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君繼位,國内局勢大變,利益重新分配是必然之事。
聶傷繼承了老侯的家産,誰也插不了手,但仲喜一派倒下,卻留下諾大的一塊肥肉,衆人流着涎水等待瓜分。
老貴族們沒有爲新君出過什麽力,不過爲了得到他們的支持,聶傷不得不分給他們一些好處。
山陽家分到了最大一塊肉。聶傷信守承諾,把靠近山陽邑的北邑之土割給了他們,大概是北邑領地三分之一,隻多不少。
山陽家的貴人異常滿意,當即對其他家族宣稱,他們家之所以能分到這麽多利益,是因爲他們暗中支持聶傷反攻仲喜的緣故。
本家嫡子公吳冒着生命危險,在其中串聯消息,聯絡各方勢力,又将國内形勢,軍隊情況和仲喜的行止都一一告知了聶傷,才使聶傷能對仲喜精準一擊。當然,這也家族鼎力支持的結果。
總之,山陽家也是這次政變的重要參與者,爲新國主的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一說法得到了聶傷的認可,雙方互有默契。
山陽家是在站隊,他們用這種辦法将自己推到一個不能背叛聶傷的境地,聶傷若被推翻,他們的行爲就會被反叛者清算。
其他家族也分到了不少土地,也是聶傷從仲喜那塊肉上割下來的,不過他們得到的隻是邊邊角角,沒有山陽家那麽肥。
就算如此,這些家族也很滿意了。畢竟他們沒有任何功勞,新國主沒有趁機吞并他們,反而給了他們好處,已經仁至義盡了,還能有什麽怨言?
分割了這麽多利益出去,聶傷并沒有多心痛。
因爲他隻是割地而已,這個時代的土地多得是。最重要的生産物資——人口,一個都沒從他手指縫裏漏出去,隻要有人口,想開辟的多少田地都可以。
老貴族都分到了利益,同時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
聶傷以國内局勢不穩爲由,命他們每家出少量士兵,各家提供甲兵糧食,再加上國主領地的士兵,組成了一支戍衛隊,由國主直接掌握。
新國主剛剛繼位,沒有安全感,做出掌控兵權的舉動,大家都能理解,仲喜一上台不也是這麽做的嗎?
而且國主要求提供的士兵人數很少,實力最強的山陽家也不過十五之數,其他小家族甚至隻出了三五人而已。
所以各家族都沒有太在意,一口就允了。
衆家族提供了八十人,聶傷自己再出二十人,由此,他手中掌握了一支一百人的直屬軍隊。
如果按正常的征兵方法,他接手的領地裏最多可以征發一千士兵,其他家族也可以湊出一千之數來。但那畢竟是臨時征發的,士兵們平時都是生産者,不可能長期脫離生産。
所以,這一百人的直屬隊,聶傷準備當做全脫産的職業軍隊來訓練。
别看隻有一百人,他估算了一下,一年下來,其消耗之大,能抵上一千農兵!
沒辦法,此時的生産力着實太低了,負擔不起常備軍。
這個時代還沒有真正的常備軍,商國的常備軍都是由貴族子弟擔任,平時做一些随行、護衛、田獵之事,稱爲‘大卒’,就是軍官,還有高級兵種‘輿戎卒’,就是戰車兵。
一到有戰事時,便急征平民入伍,稱爲‘登人’。這些平民士兵大都作爲徒卒步兵,能即可補入所屬的貴族軍官手下,迅速成軍。
而一些看家護院之事,則是由領地的平民士兵輪流承擔的,除了爲王室服務之外,大小貴族是不屑做看門狗的。
這樣的軍制很符合時代背景,做到了戰力和生産力的平衡,不過軍隊的作戰能力明顯不如後世的脫産職業兵。
所以,聶傷建立的可能是史上第一支常備軍,其戰力自是不用懷疑,但是負擔卻極重。
不過他并不擔心,他心中躊躇滿志,相信自己一定能在短期内大大提升鬥耆國的生産力水平,不但能供養得起一百常備軍,還能不斷擴大常備軍的規模。
這都是後話了,此時,他又借戍衛軍隊的名義,提出征收軍費一事。
既然大夥都同意爲各家出的士兵提供給養,不可能真的讓士兵每天每頓都回家族吃飯吧?不如把他們消耗的糧食布匹等物資按時按量送到我這,我給他們發放。
各家想想也有道理,不過幾個、十幾個人的給養而已,每月給侯城送點糧食和麻布就完了,也省的麻煩。而且等上一段時間,待新國主坐穩了位子,就會把人放回來。
此事沒啥大不了的,于是都同意了。
聶傷算計得逞,心中得意:“一旦開始收軍費,就停不下來啦。軍費會越來越多,溫水煮青蛙,不知不覺間吸幹你們的血,讓家族再也無法對抗國主!”
“等到那時候,嘿嘿,再想要抗``稅?遲了!”
“我的常備軍已經練成,哪家是我的對手?誰敢抗``稅就是想餓死常備軍,我不發話,大頭兵都會主動教訓你們這些抗``稅的。”
除了剛組建的戍衛軍,他手裏現在還掌握着全國的軍隊,也就是從南山軍營收編的那些人,還有陸續收攏的逃散士兵,大概有八百多人。
大營遭野人襲營前有一千多人,現在看來,隻損失了兩百多。
損失如此之少,蓋因那晚野人夜襲後,商兵瞬間就崩潰了,野人隻顧着搶東西,也沒大舉追殺,所以才逃掉這麽多人。
值得一提的是,那晚七國貴人在侯城參加筵席,身邊隻帶了戰車和少數随從,跟随而來的四百多護衛士兵和奴隸也被安頓在南山大營裏。
他們同樣也在野人的夜襲中潰散了,于鬥耆國鄉野林間四處亂竄,被各家收攏了起來。
這些人全是青壯男人,士兵也都是七國使者精心挑選的精銳,發給武器就是好戰兵。而且他們和國内勢力毫無瓜葛,正适合手頭無人可用的聶傷使用。
聶傷異常眼饞這夥人,于是就以避免外交糾紛爲借口,命令各家将這些人全都送到了侯城,一個也不許私藏。各個家族也不想招惹其他國家,都心甘情願的把人交了出來。
待他們到了侯城後,聶傷便以重利相誘,許諾願意留在鬥耆國的,軍官和士兵皆賜予封地和田土,并配給婦人爲妻。奴隸赦爲平民,也賜給土地耕種。
結果一百多仆役和奴隸全都留了下來,當日就脫離了奴隸身份,成了鬥耆國的農民。
還有兩百多個士兵也願意效忠新國主。這些士兵大都是窮人,在本國活的很艱辛,留在鬥耆國有屬于自己的土地,還有女人賞賜,簡直天上掉餡餅,當然也同意了。
聶傷便把他們分配到了自己的領地上,賜予土地、工具和奴隸,都做了小奴隸主。
剩下一百多個軍官和家庭出身較好的士兵堅決要返回故國,聶傷也好生相送。臨走時還讓他們給逃走的主人帶信,表達了和好之意,并邀請他們繼續參見比鬥之事。
他相信七國之中可能會有那麽一兩個死心眼的要和自己敵對到底,比如那陳塘國李哪吒,其他人應該能和好。
畢竟雙方沒有重大利益沖突,勞師遠征可不是件輕易的事,還不如繼續比鬥好玩有趣。來鬥耆國的那幾個都是纨绔,聶傷對他們很有信心。
國中軍隊重新收編後,經過挑選,把裏面的不穩定分子剔除掉,編成了一支七百人的隊伍。
這支軍隊也不能立刻放手,萬一哪家想造反,豈不是送刀到他們手中?聶傷采取了仲喜的辦法,發派他們重新修整南山大營,并在那裏防禦南山野人。
南山大營的主将人選也是個問題。
聶傷能信任的鬥奴都沒有統兵之才,畢鬼曾經做過畢候的車左,算是有點軍事才能,可是商兵肯定不會服他,不能派去主持一軍。
隻能在原鬥耆國的将領中選擇了。挑來挑去也沒有找到能放心的,最後還是女秧給他提供了合适人選,一個叫做鬥耆革叔的中年将領。
聽名字就知道此人是鬥耆家族之人,不過卻是很遠的旁支,和主家糾葛不大。他是老侯領地中的封臣,現在亦是聶傷的封臣。
此人有個好處,就是絕不攙和政治鬥争,一直态度鮮明,誰當國主支持誰,所以聶傷繼位後,他立刻代表軍方一些派系表示效忠。
這革叔乃是老行伍了,從軍二十年,從伍長做起,一直做到軍隊左官,即大軍副将,地位僅次于司戎,乃是老侯軍事上的左膀右臂。軍事能力沒得說,在軍隊中有很大的影響力。
聶傷專門面試過革叔後,見他是個純粹的軍人,沒有政治野心,立刻提拔他爲司戎,又任命他爲南山大營主将。
南山大軍隻是臨時的,出于政治目的才沒有解散,國主就算想吞并也沒有财力支持。等到敏感時期過去了,自家的士兵就會回來,所以各家并沒有感到威脅。
因此,聶傷的軍事舉措實施後,國中局勢很平靜。
接下來是賞賜追随他的同夥的時候了,劍舍鬥奴,畜院賤奴,以及野人奴隸都要獎賞。
野人倒也罷了,鬥奴和賤奴是聶傷的起家隊伍,雖然都有些上不得台面,但是他們忠心無可置疑。必須要讓他們的力量成長起來,盡快成爲自己的重要助力。
于是,肥肉的主體,就被這些叛奴瓜分了。
(馬上要種田了。我不太擅長寫種田,涉及太多技術細節,擔心寫錯了。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給我點建議,讓我參考參考。就寫在評論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