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水津渡,停靠于岸邊的舟船鱗次栉比,舳接舻隘,桅樯成林,一隊隊敝衣繩履的民夫,或駕犢車、或推鹿車,将一批批軍資運送至渡口,裝載上船。
劉景乘車抵達湘水津渡,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副繁忙場面。
一隊民夫推着二十餘架大型弩,從劉景車駕側方經過。
大型弩的最早記錄是在《墨子·備高臨》中,距今已有數百年曆史,不過可能是實用性欠佳,大型弩并未成爲戰場的常備武器。
荊南地區使用大型弩的最早記錄,是在三十四年前,當時,駐紮在桂陽郡的荊州兵朱蓋等,因守邊已久,卻沒有得到朝廷多少獎賞,士衆皆怨聲載道,一時憤恨之下,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叛亂,桂陽太守任胤棄城而逃,叛軍聚衆數萬,轉攻零陵。
當時的零陵太守,乃是名臣陳球,他集合郡中吏士老弱,共同守城,“弦大木爲弓,羽矛爲矢,引機發之,遠射千餘步,多所殺傷。”
當然了,這個遠射千餘步,必然是誇張之詞,即便是中國古代大型弩的終極形态——三弓床弩,也做不到這麽遠的有效殺傷,甚至就算打個對折也很難。
劉景之前招募木匠,研制拍竿時,順便也制作了一批大型弩,利用絞軸上弦,極大提升了實用性,劉景取名爲“床弩”。
而三弓床弩的研制,則不太順利,做出來的樣品,威力并沒有比普通床弩大多少,而所費材料,卻是普通床弩的數倍之多。
沒辦法,三弓床弩和拍竿一樣,制作工藝早就已經失傳了,并且,其技術含量遠超拍竿。
劉景對三弓床弩的認識十分有限,隻知其是三張弓,兩正一反排列,以絞軸上弦。他能提供的隻有這麽點思路,加上缺乏技術積累,失敗是意料之中的事。
三弓床弩暫無進展,投石機卻被劉景和工匠們鼓搗出來了。
投石機和大型弩一樣,概念很早就提出來了,不過第一次大規模應用,還要等到明年的官渡之戰,曹操以發石車攻袁紹樓橹,因聲如雷震,故号“霹靂車。”
投石機和拍竿,原型皆爲汲水工具桔槔,二者的工作原理驚人的相似,在研制拍竿的過程中,劉景不可避免想到了投石機,整個研制過程出乎意料的順利。
由于投石機破壞力巨大,劉景将原本用于守城的十餘架投石機全部拆卸,搬運上船。
“明廷……”遠遠見到劉景車駕,嚴肅立刻百忙中抽身趕來。
劉景下車對嚴肅道:“伯穆,我走之後,酃縣就交給你了。這兩年來,你在酃縣代我理政,以法治縣,懲奸除惡,豪彊大姓,無不心懷畏懼,莫敢以身試法。有你坐鎮酃縣,我非常安心。”
嚴肅心中生出暖意,他并不是一個長于言辭的人,躬身揖道:“在下必定守好酃縣,以待明廷凱旋歸來。”
劉景點點頭,又交代幾件事,然後在嚴肅等人的恭送下,登上一艘龐大若山的鬥艦,前往湘、耒間,與劉宗等人兵船會合,繼而排列艦隊,沿江大舉北上。
由于出發時間相對較晚,艦隊直到次日中午,才到達目的地。
劉祝沒過多久便聞訊趕來,這幾日他可是半點也沒閑着,派兵封鎖了衡山鄉通往外界的所有道路,确保己方行動不會洩露。
另外,他亦封鎖了數十裏湘江,片闆不許入水,衡山數百家漁戶深受影響。以打魚爲業的人本就生活貧困,一旦封江,他們立刻就會陷入衣食無着的境地。
事實上不止衡山鄉,酃縣也是如此,對漁戶造成的影響,比起衡山鄉有過之而無不及。
劉景雖然憐惜漁戶境遇之難,可事關己方成敗,他也沒辦法,隻能等事後找機會補償。
而補償手段,無非是減免賦稅、徭役等,這是減輕百姓負擔最直接的辦法。
劉景下令劉修、劉亮、蔡升、馬周、韓廣五營,總計四千人,于湘水南岸的丘陵地帶登陸,深入數裏,構建軍營、工事。
由于雙方戰場不在一處,劉宗則率部曲、水軍,在南邊十數裏外另行安營紮寨。
次日,即二月七日,單日磾率領兩千荊蠻戰士,一路穿山越嶺,風塵仆仆抵達湘水北岸。
“劉君……”單日磾帶着幾名親信渡過湘水,來見劉景。
看着绾發青袍,意氣風發的單日磾,與昔日落魄的形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劉景忍不住笑道:“翁叔,你來的好快,我以爲你至少還要一兩日才會到。”
單日磾笑道:“自從上個月接到劉君的書信後,我便立刻召集勇士,以候君令。可惜水路走不了,不然還能再提前一日。”
劉景拉住單日磾的手,道:“荊州軍号稱十萬大軍,跨江以來,蓋壓荊南,豪傑智士,莫不潛伏。對手如此強大,他人唯恐避之不及,翁叔卻不畏強敵,知難而進,這是何等難得啊。”
單日磾正色道:“當初要不是劉君,我早就死于仇家之手,哪會有今日的成就?這一切都是拜劉君所賜。隻要劉君一句話,雖赴湯蹈火,死亦無辭。”
劉景欣慰地點點頭,開始和單日磾述說整個伏擊計劃,劉宗率領水軍堵截荊州水軍前軍,兩人則各率部屬,一南一北埋伏于湘水兩岸,夾擊其中軍。
湘水北岸是一片山嶺,較難攀登,南岸則是丘陵地貌,更好登陸,因此南岸注定會成爲主戰場,劉景親率五營将士守南岸,壓力較小的北岸則交給單日磾。
單日磾聽罷,主動請命道:“劉君,南岸更加危險,何不派我等守南岸?”
劉景想也沒想便拒絕道:“你們的優勢在于山間往來自如,平地列陣而戰不是你們所長。”
單日磾又豈能不知此理,不過是想要向劉景展現自己的英勇無畏而已。
劉景這邊已經全部就位,而荊州水軍那邊,路程才過半不久,之後又花了六天時間,直到二月十三日下午,才抵達衡山鄉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