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有了第四代,不但楊家上下都喜氣洋洋,整個汴梁都有不少人跟着高興。
因爲駱天明的折騰,楊家現在可不僅僅是将門了,别的不說,單單是各種生意,就牽扯到無數人的生計。
楊家好,他們就跟着好;楊家若是敗落了,他們的生計也跟着完蛋。
因此,楊家後繼有人,就能夠長長久久,跟着楊家吃飯的人,也能安心的多吃幾代。
除了指着楊家吃飯的人之外,皇帝、大臣們,也都覺得這是件好事。
楊延昭在戰場上打出來的威名就不用說了,隻要他還活着,遼軍南侵時就得考慮再三。
駱天明和穆桂英夫妻倆的名聲也不小,尤其是駱天明三千重騎破陣折旗的事迹,對上他,所有敵軍主将都難免忐忑。
最讓皇帝和文臣們放心的是,楊家人不貪權、不議政,就一門心思的鑽錢眼兒裏,還時不時的爆出點橫行霸道的消息,簡直太讓他們放心了,這樣的武将不扶持還扶持誰?
所以,楊家最好一直興盛不衰,朝廷也就有了放心的打手可用。
不過很快他們就笑不出來了,因爲經過三年的默默耕耘,楊家爲首的商号,培養的各種人才,開始井噴了!
商号建立的學堂,打着爲商号培養人才的幌子,傳授的知識五花八門,其中自然也包括儒家經典。
當然了,這些學堂也請不到什麽名師大儒,所以對于儒家經典也就沒有深入的教導,隻是讓學生了解一下而已。
但是人口基數大了,難免出現幾個天才。
汴梁周圍有上百個學堂,因爲學堂供應免費的午餐,每年還有兩套衣服,所以來上學的孩子不少,每個學堂都有七八十個,加起來将近一萬人。
這麽多學生,出幾個在儒學上比較有靈性的,并不奇怪吧?
對這些有可能在科舉中出人頭地的學生,駱天明自然是讓他們往這個方向努力。
其他不擅長儒學的,也大多有自己擅長的科目,比如數學、物理、化學、财會、木匠、鐵匠、花匠等等等等。
不管他們在哪個方面有天分,駱天明都能給他們找到老師,讓他們成才。
如果有那種學渣,實在什麽都學不進去,那就去練武,将來不管是去軍中,還是給人看家護院,或是當镖師送貨,都算是個出路。
要是真的幹啥啥不行、吃啥啥沒夠,那就不好意思了,滾回家吃自己吧。
這麽好的學習機會都不知道珍惜,商号不需要這種人。
給商号培養人才還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第一批學生培養成功了,跟着駱天明投錢的其他商家都來了興趣,加大了投入的力度,學堂就能開的更多了。
于是學堂開始向汴梁周邊蔓延,漸漸擴大到全大宋。
不過在擴展的過程中,文人們也發現了情況不對,開始有意識的遏制。
這些學堂教導的學生雖然很多,但擅長儒學的卻不多,而且這些人最後都進了儒家的學院,成了文人的一員,文人本該歡迎才對。
可是當學堂出來的人多了之後,文人發現他們以往糊弄百姓的那一套不太好使了,百姓居然能識破他們的真正用心,這就麻煩了。
原來,凡是從學堂畢業的人,不需要在儒學上有多深的造詣,但識字就必須的。
識字的人和不識字的人,在看待問題時有天然的差别。
不識字的人往往非常好忽悠,他們連官府的告示都看不懂,對官吏說的話深信不疑。
所以曆代朝廷都信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一套,就是因爲愚民好管理。
可是從學堂出來的人都識字,再想像以前那麽糊弄就沒用了,居然學會質疑官老爺了!
這讓習慣了随意擺弄愚民的官老爺們很不适應,想要故意曲解官府的政令,以此來搜刮民财,就不太可能了。
刮不到錢了,這怎麽行?草民就不應該識字,所以商号資助的學堂就必須打壓。
可惜他們發覺的已經晚了,嘗到甜頭的數百家商号聯合做的事,哪是那麽容易打壓的?
更何況俗話說得好,财可通神,還說了,有錢能使鬼推磨。
就算商人的地位很低,可錢太多了,也能把地位很高的文人砸倒,背後都有官員做後盾,所以完全可以頂住文人的壓力。
文人沒能第一時間将學堂取締,事情就漸漸鬧大了,弄的街知巷聞。
不管什麽年代,老百姓都是基數最大的人群,當聽說有人不願讓他們識字,想讓他們永遠當傻子時,都忍不住憤怒了。
老百姓大多是膽小怕事的,即使憤怒了,往往也不敢說什麽,隻敢在私底下偷偷罵兩句。
可人數多了之後,難免就有一些愣頭青,又或者是有人暗中指使,竟然給幾個反對學堂最激烈的文人,潑了一身糞湯!
這些愣頭青被抓住後,也不覺得自己做錯了,反而振振有詞,憑啥不讓我娃讀書?
孔夫子說,有教無類。
愣頭青的話,完美的符合了聖人的教導,文人出身的官員要怎麽判?
最終,這件事隻能不了了之,學堂也沒法遏制了,隻能眼睜睜看着識字的人越來越多。
随着識字的人越來越多,大宋也迅速發生變化,農夫種出的糧食越來越多了,工匠打造的器物越來越精美了,商人賺的錢也越來越多了,就連文人,因爲學過數學、物理、化學的人多了,做起事來也越來越精幹了。
這就讓大宋越來越繁華,即使依然軍威不振,但老百姓的日子确實越來越好。
等到真宗薨逝,仁宗繼位後,本該困擾大宋的三臃問題,居然還不太嚴重,意識到這些問題的人也就不多。
宋仁宗剛剛繼位時,才十三歲,由太後劉娥垂簾聽政。
劉娥被後世某些馬屁文人稱贊爲聖人,評價爲“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實際上她不是不想當武則天,而是條件不允許,反對她的人太多了。
她鬥倒了寇準,吓的八賢王裝瘋,重用的丁謂、曹利用等人都是真正的奸臣,還身穿龍袍參加冊封大典,要說她沒有野心,誰信?
可不怕她的人依然很多,讓她知道沒可能效仿武則天,隻能熄了稱帝的心思。
在此期間,楊家悄無聲息,對劉娥秉政之事不發表任何意見。
直到劉娥也死了,仁宗掌權五年後,西夏突然造反,楊家才重新被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