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負手立于船頭,一座懸浮水面,郁郁蔥蔥的江心之洲映入眼簾,此乃魚梁洲,所謂魚梁,即捕魚的籬栅,魚梁洲上之民善以魚梁捕魚,故名魚梁。
魚梁洲也是襄陽龐氏一族的居地,龐統父母兄弟,皆居于洲上。
另外颍川名士、“水鏡”司馬徽也在魚梁洲安家,與龐統從父、襄陽名士龐德公比鄰而居。
龐統能夠從一個不爲人知的樸鈍少年,成長爲名滿漢沔的士之冠冕,二人堪稱最大功臣。
龐統昨日随軍至襄陽,由于事情太多,未能抽出時間回魚梁洲,今日身負重任,亦無暇歸家,說起來已是兩過家門而不入。
大舸船自魚梁洲側方水道駛過,繼而轉向西行,最終停于襄陽城北的渡口内。
因襄陽方面缺少兵船,劉景水軍一經到來,他們就主動放棄渡口,退入襄陽。而劉景水軍面對空蕩蕩的渡口,亦無心占領。
以至于龐統登岸後,居然無人問津,他指派一名随從,先行前往襄陽通報,自己則乘坐一輛裝飾簡樸的素輿,在後徐行。
劉景軍使者到來的消息,很快就被城上守軍彙報給劉琮。
劉琮對劉景軍使者的到來一點不意外,讓守軍将人放進來。
同時,劉琮派人召集外兄張允,州部別駕劉先、治中龐季、主簿蒯良,鎮南将軍府東曹掾傅巽、從事中郎韓嵩等十餘位重臣前來,随他接見劉景軍使者。
至于名義上“督荊州軍事”的劉備,再次被劉琮忽略了。
龐統進入襄陽,被騎吏引入州部,一路來到正堂前。
不過劉琮并沒有在正堂,而是選擇在便坐别室内接見龐統。
龐統從車上下來,步履悠然的走入便坐,神态分外從容。
龐統乃是襄陽年青一代中當之無愧的冠冕,在坐者十有八九都認識他,有些還頗有交情。
不過除了同族龐季外,無人知道他南投劉景,因此見他代表劉景而來,都感到十分驚訝。
更讓在坐者矚目的,是龐統一身缟素,其意圖不言而喻。
龐統來到劉琮面前,落落大方的肅拜道:“安遠将軍府左司馬龐統,拜見府君。”劉琦死後,劉表便讓劉琮繼任南郡太守之位,是以龐統稱其爲府君。
當然,劉景這邊也認命了徐庶爲南郡太守,現在其治下擁有包括郡治江陵在内的十餘縣,而劉琮能夠控制的僅剩襄陽一城。
龐統對劉琮并不陌生,後者和其父劉表一樣喜好飲酒,龐統過去沒少赴對方的酒宴,不過兩人的關系也就僅限于此。
相比之下,龐統和劉琦倒是更熟一些,去年劉琦曾有意請他爲南郡功曹,托以政事,隻是龐統不看好對方,便婉言謝絕了。
劉琮已經兩天兩夜沒怎麽合過眼了,連日來的沉重壓力,以及父親去世帶給他的巨大打擊,讓他整個人顯得憔悴不堪。
龐統見劉琮精神狀态如此不佳,心裏更有把握了,沖劉琮肅拜道:“府君請節哀。安遠将軍聞使君病薨,深感痛心,特遣在下前來吊唁,以表寸心。”
龐季唯恐被人誤會是他洩的密,當即起身斥駁道:“使君隻是病情有所反複,一時難以視事,病薨一說純屬無稽之談!你等聽聞謠言,未加證實就貿然前來吊唁,簡直失禮至極。”
龐統并沒有咄咄逼人與族父争論,目光坦然的看着劉琮。
劉琮嘿然,既沒承認,也沒否認,但避而不談,又何嘗不是一種表态。劉琮歎息道:“士元乃我荊楚俊傑,州郡數辟皆不就,如今卻又爲何南投長沙?”
龐統從容道:“自董卓以來,漢室衰敗,豪傑并起,以緻天下土崩,四海大壞。安遠将軍昔在市井,便常有澄清天下之志,自酃縣舉兵,雷霆電掃,救江湘百姓于水火,主政荊南,選才任良,勸穑務農,利民無窮,故江南歌歎,聲布四遠。”
說到這,龐統稍緩一口氣,接着縱聲道:“于是諸葛亮出隆中、潘濬棄州職、徐庶慕德,皆跨江而南,甘爲驅馳。鄧芝遠在巴蜀,聽聞事迹,不遠萬裏來投。李嚴、向朗,楚之良才也,亦心折于将軍,舉城歸降。”
龐統最後說道:“天下望風慕德、南投長沙者,不可勝數,我不過是其中之一罷了。”
坐者鴉雀無聲,神态各異。
龐統昂首立于堂中,環顧左右,見荊州君臣被其話語觸動,陷入沉思,立刻趁熱打鐵,謂劉琮道:“府君自料寬仁容衆,爲天下所附,與安遠将軍相比如何?”
劉琮如實道:“不如也。”
豈止是不如,簡直是相差了十萬八千裏,根本沒有可比性。
龐統微微颔首,又問道:“明慎政體,選賢任能,治理萬民,與安遠将軍相比如何?”
“不如也。”
“英勇明斷,運籌演謀,臨陣對壘,與安遠将軍相比如何?”
“不如也。”劉琮一連說了三個“不如”,神情赧赧。
龐統對劉琮深深一揖,道:“安遠将軍智略超世,用兵如神,今提荊南虎狼之師,一戰下江陵,再戰陷宜城,水軍枕于漢沔,斷絕南北,黃祖龜縮江夏,不敢異動,襄陽已淪爲孤城矣。”
“明日,最遲後日,将軍就将率領五萬大軍,進抵襄陽。江陵天下堅城,内有精甲數萬,外有四方援手,仍難擋将軍兵鋒,旬月即下。襄陽城小兵微,又如何能夠抵擋将軍神威?”
龐統這話倒也不是胡說,江陵乃南郡郡治,周回達十餘裏,城高牆厚,易守難攻。而襄陽過去隻是一座普通縣城,直到劉表入主荊州,看重襄陽優越的地理位置,才将州治所設于襄陽。
十餘年來,襄陽雖有所擴容,奈何襄陽底子太差,别說江陵,連宜城都有所不如。
龐統前面說了這麽多,都是在爲勸降做鋪墊,此刻終于窮圖匕見:“今爲府君計,不如舉荊州以讓安遠将軍。府君與将軍俱爲高祖苗裔,又有讓賢之名,将軍必待以殊禮,賞延于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