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對待蘇聯的某些共同立場,英美外交代表團隊,還是在蘇聯代表團到達之前,進行了一次短暫的溝通,算是知道相互的基本底線,尤其是面對蘇聯的底線。
艾倫威爾遜并不是直接談判代表,他現在的職責和之前差不多,是外交大臣羅伯特·安東尼·艾登,和包括艾福爾在内的談判外交官之間的聯絡官。
換句話說就是一個傳話的人,把首相和外交大臣的意思,傳達給直接參加談判的外交官。
這個機會艾倫威爾遜非常珍惜,心中就如同承蒙三百年大英帝國光輝歲月的感召。
像是選舉國家公務員和政客之間的關系,固然是不能過于僵硬。
如果政客要撕破臉的話,也是可以對内閣秘書動手的,隻是一般不會這麽做。
丘吉爾和杜魯門并肩而立的照片,将會馬上出現在英國各大報紙的版面上。這一點艾倫威爾遜毫不懷疑,馬上就要大選了,丘吉爾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其實美國人還是最關心對日作戰的問題,就此問題和我們溝通過了,希望我們在此采取共同立場,促成蘇聯對日作戰。”艾倫威爾遜将第一手消息,彙報給了外交大臣羅伯特·艾登。
“和我想的差不多,這應該是美國對蘇聯現階段的主要要求。可以預計,蘇聯人不會這麽容易答應的。”羅伯特·艾登點頭道,“愛德華爵士說你對東方問題有着敏銳的認識,你怎麽看。”
那要看東方問題具體是什麽?東方可大了!心裏雖然這麽想,艾倫威爾遜卻好不停頓的回答道,“好像蘇聯并沒有像樣的海上力量,難道遊泳去日本麽?”
“對啊,就是這個問題。”羅伯特·艾登笑了笑道,“談判的時候就知道了。”
艾倫威爾遜點頭,曆史上波茨坦會議關于對日作戰的大緻走向,其實就是談判開始美國求蘇聯,核彈爆炸成功之後,蘇聯求美國。
在對日作戰這個主題上,英國的态度是樂見其成的,但不會特别上心。當然艾倫威爾遜知道,其實還在英屬印度的蒙巴頓将軍挺上心的,還主張攻入日本本土徹底清算。
丘吉爾和羅伯特·艾登屬于另外的主張,對進攻日本本土沒有興趣,但可以從道義上支持美國人,進攻日本本土産生的巨大傷亡,可以讓美國人多付出一點代價。
隻是想是這麽想,不能說出來期望日本和美國死戰到底,由美國和蘇聯一起進攻日本,是大英帝國所期望的未來。
至于美國人的想法,想要日本投降必須在軍事上給予日本重大打擊,否則日本是不會投降的。對日作戰的主要國家是中國和美國。美國有這個能力反攻,但付出的代價太大,美國也不願意。
還有就是英國也在遠東和日本打過,但失敗了。剛結束歐洲戰場上的英國就沒有能力再到遠東和日本打了。所以美國此時隻有要求蘇聯對日本宣戰,這樣可以減少自己的壓力,盡快讓日本投降。
在對日作戰這個問題上,英國是希望美國和蘇聯進攻日本,美國也希望蘇聯幫助自己分擔,至于蘇聯的态度目前上不明朗。
開往柏林的火車上,斯大林本人的車廂當中,莫洛托夫拿着一疊文件,這些文件也是蘇聯在波茨坦會議上準備表明的立場。
“莫洛托夫同志,在對待日本作戰的問題上,美國剛開始的态度一定非常急切。雖然我們已經決定加入進來,但也不能輕易答應。我們主要強調歐洲的劃分,轉移杜魯門的注意力。”斯大林淡漠的開口道,“貝利亞說,以我們目前的商船力量,其實支撐對日作戰非常困難,我們不能讓美國人把我們的士兵運到日本,這樣我們就失去了主動權。”
“我看我們可以從德國身上想想辦法!”莫洛托夫想了一下道,“要求英美将德國所有剩下的商船作爲賠款交付給蘇維埃。”
蘇聯在海洋力量上真的不擅長,戰争爆發之前商業運輸船隻有一百三十萬噸,現在戰争結束之後變成了一百四十萬噸。不要說和英美沒法比,就和德意日軸心國集團,各自四五百萬的噸位相比,也不是一個級别的。
戰争繼續了多年,德意日三國的商業運輸船也損失的差不多了,說不定戰前各有四五百萬噸船隊的軸心國,還不如現在的蘇聯。
“好主意,雖然這是我們的目的,但要講究方式方法。”斯大林認可的點點頭道,“這樣加上德國的船隊,大概對日作戰的運力就應該夠用了。”
柏林這邊英美的第一次溝通已經完畢,不可能知道還在路上的蘇聯人怎麽想。
不過單獨就這個船隊噸位的問題,艾倫威爾遜還真的一清二楚,德國目前還可以使用的船隊還有八十萬噸,比起戰前接近五百萬的規模,是損失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可就看怎麽用了。
日本海軍還有沒有油加都是一個問題,軍艦的油料都供不上,軍艦有什麽用?
六月二十八日當天,搭載着蘇聯代表團的火車到達柏林,随即斯大林以及莫洛托夫率領蘇聯代表團前往波茨坦,到達塞西琳霍夫宮,就此,三巨頭當中的斯大林到達波茨坦會議現場。
塞西琳霍夫宮的草坪上,同盟國三巨頭,斯大林、丘吉爾和杜魯門,并肩站在一起,面帶微笑讓周圍的記者們拍照。
“各民族慈祥的父親!”不遠處的艾倫威爾遜,嘴角抽動說着隻有自己能聽到的話。
就在三國領袖接受合照,表現同盟國團結的同時,美英蘇三國的談判代表也走進會場。波茨坦會議正式拉開帷幕。
第一輪的會談開始,簡單來說就是各說各的,因爲提出問題的不同,陣營劃分也随時發生變化,美國也不是所有問題都站在英國人這邊。之前的英美特殊關系,在會議開始之後蕩然無存。
英美反對蘇聯,美蘇反對英國,英國反對美蘇,第一天的會議基本上是毫無進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