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斐迪南的一聲令下,原本從俄國運往歐洲大陸銷售的糧食,就這麽被保加利亞半道截留了下來。
不對,是買了下來!反正對毛熊來說糧食都是要賣的,賣給誰不是賣呢?隻要保加利亞出的起錢,提前打道回府也沒有什麽大不了的。
至于歐洲會發生什麽?還用想麽?當然是糧價上漲啊!
保加利亞在加大儲糧, 其他國家也沒閑着啊!
英國人是不慌不忙,仗着有皇家海軍在,殖民地有的是糧食可以運過來,無非是運費高了一點兒,國際糧價上漲就上漲吧,價格高了大不了把殖民地糧食拿出來賣好了!
法國人也無所謂,本來就是糧食出口大國,漲價正好啊,可以大賺一筆!可惜現在不是賺錢的時候,不過沒關系高盧雞又不缺這點兒錢!
相比協約國都可以做到糧食自給自足,英國人本土糧食不夠,但是殖民地上多呀,保加利亞是爲了備戰儲糧,本來也是糧食出口國,隻是出口量小。
同盟國就苦逼了,奧斯曼帝國自給自足還是可以做到的,至于糧食出口,他們的農業生産技術還停留在上個世紀,就不用想了!
羅馬尼亞和奧匈帝國還不錯,都是主要歐洲的糧食出口國,不然斐迪南懷疑現在德國和意大利都要餓肚子了。
保加利亞的舉動可是引起了連鎖反應,英法都是很默契的限制糧食流入同盟國,俄國人的糧食又被保加利亞給截胡了。
光奧匈帝國和羅馬尼亞的糧食, 彌補德意兩國的糧食不足還可以,要做戰略儲備就不夠了, 然後歐洲幾個糧食出口國如:荷蘭、丹麥、瑞典等都大賺了一筆。
不過這些都和斐迪南沒有關系,這會兒他正帶着一幫政要、參謀在分析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實力對比。
人口對比如下:(預估1914年各國人口)
同盟國方面:德國約6690萬、奧匈帝國約5420萬(加了塞爾維亞地區)、奧斯曼帝國約2100萬(減去了移民、戰争損失,曆史上是2380萬)、意大利約3510萬、羅馬尼亞685萬、黑山王國126萬(加了被主角驅逐的人口),總計:1.8531億人口。
協約國方面:俄羅斯帝國約1.65億(扣除了移民造成的人口減少)、大英帝國約4560萬、法蘭西共和國約3970萬、保加利亞約2780萬,總計:2.781億人口。
很明顯在人力上協約國占據了優勢,比同盟國多出了九千多萬人口,并且這還是在沒有計算殖民地的前提下,否則光大英帝國殖民地人口就有四個多億,雙方在人力上根本就沒法比。
經濟方面,這些年保加利亞在爆産能,德國人也沒閑着,同樣采取了激進的手段爆産能。
……
從國民總收入上就可以看出來:
德國120億美元
英國110億美元
沙俄70億美元
法國60億美元
意大利40億美元
保加利亞38億美元
奧匈帝國30億美元
美國137億美元
日本20億美元
備注:國民總收入不等于工業,這裏面很多東西都是虛的,被推高的,理解不了看看股市就知道了。
綜合國力排名:
1、英國
2、德國
3、法國
4、俄國
5、美國、奧匈
6、意大利、保加利亞
7、日本
8、民國
9、奧斯曼帝國
10、西班牙王國
不要絕對奇怪,當時美國人在世界上的話語權不高,甚至還比不上意大利,軍事力量列強末尾,綜合評估自然不高了,把他們放在第五位都看在斐迪南多次強調經濟的重要性上,否則美國人的排名還會忘後掉。
1910年,倫敦日報的一份各國綜合實力排名中,美國就在歐洲幾大列強之後,和日本并列排在在列強的末尾。在這個年代的歐洲人眼中,美國爆發戶還沒有什麽地位!
1914年列強陸海軍人員數量
俄國146.8萬
法國96.7萬
德國94.3萬
奧匈帝國73.6萬
英國63.9
意大利60.3萬
保加利亞59.6萬
奧斯曼帝國58.1萬
日本30.6萬
羅馬尼亞20.1萬
美國16.4萬
黑山王國7.6萬
各國所占世界工業生産比重:
美國31.8%
德國14.8%
英國13.6%
俄國8%
法國6%
奧匈帝國4.4%
保加利亞4.3%
意大利2.3%
日本1%
各國鋼産量:
美國3180萬噸
德國1760萬噸
英國778萬噸
俄國491萬噸
法國468萬噸
保加利亞262萬噸
奧匈261萬噸
意大利93萬噸
日本 32萬噸
各國煤産量:
美國5.3億噸
沙俄3.6億噸,
英國2.92億噸,
德國2.772億噸,
奧匈帝國5420萬噸,
法國4080萬噸
保加利亞3360萬噸
日本1415萬噸
意大利70萬噸
……
一番對比下來,斐迪南發現協約國對同盟國的優勢主要集中在了人口、資源、海運這三個方面,遠遠不想網絡專家胡扯的雙方實力有多麽懸殊!
實際上,現在軍事實力協約國和同盟國非常的接近,主要是陸軍方面,通過綜合戰績評分參謀部還搞出了一份系數。
以歐洲各國陸軍的戰力平均水平爲1計算:
德國1.8(當時公認的第一不解釋)
法國1.6(世界前任第一)
保加利亞1.6(戰績兩次巴爾幹戰争)
俄國1.2(歐洲壓路機,遠東表現的太糟糕扣分)
日本1.2(日俄戰争)
黑山王國1.2(巴爾幹戰争)
奧匈帝國1.1(鎮壓塞爾維亞革命扣分)
奧斯曼帝國1.1(德國人訓練的新式陸軍)
羅馬尼亞1(第二次巴爾幹戰争表現一般)
英國0.7(英布戰争扣分)
美國0.7(美西戰争扣分)
意大利0.5(埃塞俄比亞戰争扣分)
好吧,參謀部完全是以戰績論的,還綜合了軍官指揮能力、士兵的作戰意志、以及武器裝備。
當然了,斐迪南知道這份排名是非常不靠譜的,起碼英國人的排名不至于那麽低,龍蝦兵經過了布爾戰争後,戰鬥力還是有很大的提高的。
并且,每個國家都有精銳和炮灰,如果拿精銳打對方的民兵,沒準意大利人都可以壓着德國人打,當然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不大,正常情況下戰場上的指揮官隻要不傻,都不會拿民兵當主力用!
不過陸軍綜合戰鬥力排名,斐迪南認爲還是很靠譜的:(以現役軍隊的數量、戰鬥力、裝備進行綜合估算進行排名的)
1、德國
2、俄國(人海戰術在這個時代還是很牛的)
3、法國
4、保加利亞
5、奧匈帝國
6、英國
7、日本(裝備太落後)
8、奧斯曼帝國
9、意大利(憑借裝備和數量)
10、羅馬尼亞
11、黑山王國
美國(不要指望那僅有的幾萬陸軍有多強的戰鬥力)
相比之下,海軍排名就要靠譜的多,直接按着軍艦噸位來的,以弱勝強這種情況是建立在對手不在狀态的情況下,或者是實力接近、運氣逆天的前提下,否則海軍這個技術軍種之間決定戰鬥勝負的主要因素還是船!
畢竟用驅逐艦和無畏艦對決,不用考慮都知道結果!
總軍艦噸位如下:
1、英國271萬噸
2、德國130萬噸
3、美國98萬噸
4、法國90萬噸
5、俄國71萬噸
6、日本67萬噸
7、意大利49萬噸
8、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各自26萬噸
當然了,實際上這個排名還有很大的誤差,就是忽略了軍艦的性能,比如俄國海軍現在的噸位就很大,但是他們沒有無畏艦,實際戰鬥力就應該在日本之後,甚至可能連意大利人都比不上。
按照總保密部的計劃,戰争一爆發保加利亞陸軍要在一周之内擴充到一百五十萬,半個月内擴充到二百萬,才能夠打奧匈帝國的一個措手不及,在戰争初起拿下貝爾格萊德。
到時候就可以将組建炮灰部隊派上去,和奧匈軍隊慢慢打消耗戰;完成這一戰略後,在向羅馬尼亞發起進攻,奪下瓦拉幾亞平原一勞永逸的解決戰争持續下去,可能出現糧食問題。
完成這兩項戰略之後,才是進攻小亞細亞半島,爲保加利亞奪取足夠的生存空間。
當然了,實際操作中這三項戰略肯定是同時實施的,畢竟敵人又不是傻子,憑什麽等着你去進攻?
隻是一個側重點的問題,相比貝爾格萊德其他兩項戰略目标的緊迫性肯定沒有這麽嚴重,畢竟時間拖長了奧匈帝國反應了過來,就成兩國的大決戰了!
而羅馬尼亞和奧斯曼帝國既便是他們反應了過來,也要有實力啊?隻要将戰場放到了他們的要害上,兩國就不得不和保加利亞決戰!
斐迪南不希望過早和奧匈帝國決戰,主要是怕提前讓奧匈帝國完蛋了引起連鎖反應,萬一德國人來個臨死反撲拖着保加利亞一起完蛋那就慘了。
相比之下鎖住巴爾幹門戶按兵不動,隻是去欺負一下黑山王國、羅馬尼亞、奧斯曼帝國就要安全的多,同時也可以向盟友有個交代。
很明顯,這份戰略計劃不是按軍方的意圖制定的,在軍事上不是最優的選擇,但是在政治上卻是最符合保加利亞利益的!
這自然是斐迪南親自幹預的結果,如果從協約國的大局來考慮,保加利亞的第一選擇就是直接擊敗奧匈帝國,和俄國聯手先幹掉他。
理論上面對俄、保兩國的全力打擊下,奧匈帝國是支撐不了多久的,就算是同盟國除了德國之外其他國家全力來援,也改變不了這個結果!
一旦德國抽調主力增援奧匈帝國,同時三線作戰,就算德國陸軍再強也是做不到的,至少他們軍隊數量就不夠!
毫無疑問,光防守西線沒有兩三百萬軍隊在,威廉二世都要睡不着覺,英法手中别的不多,就是炮灰多!一旦防線出現了漏洞,英法是不介意犧牲幾百萬炮灰來赢得這場戰争的!
這種情況下,德國人能夠用在東線的軍隊就不多了,最多也就兩三百萬,如果隻是一個方向對上保加利亞或者是俄國人還行;但是兵分兩路,那就不一樣了,即便是有同盟國軍隊配合也不行!
至于以一敵二,或者是以一敵三的事情,那是雙方軍隊戰鬥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的,顯然這種情況并不存在。
……
軍事上穩赢的戰略,但是在政治上卻是敗筆,斐迪南可沒有國際主義精神,協約國太過輕松的赢得這場戰争,對保加利亞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
數據都是資料裏面的,還有我結合當時的情況編的,湊合着看吧,肯定是不準确的!
有疑問可以問百度,當然答案可能讓你懷疑人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