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舟小船不知被撞毀了三條,一艘體态同樣龐大克拉克帆船在接近時就被火炮轟塌了艉樓,而後兩船跳幫,同樣沒能拿下飛将軍。
還有艘倒黴的夷格蘭制輕型蓋倫,被兩顆高抛射的石制炮彈砸進船首,船是沒沉,低矮艉樓上的舵手卻被颠飛起來砸進海裏。
在交鋒中,操作得當的縱隊要比橫隊占便宜,因爲在某個時刻,總有敵艦在縱隊從隊首至隊尾所有舷炮的射程範圍内。
西式蓋倫船在肉搏戰中的生存能力在這場海戰中得到充分驗證,比它高的船、尼德蘭沒有;比它矮的船,水兵很難跳上來。
而跟他一樣高的船,在尼德蘭軍艦不開炮的情況下,貼近了一輪齊射就能把水線船殼、船舷甲闆轟得支離破碎。
尼德蘭艦隊也沒放過漢國在外圍遊曳的艦隊,船艦調整方向朝漢國艦隊的尾巴追去。
大蜈蚣屁股上幾個光着脊梁的海盜提着水雷對後面的追兵看了又看,最後還是沒把水雷放下去,他們的旗艦還在後頭呢。
在遊曳與追逐裏,尼德蘭艦隊的隊形逐漸松散,幾條受損船艦逐步撤出戰場。
未能殖民新大陸的夷格蘭是個窮鬼,沒有收獲東印度群島的尼德蘭,則在海軍更爲殘疾。
沒有充足的火藥,就要先保障陸軍軍需,對尼德蘭這個三面環海的地區來說,被攻占的唯一可能既爲被一支優勢陸軍從南方突破。
而沒有充足的造船木料,則意味着戰船受損很難修複,戰船損失很難補給。
這些東西加在一起,讓前番勇猛包圍而上的威廉在發現飛将軍号并不害怕包圍,反而堅守戰位拖延其追擊速度後向艦隊下令,準備撤出戰場。
反正運輸火藥的商船已經走遠,這些軍艦難以追上沒有武裝的商船。
其實楊策的飛将軍号上已經亂成一團了,露天前甲闆上,有至少三條船的水手攀援而上,有十幾個水兵已翻上甲闆跟海盜展開白刃戰。
艏樓下層被尼德蘭人乘船抛出的縱火物丢入炮窗,燒毀了兩個炮位,引燃火藥爆炸讓飛将軍損失了幾名重炮手,還把艉樓的軍官廁所牆壁炸壞。
陳沐送楊策的景德鎮陶瓷馬桶也保不住了。
楊策被尼德蘭艦隊的戰術打得有點暈頭轉向,尼德蘭人用火攻、跳幫這種戰術,看起來可一點兒不像個西班牙人。
簡直跟林阿鳳一樣。
這恰好是楊策的短闆,他的艦隊上沒有火磚之類的裝備,也就在跳幫作戰上還有點常規訓練……他是真沒想到在遙遠大洋的另一邊還能碰上這麽喜歡使用火攻的敵人。
盡管敵軍艦隊有隊形松散逐漸撤出的架勢,但楊策看不見整體,他隻能看見十幾艘大小敵船圍在他左右,螞蟻一樣的尼德蘭水兵争先恐後地朝高大的飛将軍蟻附而來。
越來越多的敵軍士兵得手,把上層露天甲闆殺得屍橫遍野。
看樣子,他們是想把這條大船俘虜回去。
其實這場仗雙方心态徹底反過去了,楊策成了被搶的那個。
尼德蘭艦隊的船,确實沒幾艘能被楊策看上眼的,但他的旗艦在敵人眼裏可是個大寶貝,隻要能奪回去這一條船,整個戰場的損失不但可以抹平,還小賺一筆。
楊策就不一樣了,他不是來搶劫的,而是爲了洩憤,隻要能殺人毀船,他什麽都樂意。
就算隻是一個海盜,靠着大明的楊策,在這場戰鬥中也比尼德蘭人有更多依仗……即使飛将軍有再大的損失,隻要沒沉,回到港口給應明交個報告,都能得到足夠的資源修繕。
所以他什麽都不怕。
露天甲闆上的戰鬥持續到中午,飛将軍的舷炮已經有一多半都啞火了,船上的海盜水兵也死的死、傷的傷,作爲回報,他們在楊策的率領下連續七次打退敵人的跳幫。
不過他的兵力不足以讓海盜跳到對方的船上進行占領,基本上隻有損失、沒有收獲。
尼德蘭人也在持續的戰鬥中筋疲力盡,飛将軍号就像是海上一座不可攻陷的堡壘,在他們付出巨大傷亡後,依然無法攻落。
飛将軍的存在,極大地打擊了尼德蘭艦隊的士氣。
雙方保持着合圍的局勢,順風緩緩漂泊在海面上,飛将軍持續轟擊的火炮也抓住這短暫的休息時間,得到停止轟擊命令,等待下一次敵軍撲上來。
兩邊休息到陽光最旺盛的時候,眼看重整旗鼓的攻擊即将開始,突然從遙遠的海面上傳來連續不斷的炮聲。
天降鐵雨落在敵軍艦隊頭上,甚至還有兩顆炮彈打在飛将軍不滿裂紋的船殼上。
“開炮,我們的艦隊回來了!”
海上的另一邊,六艘小型蓋倫船乘風破浪,劃着巨大的圓弧調整方向,直直地朝飛将軍緩慢而堅定地沖過來。
隻是一輪炮擊,就摧毀了敵軍的信心,聚集在飛将軍周圍的尼德蘭戰艦緩緩退卻,緊跟着被漢軍蓋倫船切入隊形,連撞帶碾,還不忘把勾索丢在飛将軍上。
六條船并不戀戰,勾着船帆被燒毀大半失去機動能力的飛将軍向南航去。
就在那些留在原地的尼德蘭船艦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時候,從他們的旗艦發來撤退的命令,兩支船隊這才脫離接觸。
明明被部下從敵軍艦隊正中救出,楊策臉上卻看不出絲毫高興,他不停緊張地環視海面,最後幹脆脫了铠甲拽着勾索繩朝蓋倫船爬了過去。
這些蓋倫船的首領是楊策部下軍官團首領楊繼忠。
“我的船呢,就剩這六艘了?”
“不是,将軍,咱們得去尼德蘭了,漢飛鲨追着敵軍的商船隊朝南邊走了,蜈蚣船還在東部海面跟敵軍纏鬥,但是問題不大。”
“要是不能在靠港前搶下這批貨,咱們這仗可就虧大了。”
聽見飛鲨船隊與蜈蚣船都沒被殲滅,楊策提起的心可算放回肚子裏,思忖片刻,他點頭道:“對,是得把那批木頭搶回來,飛鲨隊應該行,我們去接應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