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回去不可能,神娃眼見進退無路,感覺頭暈目眩的越來越厲害,急忙尋找安身之地。要不然,待會昏倒之後,恐怕會被奇禽異獸吃掉。
就在這時,神娃一眼看到亭邊的懸崖邊,有一棵巨大無比的火龍果樹,層層疊疊猶如華蓋一般。便決斷極快地攀附上去。這棵樹太大了,一條條粗大的枝杆,簡直如同一條條小徑,曲折蜿蜒通向不知處。
神娃順着一條粗大的枝杆來到樹中心,在寬大如床的樹杈中躺下。
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神娃頓覺焦渴,咂着幹渴的嘴,希望能擠出點唾液,緩解一下焦渴,卻聽見舌頭沙沙直響。仿佛是幹燥的沙荒。
神娃情不自禁地歎息一聲,自己的小命怎麽就這麽苦?他驚恐萬分地意識到,自己即便不被綠毛小鳳捉住吃掉,怕是也要渴死在此。
想到這,神娃不由地心中一陣恐怖。想要掙紮着起身去找點水喝,卻無論如何都起不了身。萬般無奈,隻能是聽天由命。準備閉上眼睛,休息一下,再想辦法。不料卻在閉眼睛的一刹那,發現了一個東西。
這是一枚大如菠蘿的火龍果,形是火龍果,卻猶如一枚水晶菠蘿。
晶瑩剔透,流光溢彩,散發着刺眼的寒光,飄灑着苦澀的清香。
神娃振奮精神,從身後的如意乾坤袋裏,抽出鼻孔子,對着這枚水晶火龍果戳去。噗的一聲,鼻孔子戳破了火龍果,刺入火龍果深處,一股冒着寒氣的果汁,噴湧而下,噴射到神娃的臉上。
神娃顧不上多想,張大嘴巴,接住這股果汁,便大口吞咽。不料,這冒着寒氣的果汁,入口冰冷,入肚火熱。不僅沒有解除神娃的焦渴,反而又在他的腹中燃起熊熊烈火。烈火燒的神娃眼前一黑,昏死過去。
太一山,地形險阻、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過百,連綿數百裏。稱“九州之險”,“天下之阻”。山勢爲北仰南俯,山大溝深,山嶺與河谷、台地相間。長約千裏,寬五百餘裏。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太一。
太一山自古以來,便被人稱爲仙都、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
相傳,太一山,又叫南山,太乙山或者地肺山,還有人叫它月亮山。傳說這裏是太陽和月亮睡覺的地方。在這群峰裏,坐落着天帝在凡間的家,還有月亮女神的家。
老子的《道德經》五千言,就是在這裏寫成。同時,這裏還是神州赤縣佛教的發源地。千百年來,這裏一直都是得道成仙的去處。有名的仙人五千餘人,無名的不知凡幾。
且說太乙池爲太一山的山間湖泊,池面碧波蕩漾,山光水影,風景優美。太乙池之西的風洞,高約五丈,深不可測,由大花崗岩夾峙而成。洞内清風習習,涼氣飕飕,故稱風洞。風洞之北有一冰洞,雖盛夏亦有堅冰,寒氣逼人。瀉水時飛瀑傾流。由山下望去,素練懸空,氣勢磅礴,亦成絕景。
在冰洞左上方,即是鳳凰栖息之地梧桐神樹,右上方則是懸浮在雲霧之中的一座玉石亭,一條石脊小徑相連,隐現在雲霧之中,其下面是冰洞之深淵,不知道幾千萬丈。寒風怒吼,冷霧翻滾,深不可測。
石脊小徑盡頭的雲山霧海之中,孤懸着一座漢白玉的小亭。小亭淩空而立,孤懸于虛無缥缈的雲濤霧海之中,若隐若現,神乎其神。
若是膽小之人,看到就會吓得魂飛魄散。然而此刻,卻有三人在亭中席地而坐。三人奇裝異服、相貌奇特,居然分别爲僧、道、儒。
玉亭看似很小,卻又仿佛無限廣大。亭中有一玉石枰幾,隐現天地之紋。三人圍坐在這張天地棋枰幾邊。枰幾的邊角,分别擺着三個形狀各異的酒葫蘆,和三隻酒杯。濃霧翻滾、嬉戲。三人時隐時現。
僧人長着一張苦瓜臉,高鼻深目,金瞳碧睛,光頭短須,胡須乃是紫紅色。穿戴破爛,臉上的油泥比銅錢還厚。若非身邊豎立着一柄流光溢彩、霞光隐隐、梵音陣陣的禅杖,簡直就是一個叫花子!
然而此僧,卻是大有來頭,其名鸠摩羅什。祖籍天竺,是混血兒,出生于西域龜茲國,家世顯赫,其祖上爲名門。鸠摩羅什自幼天資超凡,半歲會說話,三歲能認字,五歲開始博覽群書,七歲跟随母親一同出家,曾遊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他年少精進,又博聞強記,既通梵語,又娴漢文,佛學造詣極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經藏、律藏、論藏三藏,并能熟練運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師第一人,與玄奘、不空、真谛并稱神州赤縣佛教四大譯經家。位列四大譯經家之首,翻譯學鼻祖,語言學大師,更是太一山的得道高僧。
此時,鸠摩羅什大和尚苦着臉,念聲阿彌陀佛,端起面前的酒杯。
就見那酒杯仿佛是冰霜所制,晶瑩剔透,咝咝聲響地散發着寒氣。
一隻酒杯,已然如此駭人聽聞,而那杯中之酒,更讓人瞠目結舌!
凜冽的山風中,杯中酒竟然猶如沸騰的血液,岩漿一般喧鬧翻騰。
鸠摩羅什大和尚凝視着杯中酒,悲天憫人般歎息一聲,輕啜一滴。驟然間,和尚的苦瓜臉上,左右腮上,各升騰起一朵鮮豔欲滴的桃花。和尚猶如剛從交歡高潮歸來的美少婦,撫着肚腹,滿足地喘息起來。
噗哧一聲,一直看着鸠摩羅什大和尚不順眼,斜視着他的那個道士,見狀忍不住笑噴。并且毫不掩飾,暴發出挑釁般的哈哈大笑。
道士面皮白淨,長須飄飄,身背一把長劍,古香古色,杏黃色的劍穗随風飄舞。潇灑出塵。很有仙風道骨之氣勢。然而,他的形狀,卻破壞了自己的形象,歪鼻子斜眼,給人以刁蠻無賴之感。
那個形态,别說是凡人,就是神仙佛祖,也會忍不住暴跳如雷。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