嫔妃們不管年齡大小,有些才二十多歲,但畢竟是母妃,于是當着皇子皇孫們的面,非常内斂、含蓄、恭敬地向皇上表達了祝賀,無非是口頭祝壽外加敬獻個人精心制作的絹帕、荷包等禮品,表達了由衷的祝福。
皇子和皇孫們作爲晚輩,可就不管不顧了,什麽形式的祝壽都不過分,隻爲表達自己的誠摯孝心,因此形式上五花八門,花樣上層出不窮。
皇上望着一撥又一撥的祝壽人群,高興得合不攏嘴。普通人家的天倫之樂不過也就如此吧,更何況這是六十大壽!皇上越想越開心,越看越高興,連用膳都忘記了。
皇子們的祝壽活動可是重頭戲,将當晚的壽宴直接推向了*。三阿哥誠親王作爲最爲年長的皇子首當其沖,率先敬獻了他正在主持編攥的《律曆淵源》的上編部分。
皇上非常重視這個《律曆淵源》的編纂工作,多次下旨,批示督辦,了解進度,此刻見到了初步成果,自然是高興不已,收下壽禮的同時就迫不及待地翻開先睹爲快起來。
終于輪到王爺和十三阿哥了!看到三阿哥祝壽回來,雖然他們兩個人不在同一桌宴席上,但是多年培養起來的默契根本不需要彼此間的目光交流,幾乎是同一刻起身,一同走到了皇上的面前。
皇上一見是四阿哥和十三阿哥,格外詫異,按理說這個時候應該輪到四阿哥了,怎麽十三阿哥也過來了?難道他不懂得長幼順序嗎?況且他不是一直跟他四哥親厚得不行嗎?這個時間想要跟他四哥争什麽、搶什麽?
還不待皇上想明白,隻聽王爺和十三阿哥同時開口說道:
“兒子恭祝皇阿瑪六十大壽。”
然後王爺接着說道:
“十三弟爲表達對皇阿瑪的一片孝心,想要爲皇阿瑪敬獻一曲《祝壽曲》,兒子知道了,覺得這個法子甚好,也想用這個法子向皇阿瑪恭祝六十大壽。”
皇上一聽,原來是這麽回事兒,心中大喜:
“好好,這個法子好,朕都快有二十年沒有聽過你們的曲子了呢!老四啊,前些日子,朕讓你幫着編纂樂書的差事,你是不是借這個便利,向朱四美師傅讨教了不少?對了,聽說屠居仁師傅好像也沒少被你問來問去。朕就知道你喜好樂事,又頗有研究,看來這個差事還真就是吩咐對了。”
“兒子謝皇阿瑪委以重任,确實是通過與幾位師傅的多次探讨,令兒子受益匪淺,琴藝又有了極大的長進,還望皇阿瑪不要責罰兒子假公濟私。”
“這有什麽責罰,這樂事若隻記載于書中,不被真正地傳承,那才是本末倒置。好好,好好,先不說這個了,還不快快獻曲上來!讓朕也聽一聽你到底長進了有多少!”
于是兄弟兩人,一個持箫、一個按笛,歡快、喜慶、祥和的《祝壽曲》回響在乾清宮。
------題外話------
關于康熙對四皇子的那一番話,非本人胡編,是有出處的,原文記載如下:
“問南府教習朱四美,琵琶内共有幾調?每調名色原是怎麽起的?大石調、小石調、般涉調這樣名知道不知道?還有沉随、黃鹂等調,都問明白。将朱之鄉的回語,叫個明白些的,逐一寫來。他是個八十餘歲的老人,不要問緊了,細細地多問兩日,倘你們問不上來,叫四阿哥問了寫來,樂書有用處。再問屠居仁,琴中調亦叫他寫來。”
由此看來,咱家四爺确實是對音律有研究之人,否則康熙也不可能将别人辦不來的事情,特意叮囑交由四爺來辦。
哈哈!同時俺也找到了,康熙稱呼他的兒子是“四阿哥”的證據!太高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