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單純的蓋房賣房的地産開發有很大的區别,影視的規劃除了一部分影響景點建設的居民,被要求搬遷之外,大部分當地的居民,可以選擇不拆遷。\r
原本被劃到影視城的土地,很多都是山地、森林,居民的密度并不是很大。\r
即使不拆遷,這裏也可以建設影視城所需的人造景觀。當然了,把居民也納入整體規劃,長遠而言更有利于影視城的發展。\r
虎門影視城開發管理公司,對當地的居民的補償是,拆遷之後,動遷拆一還一,2萬現金補償。與此同時,搬家送全套新的家具、家電。包括電話、電腦、彩電、VCD。\r
拆遷戶如果因爲搬家因素,失去了工作和收入來源,可以申請成爲虎門影視城公司的員工,影視城會對其進行培訓和安排其力所能及的事情。\r
除此之外,年齡超過60歲的拆遷戶老人,影視基地視同退休人員,發給當地退休職工平均标準的退休工資。\r
這種有良心資本家的做法,雖然會額外付出幾千萬元的開支。但是林棋覺得很有意義,一家公司想要融入當地,再如何牛逼,也必須要跟當地人搞好關系,擁有比較好的名聲和口碑。\r
後來的橫店也是一樣,當地的村民都不種地沒了以前的農家大院了。但是,卻家家戶戶都住上了橫店集團補償的住房,與此同時,原住民可以給公司打工,種種花種種草,收入比以前還更穩定。想要當群演,也能可以拿群演費和盒飯拿到吐爲止。\r
林棋就覺得,後來的橫店模式相當不錯的!\r
這個模式非常适合中國電影行業,因爲,照搬好萊塢模式是不現實的,好萊塢除了在全世界各地到處飛拍實景之外,還可以爲了一部片搭建一個夢幻的場地,之後,耗費不菲的場地拍完戲之後就廢棄不用。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極大的浪費。\r
到了80年代,香港電影行業也越來越吹捧實景,而鄙視在影視基地拍攝的電影。如,邵氏的大片場,也因爲邵氏電影公司的沒落,而被視爲落後過時的象征。\r
但這僅僅是邵氏的影視基地格局太小了,已經不能滿足這個時代的影視行業發展需求而已。\r
後世的橫店,實際上就是規模更大的邵氏片場!當然,邵氏主要是自己拍戲用的,比較封閉。而橫店是對全世界公開的大片場!\r
但“大片場”模式讓各種拍戲所需景點集中在一個地區,人才、資金也彙聚在一起。這種各種資源高度整合,可以極大的降低拍戲所需的成本,後來,連好萊塢需要的一些中國古典場景,也不得不在橫店取景拍攝。\r
後來橫店越來越火,也證明了專業的大片場,并沒有過時。隻不過,需要更大規模,更專業的管理和更好的商業模式而已。\r
橫店模式的成功,本質上,就是一種成本和效率的勝利。這種模式天然可以專業人才彙聚,讓拍戲更有效率和更省錢。\r
……\r
林棋坐鎮虎門鎮的一星期之後,李翰祥、謝晉也被他派人請到了虎門鎮。\r
“林先生,不知……”李翰祥和謝晉兩名大導演看到彼此都有點驚訝。\r
這兩人都認識,被請來肯定是拍電影,但是拍什麽電影,電影的要求是什麽,兩人還是很好奇。\r
李翰祥這個大導演在兩岸三地都吃得開。而謝晉票房成績跟李翰祥沒法比,但是,也拿了國内外不少獎。\r
林棋指着虎門炮台的遺址說道:“曾經,這裏爆發過戰争,那場戰争是中國近代史的開幕!香港成爲清末第一個被占據的租界!”\r
“鴉片戰争!”兩個大導演不約而同的說道。因爲,這兩人都是以中國曆史正劇聞名的大導演。曆史正劇,在全世界影壇上的影響力都非常高,很多的評價高的拿獎導演,都是從曆史題材入手。\r
在西方曆史題材審美疲勞之後,80年代一大批人開始關注以前還未了結的其他地區的曆史。比如,中國的曆史題材,就一度比較熱門。\r
除了中國導演拍的中國曆史題材,獲得了不少獎之外。外國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也憑着清末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爲角色的《末代皇帝》,在後來沖擊了奧斯卡金像獎的九項大獎,基本上是橫掃了金像獎。\r
李翰祥的許多曆史片,即使是後世,也是被當作教科書一般的模仿學習。就是一些古裝風月片,想要拍的經典一點,也得借鑒。當然了,限于技術條件和投資規模,李翰祥的電影,不能跟後來的大片相比。畢竟,後來的大片是幾千萬幾億的成本,李翰祥的電影也就幾百萬預算。\r
但在細節上,做的确實很到位,比如其拍攝的清宮系列,直接是在故宮裏面實景拍攝,用的很多道具,都是價值比電影投資成本昂貴的多的真家夥。細節上,可以完爆後市的各種大片N個層面,你再牛逼,能在故宮裏面拍戲,而且,還用一堆價值連城的文物來拍電影嗎?\r
謝晉的年齡跟李翰祥差不多,近幾年來拍攝了《高山下的花環》那樣的戰争電影。後來的《鴉片戰争》在細節上更是絲絲入扣,當得起真正的大導演的評價。比如,張藝謀、陳凱歌等人跟謝晉的電影比,真的欠了幾分功力。尤其是考據和細節上,謝晉、李翰祥算得上文化人,張藝謀、陳凱歌等等後輩跟他們相比,真堪稱是不懂曆史沒有文化的文盲。\r
當然了,這兩大導演的毛病也不是沒有,細節上考究很嚴謹,真的能在電影裏面學到曆史和文化。跟後來兒戲一般的曆史娛樂片,真不是一個層面的東西。\r
但是……這種“幹貨”太多了,細細品味固然是覺得神作。但是,問題是大部分觀衆沒有那個耐心,恨不得第一眼就能看到火爆的大戲。\r
電影方面,林棋很外行,但他是權威的觀衆啊,對于看電影還是有發言權的,并且,他還是投資人,那麽,他的發言權就更能直接影響作品。\r
“沒錯,請你們二位一起過來,因爲,我想要拍《鴉片戰争》!”林棋說道,“别誤會,我不是說拍什麽拿獎的深度電影。而是,一部成功的商業大片。這個題材厚重,僅對于我們中國人而言,外國人而言,感覺不到《鴉片戰争》的曆史意義!”\r
要拍外國人覺得有意思的,那就需要《末代皇帝》那種電影。\r
但林棋真不覺得,《末代皇帝》是不如《鴉片戰争》的。外國人看不出來,但中國人看來,《末代皇帝》的細節,都是外國人的視角,沒有深入到中國曆史文化的深層次。\r
當然了,想要把《鴉片戰争》拍成更好看的電影,那就需要在“戰争”上下功夫。\r
曆史上的《鴉片戰争》前面的鴉片和禁煙,拍的太多了,雖然,還原曆史做的很好。但是,要林棋來說,這方面要拍的簡一點,戰争場面要拍的多一點。\r
男人就要看大炮對轟,排隊槍斃的場面。\r
如果戰争場面更多,更慘烈一點。那麽……商業上的效果也更好一點,影響力也會更大。\r
後世就不少人爲《鴉片戰争》惋惜,多好的電影啊,即使是炮戰和近戰的場面表現都不錯。以謝晉的功夫,就是拍《滑鐵盧》那樣的場面,估計也駕馭的住。\r
這種男人的浪漫,謝晉卻是渾若未絕,點到即止。\r
林棋是要糾正這個錯誤,《鴉片戰争》固然要分析前因後果,但是,也要滿足那些單純想要看戰争場面的觀衆的需求。比如,一些完全不知道“鴉片戰争”的外國觀衆,拍禁煙,不會激發起共鳴。\r
但是,“戰争”就是全世界不同種族、曆史、文化的人類共同語言了。把戰争的場面對拍多一點,拍的精彩一點,就有希望把一部小衆電影,改成史詩級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