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多爾衮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明軍的心态。
看着那些打完就跑的鞑清八旗兵,還真有種有力無處使的感覺。
直接列陣的話,固然能讓那些弓騎兵不敢上前。
但在沒有和清虜的主力對上前就列陣,不但沒有任何意義,還讓明軍疲于奔命。
“用得着管那麽多麽?直接打過去就的了,那些清虜成不了什麽氣候。”
黃得功沒啥好說的,什麽亂七八糟的謀略,想想就煩,直接真刀真槍的幹起來才是正事。
不過這卻給戚宗明提醒了一番。
沒錯,現在真不是考慮那些騷擾的清虜騎兵的時候,他們再煩,都無法對大軍造成行之有效的傷害。
最主要的還是能開起團來。
隻要打起來,所有的計謀都無足輕重,戚宗明知道,多爾衮作爲鞑清的攝政王,軍事謀略還是很出衆的。
以及的謀略或許并不出色,唯一的依靠,就是這兩年來,聖上親自調教出來的,戰鬥力足以保證的皇衛營。
鞑清的拉扯,迷惑的戰術,做的很好。
但隻要抓住一點……直接騎到他臉上,什麽問題都解決了。
行軍路線,不再改變,那所謂的鞑清弓騎,也不再搭理。
雖然被騷擾,導緻了些許不可避免的傷亡,但明軍毫不猶豫的将兵鋒直接推進到西平堡。
無論多爾衮怎麽想的,西平堡作爲戰略要沖,遼陽門戶,隻要有腦子的,都不會出讓。
無論多爾衮怎麽想的,必定要死保西平堡。
他再怎麽拉扯,避戰,也不可能抱着西平堡到處跑。
隻要他有守堡的念頭,這仗就開的起來。
四月十一。
三路軍推至西平。
最爲精銳的三路軍,總計三萬餘兵力,而其中的皇衛營主力就占到了兩萬五千人以上。
所以三路軍,雖然隻有三萬多人,卻保有了伐清大軍一半以上的戰鬥力。
火器的配備,後勤的補給,火炮的數量……都十分可觀。
西平堡外,壕溝,拒馬,岩寨,林立。
顯然,在此之前,鞑清就已經在西平堡外,建立了完善的防禦工事。
對于西平堡的重視程度也很高。
三路軍的火炮,被推了出來,上百管紅夷大炮,被推到了前線。
沒有任何猶豫的萬跑齊鳴。
在那轟隆隆的震鳴聲下,也打開了攻打西平堡的戰役。
戰争已經打響的情況下,弓騎的騷擾已經失去了意義。
布好陣列,立足腳跟的明軍,對于出現的騎兵,已經能夠形成反制。
提前預警,荷槍實彈之下,隻要騎兵敢于靠近,就是吃鉛彈的節奏的。
戰争從騷擾戰,轉入攻堅戰。
明軍是攻,清軍是受……啊不,是守。
火炮在火器技術的提高下,也有一定的提升,雖然沒有火铳那麽明顯。
不過在遂發技術,和定裝火藥技術的加持下,射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不過火炮這種東西,不太吃射速。
火炮想要起到作用,還是在于威力,以及射程。
膛線技術雖然已經具備,不過生産效率很低的情況下,并沒有條件直接在火炮内拉出膛線。
大口徑的火炮,用來摧毀敵人的防禦工事。
尤其在這樣的平原地形,上百發重達幾十斤的鐵疙瘩砸下來,那還真不是鬧着玩的。
那些脆弱的木制結構,一觸即潰,即使是稍微堅硬一些的石制圍牆,也會在一輪過後出現裂痕。
清軍也有火炮,那是漢軍旗的看家本領,崇祯年間,漢軍旗的火器水平,甚至一度超越大明。
但現在,随着大明緩過來氣,大力發展火器的情況下,經濟差點崩潰的鞑清,已經沒有能力追趕明朝的步伐。
西平堡上的漢八旗火炮火力已經被明軍完全壓制。
甚至一度有炮彈砸在城牆上,讓城牆上的守軍很慌張。
明軍已經不是曾經的明軍了,多爾衮在城牆上感覺道,看到遠處那整齊化一的明軍陣列,還真有一種不可戰勝的感覺。
但現在拖下去,并沒有任何好處,明軍一直用火炮壓着他們打,幾萬八旗兵卻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那不是多爾衮樂于看到的。
多爾衮也豁出去了,以重步兵爲主力,發動了一場旨在摧毀明軍火炮的攻勢。
戰術并沒有什麽特别的。
用戰車作爲盾牌,八旗兵躲在後面,靠近後跑出來輸出。
這樣的戰術,在去年的時候,讓劉文柄還是挺頭疼的,不過卻沒必要爲現在的明軍擔心。
三路軍的兵種齊全,配合明顯,要比去年的明軍優秀的多。
至少還懂得火炮。
紅夷大炮固然厲害,但用來殺人卻根本沒有意義。
用來摧毀步兵陣列以及戰車的火炮,是步兵炮。
口徑,重量,等等參數都小了一圈,但用來擊碎戰車的木闆,還是綽綽有餘。
不用跑過去掀掉戰車,就那麽一發發小型的炮彈砸過去。
硬生生得把鞑清重步兵給克死在半路上。
一連串的進攻下,鞑清步兵有些吃不消,雖然有一些人靠近到了足夠近的距離,足夠射出弓箭并命中的距離,但零零散散的幾根箭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沖鋒,擊退,再沖鋒,再擊退。
每每到關鍵的時候,沖鋒得八旗兵被打退回來得時候,多爾衮真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他再城牆上,看着局面的進展還是很憂慮的。
原本多爾衮還在懷疑明軍的火器到底有沒有塘報上吹的那也誇張。
但在看來,确實讓多爾衮刮目相看。
攻城火炮沒得說,小口徑的步兵炮,也配備齊全。
還有那該死的火铳手,在有漏網之魚突入明軍足夠近距離的地方時,也會用更加密集的火力徹底熄滅他們最後的希望。
戰争,僵持着,拿下西平的戰役并不輕松。
雙方圍繞西平,不斷地投入力量,見招拆招般的相互之間互相厮殺。
明軍靠的是火器之威,鞑清靠的是經營了許久的西平工事。
在第一輪試探進攻中,多爾衮不再去做毫無意義的掙紮。
他不得不去考慮其他應對明軍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