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州水步大軍順利通過洭浦關,繼續沿溱水北上,橫穿浈陽縣境,最終大軍停于曲江縣以北十餘裏處的一座渡口内。
鄧羲等人皆是一頭霧水,眼下才剛過中午,遠未到休息的時候,不知大軍爲何停止不前。
王彊來見鄧羲, 面上略帶歉意地道:“鄧君,我還有要務在身,隻能止步于此,不過鄧君不必擔心,我會派兵船繼續護送諸君北上,荊州境内頗爲安甯,少有寇盜,鄧君無須擔心安全。”
鄧羲大感意外,心裏更加疑惑了,這裏有什麽值得劉景不遠千裏,從交州調來上萬大軍?
他們剛從南邊而來,桂陽郡内部平穩,不是自身問題,北爲長沙郡,西爲零陵郡,皆是劉景久營之地,士民擁戴,也不會出問題,東面……是揚州廬陵郡。
“劉景莫非要對江東用兵了?”鄧羲心裏暗暗吃驚。
此時劉景出兵豫章的消息尚未傳開, 鄧羲僅憑王彊的隻言片語, 竟然猜到了結果。
王彊自然不會和他解釋,很快就派船将鄧羲等人送走, 接着下令全軍棄舟登陸,向東進發, 三日後抵達桂陽與廬陵交界處。
台領山下,豫章水畔, 此地屬于偏僻地帶,原本應該少有人煙才對,可此時這裏卻聚集了數以萬計的民夫、工匠,正熱火朝天的運輸物資,修造舟船。
“王将軍,你終于到了……”桂陽太守桓彜得知王彊終于率軍到來,立刻抽身趕來相見。
桓彜在這荒郊野嶺蹲守了足有一個多月,面龐曬得黝黑,衣冠也不再整潔,簡直和王彊印象中的判若兩人,險些沒認出來。
“桓桂陽辛苦了。”王彊忍不住幹笑兩聲,随後問起正事,“不知船、資是否已經準備齊全?”
桓彜輕輕颔首道:“糧谷足夠萬人兩月之食,舟船也已裝造數百艘,随時都可以出發。”
王彊不禁感歎道:“有桓桂陽爲我籌措,足食足兵,我可以安心的出兵了。”說罷,和桓彜并肩前往豫章水畔,視察地形。
沒錯,劉景實際上不是兩路進攻豫章, 而是兵分三路,同時攻打豫章、廬陵。
劉景順江東下,爲北路軍;諸葛亮出長沙,爲中路軍;王彊率交州軍萬人,乘船沿豫章水而進,直攻廬陵郡,爲南路軍。
王彊的這條進攻路線,曆史上東晉時期盧循麾下大将徐道覆曾經走過。
盧循乃盧植後代,與孫恩起兵戰敗,率領殘部南下占領廣州。後徐道覆趁劉裕北上攻打南燕之際,說動盧循再度起兵。徐道覆十餘日内便修造戰艦數百,然後自豫章水而入贛水,先克廬陵,再下豫章,橫掃晉軍,一鼓作氣殺入長江,直撲建康,直到劉裕回師,才平息盧、徐之亂。
徐道覆麾下精兵數萬,或爲三吳舊賊,百戰餘生,或爲交州勁卒,骁捷善鬥,加上劉裕盡起精銳,北伐南燕,以緻後方空虛,這才被徐道覆鑽了空子,一路勢如破竹,攻占數郡。
劉景也沒指望王彊能夠複制徐道覆的奇迹,他對王彊的要求并不高,隻要率兵攻取廬陵南部南野、贛縣、雩都諸縣,從南邊牽制住廬陵太守孫輔即可。
王彊雖出身卑微,卻素有雄志,自然不會甘心于劉景爲他定下的目标。他率交州精卒萬人,不遠千裏北上,難道就是爲了攻打廬陵南部的幾座偏遠小縣嗎?
全取廬陵!斬殺孫輔!
這是王彊爲自己制定的目标。
接下來王彊下令全軍休整兩日,同時派人快馬北上長沙通知諸葛亮,第三日即揮師殺入廬陵。
卻說諸葛亮率軍回到長沙,會合荊南之衆,屯于醴陵縣。
這日王彊信使抵達軍營,諸葛亮看過王彊的信後,忍不住暗松一口氣,拿着信對左右笑道:“王子健終不失期……”
北面劉景連戰連捷,南面王彊業已就位,諸葛亮當即下令,盡起大軍,東進豫章。
眼下豫章北部,彭澤、曆陵、柴桑等縣先後失守,太史慈大敗而逃,形勢岌岌可危,整個豫章的注意力都放在北方,相應的,西面的防備自然就有所松懈。
此時宜春可用之兵,不會超過千人,諸葛亮率領兩萬步騎,突然從西面的群山中殺出。
正所謂“人到一萬,無邊無沿。”兩萬步騎大軍浩浩蕩蕩,沿着南水北岸而行,連旗成雲,精甲曜日,光照天地,軍容之壯,聲勢之大,沿途莫不矚目。
南水兩岸土地肥沃,宜種莊稼,人口稠密,由于諸葛亮大軍來得太過突然,百姓多來不及逃亡,隻能躲在家中瑟瑟發抖。
不過很快他們便驚奇的發現,這支大軍不但軍容威武壯觀,軍紀也十分嚴明,所過之處,秋毫無犯。
豫章乃久亂之地,這十來年裏就從來沒有一刻安甯過,不管是官兵,還是賊寇,在豫章百姓眼裏并無區别,皆一丘之貉,何曾見過這等毫不擾民的軍隊。
說實話,這是隻有在書生講古中,才會出現的仁義之師。
期間不止一次發生百姓舉家逃亡時被大軍從後追上,軍民并肩而行,兩兩相望的尴尬場面。
諸葛亮持軍整齊,雞犬不驚,很快就赢得了南水兩岸百姓的歡心,甚至有一些膽大之輩,紛紛跑到諸葛亮面前想要投軍。
諸葛亮也不好寒了他們的心,将他們編爲義營,等到抵達宜春城下時,義營已有三百餘人。
卻說宜春自得知數萬敵軍從西面殺來,軍民相顧駭然,旋即城中大亂,百姓紛紛攜家帶口,出城逃往鄉下,守兵不能止。
發展到最後,連縣吏也開始逃亡,轉眼縣寺諸曹,便已十去九空。
宜春乃是劇縣,曆來山越橫行,宗賊肆虐,非勇士無以鎮守,前任縣長乃孫權愛将周泰,現任縣長也是一位勇士。
不過他們雖然勇猛善戰,能夠平息外部叛亂,卻也粗鄙少文,不知收服内部人心,是以縣中諸吏,皆不親附,一旦大難臨頭,諸吏皆棄職而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