,河北道諸士族隻是自矜身份,在大唐他們沒有任何功勞,跟普通老百姓是一樣的。
可是,在此時的太極殿顯然沒有一個人會這樣想。
柳奭和一衆太子黨就都陷入極爲不利的境地中,繼續争論下去就要涉及到皇權,李世民現在就不會放過他們。
如果不争論,等于是通過一次大朝會給河北道諸士族定下名分了,直接給李承乾後面在河北道施政增加阻力。
“陛下……”柳奭張張嘴,卻說不出來。
李世民臉色陰沉,他也看出了柳奭的困境,但是他更要維護皇權。李世民現在隻覺得李承乾胡鬧,柳奭等人無用沒有想出一個對付河北道士族的辦法。
“哼!”
李世民等了一會見大朝上沒有人再站出來,知道李承乾的人沒有辦法應對了,就要對他們的争論作出總結。
此時,長孫無忌面上神色淡然,一副莫測高深的樣子,而柳奭等人的心卻都提到嗓子眼了,卻又無能爲力。
“報——”
“幽州大行台送來八百裏加急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