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原本沒注意到的,自然也有那看得仔細的去顯擺下,隻不過少不了有部分人是在嘲笑那皇家印書局是在胡吹大氣的。
但是既然是官方的邸報,絕大部分人都是選擇相信的,主要也是大唐官方的公信力還是很可以的。
這之後當然有很多人都産生了一些個想法。
有精明的商人看出了其中的商機,如果自家的東西也能在邸報出現這麽一下,以後肯定就不愁銷路了。可惜邸報這麽高大上的東西,怕是不會給他們這個機會啊。
而更多的還是那些讀書人在關注這個事情,哪個讀書人沒有個自己著書立說的想法啊,俗話還說不想當将軍的士兵不是号士兵呢,文人也是一樣。
如果能夠著作等身,那真的是無上的榮光,所以倒是大部分讀書人都有關心過這方面的事情,即便自個沒有,他們的師父或者師兄弟也多半和他們聊起過這個,對于這皇家印書局未免就有點心向往之的意思。
隻是這麽個誰都沒聽說過的印書局,比起那些世家大族把持的老牌印書社來說,确實是不太讓人放心啊,尤其價格還這麽便宜,很難不讓人産生一點“這其中是不是有什麽貓膩啊?”這樣的聯想。
即便是邸報的印刷質量已經讓他們很是眼熱了,那上面宣傳的印刷速度更是有點突破他們的想象,可他們還是很遲疑,最後有許多人選擇了觀望,都指望别人做這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不過李世民既然已經發招了,自然就考慮到了這種可能性,不能說算無遺策吧,可這位是真的天生幹領袖的了,對于揣摩人心那确實是大師級的人物,所以緊接着就是一套組合拳下來。
就在邸報的影響充分擴散出去以後,皇家印書局緊接着就刊印了一部大部頭的著作,倒不是說這本書字數特别多,是極大豐富者,但是其地位确實是重量級的,就算是放到整個曆史長河中來看,也是必然會被人們銘記的,這就是溫大雅著的《大唐創業起居注》。
溫大雅,字彥弘,太原祁人。所著《大唐創業起居注》,起自大業十三年五月,終于武德元年五月,記述了李淵太原起兵到稱帝的經過,共計三百五十七天。
李淵起兵後,任命溫大雅爲大将軍府記室參軍,專門掌握文書。唐朝建立後,溫大雅與弟溫彥博共掌機密,也就是說這哥倆先後都是幹的類似機要秘書的活,故此書記載完備,曆史事實比較可靠。
後來的新舊《唐書》中有和這本書記載不一樣的地方,也有不少人傾向于更加認可這本起居注,因爲這本書裏沒有太多爲李世民粉飾的意思,甚至對李淵的言行也多爲實錄而鮮有矯飾。
因此這本書就成了很多人研究大唐時的必讀,當然也是所有當皇帝的案頭必備的。
這樣一本書刊印出來,也許并不會有太大的印量,這玩意也不是普通人能看到,該看到的,可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把這麽重要的著作交給了皇家印書局來出版,就足以顯示出對其的信任了,而有了這樣的重量級作品作爲破冰之作,皇家印書局的名頭自然也是一炮而響。
這書絕大部分人确實都無緣得見,可架不住那些見過的人都是影響力足夠大的啊,很快就能讓關心這方面的文人們都知道這個信了。
更何況這大部頭可不隻是取得了溫大雅本人的認可和高度贊譽,關鍵是整個過程用時是真的短,就和邸報上宣傳的一樣,時效性很強。
更讓所有人對皇家印書局刮目相看的,是這書刊印之後不久,溫大雅本人就溘然長逝了,臨終前手裏還緊緊的抱着這本書,這也成了他最重要的一樣陪葬品,算是他一生功績的一種見證了。
這對所有的文人觸動都挺大的,因爲要是按照其他印書社的速度,溫大雅去勢的時候怕是也隻能看到那麽一兩塊雕版而已,想要見到完整的著作出現在面前卻是絕無可能了,那就要留下一輩子的遺憾了。
而這也是曾經很多文人共同經曆過的遺憾。
出于治學的嚴謹,很多人總是要堅持到接近生命的盡頭了,才會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覺得比較成熟了的東西拿出來,這也是他們一生的羁絆,可往往都是因爲出版的速度太慢,沒法在生前見到自己的學說付梓,隻能抱憾離世了。
這還是沒考慮到有那麽多的文人負擔不起出版的昂貴費用的情況下呢。
而如今皇家印書局就用事實告訴大家,物美價廉,關鍵是出版速度夠快的印書社還真有,他們焉能不動心啊。
這還不是全部,因爲緊接着皇家印書局那邊承接的一項新任務,就徹底的讓它的名聲傳到了大唐各地的文人們耳中,也讓原本還心存疑慮的人們再也把持不住了。
各地的義學或者别的什麽知名學府那裏,陸續的收到了一些李世民以個人名義捐贈的基礎典籍,都是經過校正的必學經典書目,大大緩解甚至是徹底改善了各地缺少蒙學教材的尴尬局面。
在大大提升了李世民個人的威望的同時,也算是讓黃健印書局徹底在士林之中打響了名聲,讓大家都看到了皇家印書局的強悍實力。
不隻是印刷出來的成品十分的精美,更重要的是花費的時間并不長,就同時出版了這麽多不同的書籍,這在以前也是不可想象的。
這得是把所有的世家把持的印書社全都調集起來,才有可能同時拿出這麽多不同的書籍來,因爲雕版需要的時間真的太久了,還必須得是一頁一版,中間但凡出點錯就前功盡棄了,畢竟有錯字的書拿出來也隻是誤人子弟而已。
而到了皇家印書局這裏,卻是同一時段保質保量的把這些書全都印出來了,可見這印書局是一個頂他們所有的幾個還有多啊。
于是乎接下來這段時間皇家印書局真正的忙活了起來,被調動起了熱情的文人們展現出了強大的印書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