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60年代,日本被美國的推動下,逐漸開放日本的國内市場,允許外資企業,尤其是美國的企業,進入日本市場進行合資。當然了,日本爲了保護本土資本,不能将市場完全交給美國企業,所以,制定了外資企業不能直接在日本市場設立子公司,而是需要先跟日本當地的本土企業合資企業。其中,規定了本土公司在合資企業中占據股權不低于50%。
本質上,中國後來改革開放的合資企業政策,也借鑒了日本這個政策。日本這個政策,本質上,是爲了引進技術和資本的同時,避免本土産業完全被外國資本控制。所以,才推出了這種比較封閉的政策。當然了,合資企業運營滿三年以上之後,股權轉讓就漸漸不受到限制,也導緻了後來有不少合資企業完全成爲外資的全資企業。
就如新創業電子集團在日本成立的分公司,一開始就是合資,之後,滿足條件之後,贖回股權,成爲接近于全資的子公司。
而造1968年,哥倫比亞公司的音樂部門就看好日本市場,準備進軍日本的音樂行業,并且積極的尋找當地大企業進行合作。後來,索尼抓住了機遇,跟哥倫比亞公司一拍即合,成立了CBS/SONY唱片股份公司,這個合資公司,利用了哥倫比亞的資源、品牌和渠道,但是,基本上完全是由索尼方面的團隊掌控。也正是通過這個合資企業,索尼開始了在文化娛樂市場的征程。
最先成功的是音樂闆塊,索尼的硬件部門,生産風靡世界的随身聽,配合CBS/SONY唱片股份公司的業務迅速做大,從1968年的7億日元的收入,發展到1988年達到了驚人的1000億日元的收入。
這除了是因爲哥倫比亞公司的影響力之外,日本唱片市場的快速成長,也有巨大的關系。
而在日本和娛樂市場,随着經濟崛起,而不斷的刷新紀錄的同時。80年代開始,美國好萊塢傳統的巨頭裏面,美高梅、哥倫比亞等等多家公司,都因爲過高的經營成本和負債,造成了經營困難。
畢竟,這個年代美國的貸款年利率是超過15%的,大部分負債率高的企業,如果生意的利潤不是那麽高,那麽,别無選擇,隻能通過抛售旗下資産,來降低負債率,避免财務上出現赤字。
而日本的企業之所以在這個年代,能夠大手大腳的買買。因爲,全球主流資本主義國家,大部分是進入了罕見的高利率時代,大部分企業從銀行正常的借款的年利率都超過15%,債券市場上,企業債券年回報率高于20%甚至30%的多不勝數。基本上,大部分企業,根本就無心擴大生産,隻想要不斷的降低負債比例,因爲負債成本太貴了。
而日本企業則是因爲,這個年代的日本銀行界給本土企業的貸款利率,甚至低于7%,遠遠低于這個時代平均的貸款利率水平。
靠着相對于其他國家和地區更低的負債成本的優勢,日本才開啓了空前的海外并購。
由于,目前美國多家影視娛樂巨頭,在甩賣旗下的影視、音樂資産。索尼,也是同時跟多家好萊塢公司談判。
原本,索尼公司打算并購美高梅電影公司,但美高梅要價太高,這才轉向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而現在基本上郎有情妾有意,就差價格方面,有一點點分歧。
而爲了制造談判優勢,哥倫比亞暗自向輿論界透露,索尼要兼并哥倫比亞的音樂、影視業務的消息。
一時間一片嘩然,美國影迷瘋了,民衆也瘋了,難以接受!
“怎麽又是日本,曾經被我們用原子彈打敗的國家,開始用金錢來控制美國了嗎!”
“日本貨已經充斥了美國市場,我們失去了的大量的就業崗位,我讨厭日本的汽車、電器和其他産品,它們在摧毀美國。”
“堅決反對索尼公司收購哥倫比亞,這是我們的精神象征,就連片頭都是使用的自由女神像,索尼公司懂自由女神的含義嗎,這個法西斯國家,他們并不懂!”
“這是我們的文化,他們休想從我們手中奪走,哥倫比亞公司也太沒有骨氣了!”
索尼的代表還沒有到的時候,美國上下罵聲一片,原因很簡單,美國各主要工業紛紛敗在日本公司手上,美國人引以爲傲的汽車也逐漸堕落,紛紛開起了日本人的汽車,高傲的美國人難以接受,這是恥辱,曾經的日本需要他們的幫助,現在反過來成爲了他們的産品傾銷地。在美國人的心中,哥倫比亞可是美國影視文化的象征,連注冊商标都是美國的自由女神像。
不過日本想說的是,你們美國人要是勤勞一點,也不至于淪落到這種地步。
即便産品再好,一年生産一個,給誰用?誰來用?
但是美國人不願意接受,一時間全民情緒暴躁。
簡單說,美國人實際上,在70年代就随着傳統制造業逐漸衰落,就業的減少,不斷的開始排外。或者說,排斥工作更努力的亞洲國家,亞洲國家普遍存在吃苦賴勞,願意接受比美國更低的工資,更好的完成一些中低端的工作。工資更少,效率反而更高,全球化的浪潮下,資本自然是朝着人工成本低、資本回報率更高的地區流動。
美國的底層人,才沒有智商去考慮資本的流動造成的就業崗位減少,隻會盲目的抗議生産成本更低,在全球市場更具備競争力的其他國家商品。
“林總,索尼想要收割哥倫比亞公司的消息傳出後,美國民間抗議示威聲音不斷。”小于很高興,“我們是不是可以,跟哥倫比亞接觸!畢竟,現在美國民間,主流是反對日本的商品和經濟方面的擴張!我們華人,雖然也受歧視,但是并未被視爲日本那樣打的威脅。至少在經濟層面上……”
“還不到時候,等他們再鬧騰一下。”
林棋并不着急,如今的新飛電子在風口浪尖上,俗話說得好,人的名,樹的影,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新創業要是現在高調宣布要收購哥倫比亞,必然遭受美國民衆的情緒批評,這個鍋,不妨暫時就讓給索尼去背。
有着美國民間輿論的壓力,哥倫比亞公司恐怕會待價而沽,并且,也不甘立馬就把影視和音樂公司賣出去。
“林總,萬一哥倫比亞公司妥協了,一旦達成了共同意見,就沒有辦法再更改了。”小于有些擔心道。
“放心,這樣涉及到幾十億美元的大并購,不會這麽一下子就有結果的,在說,即使我們沒買到,也沒損失。”林棋看着電視新聞,對索尼有點幸災樂禍。
你個索尼公司,之前,還看老子笑話。
現在,你自己體會一下,美國民粹的阻力有多大!
……
“林總,看看今天的大新聞,索尼上了頭條了,美國媒體行業,對索尼敵意很深!”
第二天剛吃過早餐,小林一臉興奮,風一樣刮了進來,将一封雜質放在了林棋面前。
《新聞周刊》的封面上,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注冊商标,美國的自由女神像被換成了身穿和服、滿臉淫笑的日本藝伎。《日本進攻好萊塢》是這期雜志最醒目的大标題,同時還以《日本企業買走了美國之魂》爲題,刊登了長達數十頁的特刊,在這一特刊中,以民意調查的結果爲依據,斷言索尼公司的收購是“比蘇聯軍事力量更可怕的威脅”!
這個大帽子扣的,林棋看的也是暗爽,美國人民的憤怒,甚至還超出了他的想象。
《新聞周刊》的發行時間有一定的間隔性,不過這一次緊接着不到三天,就是退了出來,很顯然就是針對索尼公司。
一連數日,美國各新聞媒體均長篇累牍地報道這一收購事件,對索尼公司收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進行不同角度的抨擊!
事情還未談成,媒體渲染的仿佛美國下一刻要接受日本統治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