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城外的明軍來說,能兵不血刃拿下甯遠避免殺戮自然要比付出傷亡攻城要強。大軍來到遼西的任務本就是爲了攻占甯遠,甯可能多的俘虜甯遠軍家屬,同時截斷北京與關外的聯系。現在甯遠投降,戰略目的已經達到。
經雙方商議之後,吳平答應保全城内軍民的性命,以及投降百姓個人财産,于是孟勇便率領所部打開了城門。
明軍開入城内占領了城防,第一件事便是把吳三桂的家屬控制在手裏。
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一家被大順軍所殺,但吳三桂的妻妾兒女卻在甯遠。
現在的吳三桂雖然被滿清封爲平西王,卻不是後世那個占據雲貴的藩王,他根本沒有自己的封地,家屬又不能跟着軍隊打仗,隻能留在後方。
甯遠是吳三桂的老巢,又有山海關相隔,把家眷留在甯遠不管是滿清朝廷和吳三桂自己都非常放心,畢竟遼西走廊算是滿清控制腹地了。誰有能知道明軍竟然跨海發動遠征,從海上對遼南遼西發動了進攻。
吳三桂留在甯遠的家屬有妻子張氏,陳圓圓等妾室,還有吳三桂的兩個兒子吳應熊、吳應麒,吳應熊十歲,吳應麒隻有五歲,都是吳三桂夫人張氏所出。
除此以外,吳三桂手下衆将,楊坤、郭雲龍,吳國貴、高得捷,心腹幕僚李友松、劉泰林、高選等人家屬也都在甯遠。
吳平占據甯遠第二日,即下令把吳三桂及其諸将家屬統統裝船運往登州。同時派人乘快船徑直越過渤海往南,從大清河入海口上岸,經利津縣前往聊城報信。
然後吳平便整編降軍,修繕甯遠以及附近各堡壘,完善甯遠防線,開始進行占據整個遼西走廊的戰略,以應對即将到來的滿清大軍攻打。畢竟遼西如此重要的地方,滿清絕對不會任由明軍盤踞。
同時,吳平給複州的司馬南傳令,命其放棄攻打蓋州的企圖,隻維持出金州複州遼南之地便可。經曆過和穆爾察八旗軍隊的激戰之後,吳平對八旗兵的戰力有了新的認識,他生怕司馬南冒進爲八旗軍所敗。
雖然已經進入了春季,海上吹的還是以北風爲主,吳平派出的快船從覺華島出發,五日的時間便跨越了渤海,來到山東海域,在大清河口上了岸,又用了五日到達了濟南,終于把攻占甯遠的消息送到。
而此時的戰局又有了變化。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對峙之後,看着明軍根本沒有出擊的打算,多爾衮終于忍耐不住了。
直接攻打聊城或濟南他不太敢,畢竟兩城有大量的明軍把守,攻下來的難度很大。
多爾衮選擇的是分兵往西攻打廣平府大名府。三月十六日,滿清貝勒博洛帶兵打下了威縣,因爲守城的明軍不肯投降,清兵入城之後進行了屠城,三萬軍民喪命。
三月二十一日,滿清貝勒勒克德渾率領一支偏師進攻廣平縣,廣平軍民誓死抵抗,勒克德渾攻城不果,便派人抓捕廣平鄉下百姓,逼迫百姓作爲炮灰攻城,廣平守軍憤怒至極,出城死戰欲解決城外父老,卻被清兵擊敗,勒克德渾趁機殺入城中,屠盡了城中軍民。
半個多月時間,清軍攻下了十多個縣城,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消息傳到聊城之後,聊城衆将憤怒至極,紛紛在齊王陳越面前請戰。
清軍的暴行自然讓陳越憤怒無比,身爲大明軍人,自然不能任由百姓被肆意屠殺。
必須得出戰,狠狠的給滿清鞑子以打擊!
三月二十五日,消息傳來,勒克德渾和博洛合兵一處,攻打大名府城,李奕餘楓諸将紛紛請戰,要求帶兵前往大名救援。
陳越仔細思量之後,拒絕了諸将的請求,因爲他知道,和擁有大量騎兵的清軍相比,明軍的戰鬥力大大不如。
既然要戰,就必須自己選擇合适的戰場,不能讓滿跶牽着鼻子走。
三月二十六日,陳越終于出兵,親率大軍十五萬,從聊城濟南分三路出兵,每路軍隊之間相隔二十裏,向着臨清發起進攻。
明軍出兵的動靜自然瞞不過滿清,多爾衮聞報之後,立刻派人給博洛勒克德渾送信,命令其帶領大軍返回。
清軍的兵力本來就比明軍要少,缺了博洛和勒克德渾兩支騎兵,自然無法和明軍匹敵。
明軍三路而來,總人數多達十五萬之多,是留守臨清八旗軍三倍,多爾衮卻絲毫不懼。
十多年來,身爲滿清王爺,多爾衮帶領軍隊打過無數次大戰,打過蒙古打過朝鮮,打過李闖,當然打的最多的便是明軍。
這些年來,多爾衮身經百戰,帶領的軍隊戰無不勝,還從來沒有敗過。在整個清營之中,若論善戰,若論計謀,多爾衮都是首屈一指。博洛、勒克德渾和他相比,不過是兩個毛頭小子。
雖然面對的是大明最有名的将軍齊王陳越,雖然陳越也有着無敵的名聲并擊敗過多铎阿濟格兩路大軍,可是多爾衮對陳越卻怡然不懼。
這幾年來,多爾衮無處次分析過南征失敗的戰例,也深入過了解過陳越此人。雖然他承認陳越英勇善戰,但還是認爲多铎阿濟格之所以兵敗,并不是明軍戰鬥力有多強,而是接連不斷的勝利沖暈了多铎他們太多人的頭腦,使得他們非常輕視明軍。所謂驕兵必敗便是這個道理!
多爾衮不信明軍戰鬥力比八旗軍還強,在他看來八旗兵依然是天下無敵!而陳越之流不過是會一些陰謀詭計罷了。
明軍攻打甯遠的消息已經由北京朝廷傳到了臨清前線,多爾衮一眼便看出了明軍的意圖,知道自己不能再等。遂下令嚴密封鎖消息,然後派出博洛和勒克德渾二人分兵攻打各城,以屠城的手段刺激明軍,逼其出兵決戰。
至于攻入遼西的那支明軍,多爾衮并不在乎,隻要能擊敗聊城的陳越,自然可以回師輕松消滅那支深入遼西的孤軍。
nbsp; 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