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人就是密太嫔和勤太嫔。密太嫔是十五、十六、十八阿哥(八歲即殇)的生母,勤太嫔則是十七阿哥的生母,十五阿哥與世無争、無幫無派,十八阿哥早殇,而十六和十七阿哥全都是皇上的左膀右臂,因此這兩位太嫔不僅不是皇上的敵對勢力,相反還是皇上難得的需要格外倚重的力量。
密太嫔與勤太嫔年齡相仿,經曆相似,先皇在世的時候就是宮中頗能說得來的兩個人,随着各自的兒子紛紛成爲皇上的追随者,相同的利益訴求令她們之間自然而然地更加親密起來。當最後塵埃落定,是皇上登上九五至尊之位之後,兩位太嫔都是苦盡甘來、喜極而泣。從前因爲資曆所限,她們既不能像宜太妃等人那樣倚老賣老,也不能像和太妃那樣持寵在身,而是一輩子小心謹慎,無論是服侍先皇還是,半步都不敢錯,盡管她們都有極受先皇器重的兒子可以母憑子貴,但是在後宮中的地位極是尴尬。
現在好了,皇上繼承大統,十六和十七阿哥兩人的風光一時直追怡親王,特别是十六阿哥,因爲莊親王無子,這頂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直接戴到了十六阿哥的頭上,十七阿哥也從無官無爵的光頭阿哥一步晉升爲郡王,在宜太妃、惠太妃等人灰頭土臉的時候,密太嫔和勤太嫔也終于母憑子貴地揚眉吐氣起來。
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她們的好心情沒有持續太久,就因爲先皇這道“随子歸邸而居”的遺旨令心情登時降到了冰點。她們不是有權傾一時的十六、十七阿哥嗎?能夠到自己兒子的府邸頤養天年不是最令人羨慕的事情嗎?她們怎麽還會如此唉聲歎氣、心煩意亂呢?
原來,密太嫔和勤太嫔今年才是四十多歲,而先皇遺旨中能夠達到“随子歸邸而居”的條件卻是有兩個:一是先決條件是兒子分府單過,否則兒子連自己的府邸都沒有,怎麽可能贍養他們的額娘?第二個就是出宮的太嫔太妃們年齡要年滿50歲。這後一個條件或許是先皇出于爲了避免有傷風化、有損皇家臉面的事情發生而提出來,但正是這一條,将密太嫔和勤太嫔牢牢地禁锢在了宮中,空有兩個手握大權的親生兒子,空有先皇的遺旨在手,卻是享受不到半點恩惠。特别是眼看着宜太妃她們都歡天喜地去了兒子的府上,連惠太妃都能指望養子而脫身苦海,特别是廉親王還是皇上的冤家對頭,她們空有身爲皇上心腹的兒子,卻是連八阿哥、九阿哥的額娘都不如,這讓兩位太嫔怎麽能夠心平氣和?
然而她們再有多大的怨氣與不甘,都無法把心中這口憋悶之氣撒到皇上的頭上,畢竟皇上也是在嚴格執行先皇的遺旨。兩位太嫔聯手向皇上提出請求,希望看在十六和十七阿哥的面上,對她們網開一面?如果皇上對她們格外恩準,對其它不夠條件的太嫔太妃也否也要求網開一面?那不是要皇上陷入兩難的境地嗎?她們在後宮中,面對宜太妃等人的嚣張對抗,非但不能助皇上一臂之力,現在反而要扯皇上的後腿,既是給皇上添亂,更是給自己的阿哥添亂。
深明大義的兩位太嫔雖然空有心中極是難過,但是她們左思右想之後,最終不得不割舍了母子之情,爲了各自兒子的大好前程,不得不選擇了沉默。
兩位太嫔能夠選擇沉默,而皇上卻是不能。十六阿哥和十七阿哥兩人自幼與他的關系很是親近,緊密程度直追怡親王,在皇上奪取皇權的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盡管從道理上來講,這兩個皇弟都是自家人,而且作爲臣子他們更應該百般讨好他這個皇兄才是,然而不管是報恩也好,或是全力拉攏也好,皇上無論如何也不應該忽視與密太嫔和勤太嫔在後宮中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當皇上恩準了惠太妃就養于廉親王府之後,他更是覺得愧對那兩位太嫔。先皇在遺旨中并沒有提及養子問題,因此他對惠太妃的網開一面已然是突破了先皇的意願,根本原因還不是爲了籠絡八阿哥嗎?而這兩位太嫔實際上也都四十六、七歲了,眼看着就隻差三、四年的功夫竟是不能給予格外開恩,對此,皇上怎麽能夠裝聾作啞呢?既然不能再給予特别的通融,那麽當着兩位母妃們面把事情解釋清楚,再表明自己的一番心意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此外,既然決定不會恩準兩位太嫔出宮,那麽就意味着同時需要她們盡快遷居慈甯宮,正所謂福不雙至,禍不單行。兩位皇弟是他的左膀右臂,兩位母妃又是深明事理之人,既不能随子就養,還要搬離居住了二、三十年的故居,于情于理,他這個皇帝兒子都必須要有所表示。于是他推開繁忙的公務,仔細研究了内務府呈送上來的各位娘娘的遷宮安排之後,在兩位太嫔即将遷宮之前,親自走了一趟。
由于已經吩咐高無庸提前給兩位太嫔傳了話,另外爲了節約時間,他選擇了與她們同時見面的方式,地點就在密太嫔的寝宮——延嬉宮,當他準時前來的時候,勤太嫔早已經提前到達,與密太嫔兩人恭候多時。
“兒子給母妃請安。”
“皇上趕快請起。”
受皇上如此大禮,兩位太嫔哪裏還能踏踏實實地坐在椅子上?于是紛紛起身上前将皇上虛扶了一下。都是至親的關系,皇上也不需要虛情假意,于是順勢起身,坐到了兩位太嫔的對面。此時自有宮女及時上前奉來熱茶,一切停當之後,皇上才重新開了口。
“今日朕有一事,還請兩位母妃鑒諒。想必您們此前也已經知道了皇阿瑪留下的遺旨,兒子因爲謹遵皇阿瑪的聖意,不能令您們到皇弟的府邸頤養天年,朕深感愧疚……”
“皇上快快不要這麽說,這讓我們心裏實在是不安。這事情是你皇阿瑪定下來的,自是不能怪罪到你的頭上……”
“即便如此,兒子仍是難以心安,不過皇阿瑪如此安排,反倒是給了朕一個機會,令朕有機會爲您們盡孝。若是隻從這一點來講,朕還是要感激皇阿瑪的此番安排。朕向兩位母妃保證,您們在宮中的生活,除了不能與十六弟和十七弟朝夕相處這一件事情不遂心意以外,其它的方面,絕不會比在宮外差了一絲一毫,朕一定會像您們的親生兒子一樣,甚至要比老十六和老十七做得更好,盡心盡意孝敬服侍您們……”
“皇上,你的心意我全都知道,能出宮,我們當然是萬分歡喜,不能出宮,我們也不會怨天由人,不管在哪兒都是這一輩子,在宮裏,我們還多了皇上您這個兒子,這可是多少輩子都修不來的福份呢!而且,我再給皇上說一句貼己的話,不管是進是退,是苦是甜,老十六在哪裏,我就在哪裏,所以,您大可放心,從我這裏,斷是不會有任何爲難與你的地方。”
與勤太嫔相比,密太嫔更加深谙權術之道,畢竟她服侍先皇的機會要比勤太嫔多了許多,因此或多或少、耳濡目染地也從先皇那裏學到了不少處世之道。現在這個形勢下,她當然是非常清楚,不能到自己兒子的府上頤養天年的同時就意味着距離搬離延嬉宮爲時不遠了,這是大勢所趨,誰也回避不了。今天,皇上能夠在百忙之中特意抽出時間來親自給她們一個交待,還不是看在十六和十七阿哥的面子上?皇上給了她們一個這麽大的台階,不僅僅是前來解釋爲什麽沒有網開一面,恩準她們出宮,同時也是希望她們能起個表率帶頭作用,主動搬到慈甯宮去。如果她們連這麽點兒眼力勁兒都沒有,豈不是向皇上擺明了她們要敬酒不吃吃罰酒?
其實在接到高無庸傳來的口信之後,密太嫔就開始了不停地思考,猜測了不下十幾種可能,也想出來了十幾種對策,待皇上開口說出這番懇請鑒諒之類的話,密太嫔的心中總算是即刻踏實了許多。既然大家都是坐在一條船上的人,與其被動地接受皇上的安排,還不如主動地表明姿态,既是給自己留下來一分體臉面,也是爲十六阿哥掙得更多的政治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