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駱天明這個作弊器在,宋國當然不可能輸,隻是最後赢的也很難看,因爲遼國隊員傷了一大半,能站着的沒有幾個了。
這樣的赢球方式,遼國人的臉色固然很難看,宋國人也同樣不覺得面上有光。
隻有老百姓不管那些,隻要赢了就行,就要歡呼。
至于打傷人的駱天明,那能怪他嗎?是遼國人先動的手。
可是遼國人不這麽認爲,叫嚣着讓宋國懲治駱天明,否則他們就要派百萬鐵騎南下牧馬。
宋國雖然屢次挫敗遼國的入侵,可依然對遼國畏懼到骨頭裏。
概因遼國每次入侵,動用的兵力都不超過十萬,所以宋國才有抵抗之力。
如果遼國真的傾全國之力,調動百萬鐵騎,宋國是萬萬抵擋不住的,隻有滅國一途。
遼國有百萬鐵騎嗎?
還别說,他們真的有。
遼國此時的版圖,東起庫頁島,西至阿爾泰山,北到色楞格河,南到涿州,國土面積四百八十九萬平方公裏,人口九百萬。
而且遊牧民族全民皆兵,連婦女都能上馬打仗,如果不顧一切的征兵,百萬鐵騎還真不是難事。
正因爲宋國了解遼國的底蘊,所以對這樣的恐吓真的感到害怕,每次遼國使者一說這話,他們就都慫的不行。
可實際上呢?
遼國雖然漢化了很多年,文化、習俗等方面都學了不少,可有些方面他們始終學的不到位。
比如中央集權,他們一直做不到。
别看遼國國雄勢大,可内部卻依然保持着部落分制的老習慣,這些部落首領能完全掌控自己的部落,連遼國皇帝的話,都可聽可不聽。
内部無法統合,遼國的力量不但不能擰成一股繩,反而内耗嚴重。
遼國皇帝固然是遼國實力最強的,可他要留下足夠的軍隊防備叛亂,可用的機動部隊還有多少?每次侵宋,能派出十萬大軍就已經很了不起了,更多的根本派不出來。
當然了,如果遼國皇帝不顧一切,也不是沒有辦法調動所有部落,隻是之後就要承受國家分裂、皇權旁落,甚至國破家亡的嚴重後果。
遼皇當然不肯這麽做,把自己的一切都搭進去了,遼國即使滅了宋國,又能如何?和他還有什麽關系?
因此,遼國根本拿不出百萬鐵騎,遼國使者完全是在虛言恫吓。
宋國的朝廷重臣們,也不是不知道遼國的情況,可就算知道,也不敢賭。
因爲遼國不需要動用百萬鐵騎,隻需要二十萬人馬,就足以導緻一個後果,就是全國的力量都向軍事方面傾斜,然後導緻武将的話語權加重。
對于皇帝和文臣來說,武将的話語權加重,和滅國差不多,是絕對不能容許的。
所以,他們甯肯給遼國歲币,也絕不能讓戰争升級,給武将翻身的機會。
不過文臣盡管在針對武将方面非常過分,但也不是完全的軟骨頭,不然也不會将武将打壓的幾乎沒有說話的資格。
至少在被遼國使者威脅時,文臣盡管不敢說,你們放馬過來,可也據理力争,不會真的把剛打擊了遼人氣焰的駱天明給賣了。
再說了,駱天明不但是名聞天下的大詞人,還是和無數權貴“私交”甚笃的場面人,賣誰也不敢賣他。
在耍嘴皮子這方面,遼人确實遠不如宋人,雙方争議了半天,最終遼國使者還是被說的啞口無言,覺得自己繼續堅持處置駱天明,就是厚顔無恥、卑鄙下流。
好不容易将遼人糊弄過去,第一次橄榄球國際比賽,就這麽虎頭蛇尾的結束了。
但老百姓們不這麽覺得,反而認爲這次比賽很有看點,隻看那些遼人躺在地上哀嚎,他們就爽的不行。
駱天明也由此聲望再漲,成了大部分汴梁百姓的偶像。
以前他們都知道駱天明是詞人、有錢人、天波楊府的獨苗、将軍,這些身份當中,将軍是排在最後一位的。
現在他們親眼目睹駱天明摧枯拉朽般打倒十幾個遼人,将軍這個身份一下子就變的具體多了,讓他們以楊宗保這樣一個将軍爲豪。
不過這是老百姓的觀點,在皇帝和文臣眼中,駱天明的行爲還是不夠穩重,即使是爲國争光了,也顯得太沖動,手段不夠老到。
最好的辦法,是讓遼人吃了暗虧還有苦說不出,還赢得比賽,這才是最好的。
把遼人都打廢了,痛快是痛快了,可也給大宋招惹了麻煩。
駱天明當然知道自己的手段太暴烈了,也知道怎麽做才是對大宋最好的。
可他憑什麽要選對大宋最好的辦法?他就要廢了遼人,讓他們知道厲害的同時,也給文臣們找點麻煩,還要給立即立一個人設,就是年輕沖動。
沖動莽撞的性格更安全,還是老謀深算的人更安全,就不用說了吧?
要是文臣相信了他的人設,他的日子就會更加好過。
但手段太暴烈的後果,還是無法避免的。
雖然遼國使者當時被糊弄過去了,可是等回到遼國後,還是醒過味兒來,滿腹憋屈自然要發洩出來,于是極力撺掇遼皇再次南侵。
遼國南侵本來就是日常節目,隻要有時間了,就發動一波攻勢。
距離上次南侵,已經過去快兩年了,也是該再去溜達溜達的時候了。
于是駱天明和穆桂英不得不再次收拾行裝,趕赴邊界。
楊延昭、穆桂英、駱天明的組合,再加上其他宋軍将領的配合,遼軍還真賺不到便宜,很快又被打了回去。
這讓遼軍有些惱羞成怒,這都第幾回了?他們竟然開始連敗,以前都是赢兩三場才輸一場的,現在怎麽了?
不甘心的遼軍,不等駱天明返回汴梁,竟然再次發動了進攻,而且還增加了兵力。
要論兵力之多,宋國遠超遼國,但宋軍的單兵素質太差了,往往需要兩三倍的兵力,才能和遼軍打平。
因此遼軍一增兵,即使是楊延昭和穆桂英這樣的名将,也開始吃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