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儒走入大家視線,磋磨了兩個月終于成功入閣,他的入閣标志着東林黨開始重新崛起。
果然朝中任用周延儒入閣,江南此時成立了複社,以張溥爲首的複社,自诩爲東林黨的繼承,人員達到兩千多人。
這是很可怕的數量,要知道這些人都是讀書人,大部分還是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一言一行影響深遠,特别是在社會底層能煽動許多人。
同年松江地區的幾社也成立,正是陳子強的堂哥陳子龍,和六位志同道合的文人成立的,世稱幾社七子,後世隻稱爲六子。
至于其中一人名喚李雯,滿清入關後投靠清廷,故被後人剔除,但此時卻是七人,幾社跟複社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們很少影響鄉人對朝政的看法,專心于學術。
當然自己人中也會談及朝政,陳子強就是經常聽他們高談闊論,偶爾也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但因爲年幼,不被吸收入社。
臘月二十三,拜别先生停課回家過年,夫子叫住他說道;“子強,明年二月可有準備下場一試。”
“先生,弟子過完年才十歲,會不會太早啊。”
“早什麽早,甘羅七歲任少庶子,十二歲就賺取趙國十幾座城池,被始皇帝封爲上卿,那可是相當于丞相的,老夫讓你參加童子試,又不是會試,不許推辭,就這麽定了。”
老夫子大手一揮,就這麽決定了他的科舉之事,陳子強隻能無奈地笑着答應下來,回家後跟堂哥商量此事,陳子龍笑道;“讓你去就去吧,提前去感受一番,未嘗不是好事。”
陳子強嘟囔着說;“哥哥說的輕巧,我聽說進考場要被搜身,人家還是小孩,還要提着那麽一大堆東西,累着了怎麽辦。”
陳子龍哈哈大笑,指着他笑道;“我家五弟常常自比楚霸王,今兒能爲提點東西累到,那日後如何馳騁疆場啊。”
說的他羞答答的,怪不好意思的,大嫂張氏見到拉過他,對着陳子龍嗔道;“五弟還小,有你這樣當哥哥的,淨會取笑弟弟。”
高太安人和陳俞氏在座,笑看他們兄弟玩鬧,也不插話,家中融洽的氛圍,讓大家對即将到來的新年,充滿美好的憧憬。
但陳子強不會憧憬,穿越而來的靈魂,讓他知道明年還是多災多難的一年,隻是這事不能言與衆人,否則會被當成妖言惑衆治罪的。
新年無話,少不得故舊新朋齊聚一堂,自然少不了去拜會一些名流,因着陳子強要參加童試,被堂哥帶着很是逛了一圈。
陳子龍名滿江南,此時的松江府知府亦是名滿天下的良能官吏,知府方嶽貢從崇祯元年到任,馬上投入打擊盜匪,鼓勵民生的工作中。
這位在明史上留下清廉能臣名聲的知府,後來更是成爲内閣大臣,就連張獻忠李自成都極爲尊敬他。
陳子龍自然帶着弟弟去拜訪知府,方嶽貢也極欣賞陳子龍的剛直和文采,主客相談甚歡,當說起弟弟時,陳子龍一臉驕傲,讓方嶽貢極爲驚訝。
因而問道;“卧子不是溺愛之人,汝弟年幼能被汝贊賞,必定有其因,可說否?”
“五弟去年就發下宏願,願爲生民立命,在自己後院試種番薯成功,如今已經教給不少農人,可增産數倍,隻恨不能推廣天下。”
方嶽貢驚異于陳子龍之言,遂詳細詢問陳子強,小小少年此時不見畏怯,侃侃而談,從貯藏發芽,到培育秧苗,再到修剪移植,一一道來。
方嶽貢大喜過望,這位真心爲民的好官,如何不知道這增産的價值,那可是活人無數的技術啊。
連忙讓陳子強把此術記錄下來,他親自寫成奏章,欲要八百裏急報京城,還特意寫了封信給徐光啓,此時的徐光啓正在京中被皇帝重用。
同時考核了陳子強的學問,發現這孩子确實如民間傳聞般,聰慧不輸乃兄,難怪被人譽爲神童。
想及二月份的童子試,讓人叫來華亭縣知縣,告知他番薯之事,讓他聯名上奏,知縣聞言大喜,若此事爲真,自己治下出此人才,可是大大的政績。
當然免不了感激方嶽貢,這位上司有功勞能想到自己,可以說是官場上少見的,也自然對陳子強影響極佳。
新年的拜訪,對陳子強最有利的是縣試府試,已經被兩位父母官記在心中,一位是感激他給了政績,一位是真正愛才的廉明府尊。
到了二月他去參加縣試,知縣大人輕輕的一揮筆,就被取中了,雖沒給頭名,也給了他甲等的成績。
陳子強還是能沉得住氣的,縣試通過後依然埋頭書中,等到了四月份府試開始,他的文章讓方嶽貢看的拍案贊賞,府試也輕松地過去了。
原本想着試試童子試,不再去考院試的,結果兩關過得太順利了,他的夫子不幹了,強逼着讓他繼續考。
哭喪着臉的陳子強。哀怨地望着夫子說;“先生,哪有這樣的,六月熱死個人,還讓學生去考試,一點也不心疼學生。”
老夫子瞠目喝道;“小小年紀不許偷懶,早點考上生員,讓老夫出去也有面子,教出一個少年秀才來,日後老夫也能告知子孫,足以自傲了。”
“啥,先生讓我去拼命,隻是爲了.....”
“滾蛋,不許想歪了,老夫容易嗎,早早就跟别人說,自己的學生中有你一個神童,不早點考上不是被打臉了。”
欲哭無淚的陳子強,腹诽這這老頭隻要自己的面子,根本不顧他年幼體弱,回到家中一說,又被堂哥笑話一頓。
氣的他大聲疾呼着,我要人權,咱們大明一定要有少年兒童保護法,陳子龍笑的打跌,問他什麽是少年兒童保護法。
他雖然第一次聽到這稀奇古怪的說法,但這話淺顯易懂,讀過書的人一聽就明白,隻當是弟弟頑皮,如何會想到自己這弟弟是穿越者,也不可能知道世上還有如此詭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