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賦稅、比如說軍力,吃的依舊是河東屯田的老本,甚至乎河南生産、民生凋零,河内剛剛經曆戰事,這兩郡都需要河東郡反過來赈濟和派出兵馬駐守。
爲了收取河内的民心,閻行已經下令免除了今歲河内全境的賦稅,而河南地,更是需要輸送糧秣刍藁,供應當地的河東駐軍,還有赈濟境内的諸多流民。
這樣算起來,閻行的實際實力短時間内,不但不是膨脹擴張,反而是因爲地盤翻倍,在糧秣、兵馬上變得有些拮據起來。
當然,按照嚴師等文臣對河南、河内兩地的土地、人口測算,河内郡受兵災程度還不算嚴重,到了明年應當就可以正常征收賦稅,同時依照傅籍征召民役,訓練士卒了。
而河南地的恢複則要慢上許多,不管是從招撫流民、恢複生産上來講,幾乎都是從零開始的,就算是大規模借鑒河東郡的經驗,實行屯田,初有成效至少也需要再有兩三年的光景。
具備優勢的是,河南地作爲本朝的京畿地區,不管是陽渠水利,還是近郊田地,都是肥沃便利的所在,加上“周人之俗,治産業,力工商,逐什二以爲務”,河南地借助着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也是發展河東池鹽商業的好位置。
待到兩三年後,閻行徹底消化、鞏固了三河之地,那他的實力就将躍上一個新台階,成爲了一個能夠與河北袁紹、關中李傕、郭汜這些勢力全面抗衡的龐然大物。
而這些的前提,都建立在天時人和上,閻行相信自己麾下文武的軍政才能,但也有一些事情,是不受人力所控制的。
比如說旱災,如果說接下來的旱災持續不斷,那麽不僅河内、河南兩郡的生産、民生恢複會陷入遲滞,連同欣欣向榮的河東郡也有可能陷入到了饑荒的災難之中。
幸運的是,今年八月份,終于開始天降甘露了。
雖然之前的農業損失已經無可挽回,各地的民生也不可能因爲一場雨水就能夠改善多少,但至少這是一個好兆頭,特别是對于剛剛擴張了地盤領土的閻行而言。
攜帶着今歲喜降甘露的喜悅,閻行趕到了河内境内的野王。
張楊雖然消滅了,但不代表河内就平定下來了。
接下來,河内的士民以怎樣一種姿态,來對待這些進入境内的河東兵馬,關乎到了閻行對河内的統治根基。
爲此,閻行需要親自面見一個人,他就是常林。
常林年少尊親面斥父友、在王匡手下解決自己的叔父、在上黨協助陳、馮兩家抵禦張楊的襲擾,可以說,他年長之後的威名,全是抗拒在任的河内太守的強權得來的。
但也正因爲如此,常林的名氣,在河内的很大,不畏強權的事迹在河内的士民婦孺中廣爲人知。
閻行入主河内,不想重蹈前面兩任太守王匡、張楊的覆轍,他們以強權刑罰、兵馬刀兵來壓制河内的士民,鞏固自己的地位,雖然能夠得一時安穩,但是長久的隐患衆多。
河内衣冠逃離、黔首側目,這就是張楊雖然坐據了河内這個大郡,卻在短短時間内,就被來自河東的大軍徹底消滅的重要内因之一。
他能依賴的隻有那一支他帶來的并州兵馬,一朝戰敗失利,被河東大軍打殘,張楊就失去了所有翻身的機會。
閻行鑒于如此,已經決定了,要上表長安朝廷,以常林爲河内太守,推行以“河内人治河内”的制度。
這雖然和桓帝時的“三互法”,即地方官員籍貫回避制度相互違背,但是閻行堅持“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的觀念,依舊下定決心,在戰後連續三次修書前往上黨,邀請常林前來野王一晤。
身在上黨的常林,思慮再三之後,就啓程下太行陉,進入河内,前來野王與閻行相見。
究其原因,除了閻行信中所言的上表長安朝廷,請授自己“河内太守”一職之外,常林還有另外的一番想法。
他想要親自來見一見這位近來在三河之地聲名鵲起的平北将軍。
與閻行在平定河東之後,才聽聞常林在上黨抗拒張楊剽掠兵馬、拒絕并州刺史高幹的事迹不同,身爲河内名士的常林卻是很早就聽聞了閻行的名聲。
隻不過閻行的名聲、事迹毀譽參半,讓人捉摸不透,心生疑慮。
早在王邑當政河東之時,閻行就有“鬼校尉”的名聲,有人說他平賊安民、國之幹城,有人說他折辱、擅殺官吏、衣冠,驕橫跋扈。
到了董卓伏誅之後,有人說他是董逆黨羽,命在旦夕,結果長安遭難,他搖身一變,擺脫了董逆餘黨的身份,變成了河東太守、平北将軍,還驅逐了王邑、平定了境内大姓豪族的衛固、範先的叛亂。
再到了當下,依然有人說他屯田安民,是保境安民的“賢太守”,也有人說他“聚谷厲兵”,野心勃勃,恐非并非是國家的良純之臣。
這衆多的流言傳說,造就了閻行本身一個複雜難明的形象:他野心勃勃、好戰跋扈,他體恤民生、折節下士,他兵逼長安、亂臣賊子,他保境安民、賢良太守。
就如同他現下所做的事情一樣,閻行若不是野心勃勃之人,就不會冒着安邑被襲擊的威脅,征發大軍攻占河内郡,可他若是單純的貪戀權勢之人,首先應該做的就是以刀兵、刑罰的強權,來确立、鞏固自己在河内的統治。
而不是像眼下這樣,言辭誠懇地邀請自己返回河内,并打算上表長安朝廷,以自己爲河内太守,希望倚重自己來着手恢複、治理好河内這個大郡。
也正因爲如此,常林想了多次,覺得自己必須親自拜谒閻行,見一見這一位衆說紛呈的平北将軍、河東太守。
見面結果,不管外界衆說如何,野王官寺大堂,兩人的初次相見,各自都給對方留下了不錯的印象。
在閻行眼裏,這位河内名士,面容清朗,長須飄飄,衣冠佩劍,頗顯幾分睿智幹練之色。
而在常林看來,這位平北将軍有着邊塞漢子的雄壯身軀,談吐盡顯豪邁之色,卻也知禮平易,待人親和,不似作僞,不愧是有“賢太守”之名。
兩人交談甚歡,閻行見到常林并不抗拒河東之心,也欣然有入仕牧守河内之意,也就不再刻意寒暄,而是坦誠向常林詢問治理河内的良法。
常林聽到閻行問到治理河内良法,成竹在胸,淺然一笑,捋了捋自己的胡須,開始向閻行說道:
“爲政之要,在得民心,眼下以河内的實情來看,将軍若想要獲取河内士民之心,不如先從取士用才開始!”
閻行也露出了笑容,接着問道:
“哦,取士用才,固我所願也,願聞其詳。”
“所謂用非其才、處非其所,必難緻治。這些年來,河内的兩任太守,或以刑罰立威,或以刀兵迫衆,隻知兵戎軍争之事,一味漠視民生,盤剝士民,使得衣冠遠避、黔首側目,士民苦之久矣!”
“将軍若想革除弊政,恢弘賢德,就應該辟除賢良之士,免除重斂軍賦,聽聞将軍已經免除了河内全郡一年的賦稅,這實在是難得的善政,所以林以爲,将軍當務之急,在于辟除郡中俊傑良才入府,爲将軍治境安民!”
閻行收起笑容,歎了口氣,慢慢說道:
“河内地靈而人傑,多有才俊之士,奈何王匡急暴、張楊苛切,緻使賢良之士紛紛外逃,我雖欲複招其返郡,辟除入府,奈何各地戰亂,音訊難尋,爲之奈何?”
常林見到閻行歎息,笑了笑,也接着說道:
“将軍若有愛才取士之心,何愁河内才俊不紛紛來投,若将軍不以林卑鄙,林願修書爲将軍招攬逃散他鄉的俊傑之士!”
閻行眼睛一亮,嘴邊又露出笑容,問道:
“先生,真有方法爲我招來逃散的河内才俊?”
常林點點頭,認真說的:
“遠的在下不敢說,但往河南避難的楊俊楊季才,前往荊州的司馬子華,趕赴黎陽的司馬伯達,還有郡中不願出仕張楊的荀公高,與林還偶有書信往來,林願說明河内當下的近況還有将軍的愛才之心,爲将軍招攬來賢才!”
“如此大善!”
閻行哈哈一笑,他禮賢下士,邀請常林,又不辭辛勞,趕來野王會見常林,其中想要借用的一點,就是常林在河内的偌大聲名。
另外,就是常林在士林中的人脈。這些逃亡各地的名士還偶有書信來往,彼此聯絡之下,能夠對郡中的其他才俊之士多有了解,由此按圖索骥,将河内的賢才籠絡到自己的麾下,也就事半功倍了。
隻是笑過之後,閻行又漸漸收起笑容,認真地對常林說道: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山中險惡,王孫豈可久留。隻是先生剛剛也說過了,用非其才、處非其所,必難緻治。豔也聽聞名士韋著、向栩的前事,值此兵戈四起、國難之時,徹夜輾轉,恐辜負朝廷安境牧民所托,生怕用人不當,不僅落得了“有愛才之心,卻無識人之明”的笑柄,也會害了剛剛安定下來的河内百姓!”
當此大争之世,群雄逐鹿、四方紛擾,閻行推崇的是曹操的那一套富國強兵、唯才是舉的定霸制度,而不是向劉表那種招攬四方賢才,卻惜乎不能用其所長的徒有愛才名聲。
他相信常林能夠招攬來一批名士才俊,可也擔心其中有兩類人,一類是名不副實、徒有其表的高堂闊論之士,一類是結黨營私、包庇境内大姓豪強的私利之士。
這兩種人,都是閻行用人取士的大忌,閻行雖然願意聽從常林的建議,也在士林中得個“禮賢下士”的愛才名聲,可是卻不想有這兩類人來腐蝕河内這塊自己大軍辛辛苦苦打下的,在自己的計劃中有重大作用的領地。
正因爲如此,閻行也毫不諱言,用韋著、向栩這兩個人的例子,來說明自己的顧慮和底線。
韋著,是扶風人。韋氏爲三輔冠族,韋著也以年少高才、避世不仕而獲取了隐士、高才的偌大名聲,大将軍梁冀、孝桓帝接連征辟,他都拒不應辟,使得自己更是聲名鵲起、名動海内。
可是到了靈帝之時,宦官勢大,诏書逼迫,韋著卻抵擋不住壓力,反而在其他隐士拒不同流合污的情況下,出仕爲官,爾後又被爆出了妻子驕恣亂政的醜聞,使得他的名聲大損,于是返回家鄉,又被奸人所殺害,隐士們都以他爲恥。
如果韋著還屬于那種守不住底線、又管束不了妻子的假隐士,那同常林一樣身爲河内人的向栩,則可稱之爲名不副實、高堂闊論的庸才了。
向栩自诩狂生,不好語言而喜長嘯,言談舉止異于常人,也是在靈帝之時,因爲多次拒絕郡府、公府辟除,營造出了偌大的高才賢士的名氣,直到了朝廷天子特征之後,這才勉強受诏,出仕爲官。
這個向栩在議論朝廷大事的時候,侃然正色,高堂闊論,百官憚之。可是到了黃巾之亂,張角兵起的時候,需要真正知兵事、能實幹的将帥前往河北平定亂事的時候,向栩卻認爲不需要發兵,隻需要派遣将吏在大河上向北誦讀《孝經》,那些叛亂的黃巾賊就能夠得到感化,自己滅亡。
這種咄咄怪論,自然引起了朝廷上下的一緻不滿,向栩随後也被張讓誣爲與張角相互勾結,送到了宦官掌控的黃門北寺獄,在獄中處死了。
常林聽了閻行的話,臉色微變,當即起身,正色說道:
“韋著臨危忘志,苟利婦人,爲士人所不齒,向栩狂生竊名,言談誤國,林也恥與同郡,今日爲将軍推薦的,都是貞節賢良之士,将軍若是相疑,那請罷今日歡宴,林自請辭去,返歸上黨山中躬耕,不複談言河内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