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甫一出場,就經曆了一場生死存亡的殘酷對決,他的對手是河北四庭柱排名第二的袁紹帳下大将文醜。當時,普天之下,除了董卓,袁紹實力最強,爲十八家諸侯的盟主。帳下人才濟濟,然而,在汜水關時,袁紹獨提顔良文醜兩人,可見,這二人在袁紹心目中之重要性,必然不是泛泛之輩。
我按照191年前後,三國武将的表現排名,呂布自然是排名天下第一,關羽杯酒斬了華雄,跻身天下第二,而顔良和文醜雖沒有出現,卻通過袁紹之口,以聲奪人,可以排在第三和第四名。
以趙雲一個無名小卒,竟和當今天下排名第四的選手單挑,這不是自尋死路嗎?我以爲,還真是有點。
然而,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趙雲和文醜雙方大戰了五十回合,不分勝負,在别人眼裏,文醜那張老臉算是丢盡了,做爲一個袁紹帳下實力最強的猛将之一,和一個無名小卒,鬥了五十個回合,還沒把人給做了,這難道不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恥辱嗎?
沒辦法,文醜注定是做爲一個配角活在三國的戎馬争戰中。先是當少年趙雲的綠葉,最後又做了關羽再次揚名立萬的肥料,文醜之悲,悲何如哉啊?!
當然,這一戰後,趙雲毫無争議的跻身名将之列,可以傲視群雄,于是乎,善于識人用人的劉皇叔一眼相中了趙雲,羅先生寫的好啊!“教與趙雲相見。玄德甚相敬愛,便有不舍之心。”
再看後來他們在救徐州助陶謙後依依不舍,大有惺惺相惜之态。“雲辭去,玄德執手揮淚而别。大夥看看,如果你碰上這樣的領導,你能不死心踏地的爲他賣命麽?
公孫瓒死後,趙雲終歸劉皇叔。公元207年,劉備在當陽長坂坡,爲曹操精銳鐵騎追上,一時間,妻離子散,自己那條老命,差一點就命喪黃泉,總算他吉人天相,逢兇化吉;但他的老婆孩子還失散在亂軍中,極有可能落入曹操手中,縱然曹操不用妻小來要脅他,随便給那小阿鬥喝點過期米糊,小家夥恐怕也是早早的拜拜了,可憐劉皇叔半生飄泊,就這麽點骨肉,要這樣的葬身亂軍中,那對劉皇叔肯定是一個重大的打擊。
骨肉流離已經很痛苦了,雪上加霜的是,有人向被追的隻剩半條命的劉皇叔彙報:子龍見勢危,北向反投曹操去了。
我們知道,在中國的曆史上,君臣交相賊的場面如過江之鲫,看的都見怪不怪了。劉皇叔被人追殺,妻離子散,已經非常郁悶,要是惱怒起來,破口大罵趙雲是白眼狼,再派人通知在長坂橋上站在最前線的二弟張翼德,但凡看見趙子龍的影子,不問青紅,立即射殺。我個人也不覺爲過,中國的曆史,本就是一部忠義負屈史。多冤死一個趙子龍,又有什麽?
而當此時,劉皇叔卻做出一個振聾發聩的舉動,他用手中護身的戟打着那打小報告的人的腦門,怒吼道:“子龍與我相識于患難,必不背我也。”
我一直認爲,反間計其實是最笨拙的,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可言,可是,每每奏效,竟成爲三十六計中最爲人所熟識的一計,究其原由,君臣交相賊,如果每一個君主都能像劉備,請問,反間計有何市場?
近年來,劉備虛僞一詞比較橫行,可是,我實在看不出劉備虛僞在哪裏,關羽戰敗身死後,劉備傾全國之軍,以六十高齡,親自出馬,東向伐吳,要爲二弟報仇。這樣的大哥,這樣的兄弟情義,到底是怎麽個虛僞法呢?
說實話,劉皇叔識人用人的本領,果然是名副其實。
前面說了這麽多,隻是爲本文的主題做鋪墊,這時候,細心的朋友發現了一個問題,劉備号稱蜀漢集團的老大,是大哥大,然而,他的年齡好像卻不是最大的。相反,他們認爲,趙雲的年齡要比劉備大。考證者的論據是依據《三國演義》九十二回合趙雲力戰韓德父子,後人有詩贊曰:“憶昔常山趙子龍,年登七十建奇功。獨誅四将來沖陣,猶似當陽救主雄。”
及鄧芝在戰後賀曰:“将軍壽已七旬,英勇如昨。今日陣前力斬四将,世所罕有!”
趙雲卒于229年,在第一次北伐後不久,因此,就按70歲算,如果減去70年,他的出生年份應該是158年左右,如果這樣算,還真是比劉備大,劉備(161-223年)。
古人結義,以出生先後定順序,如果趙雲出生在158年,那全亂了,劉備關羽張飛都得喊他大哥了。
如果這個出生年份正确,趙雲出場時,在191年前後,已經32歲左右,在《三國演義》第七回文醜追殺公孫瓒時:忽見草坡左側轉出一個少年将軍,飛馬挺槍,直取文醜,公孫瓚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與文醜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
描寫的很清楚了,是少年将軍,就是小将,少年一詞,所描述的是20上下的年輕人,如果是32歲,羅貫中怎麽能用少年小将來稱呼趙雲?
因此,第七回對趙雲的描述是對的,趙雲剛出場,也就在20上下,推算趙雲的出生日期,大約在167-169年間。這也符合劉關張趙,趙雲一直是四弟的講法。
這一講法,在演義中還有一個印證,第七十三回,劉備進位漢中王,大封将領,關、張、趙、馬和黃被封爲五虎上将,官诰送到荊州,雲長就問費詩,五虎是哪五虎,費詩如實答了。雲長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龍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與吾相并,可也。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爲伍!”
看到了吧,“子龍久随吾兄,即吾弟也。”如果趙雲的年齡比劉備大,關羽能這麽講嗎?
再往後,第八十七回,諸葛亮南征不毛,計激趙雲魏延時,說:“吾非不用汝二人,但恐以中年涉險,爲蠻人所算,失其銳氣耳。”
大家看到了,公元225年,趙雲還是中年,大概年齡在55歲左右。
可是,那九十二回趙雲已經七十的說法,該如何自圓其說?是羅貫中先生糊塗了,寫出前後矛盾的語句來?我以爲,羅貫中先生活了七十歲,就寫了十餘本書,三國演義還是代表作,他必然從頭到尾,反複審校過,從八十七回,到九十二回,不過五回,就出現如此大的失誤,不太可能。
我的解釋是,古代醫療條件很差,一般人的壽命都不長,平均年齡也就在五十上下。能上六十的很少,能上七十的就像杜甫在詩中說的“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我倒認爲,在曆史演變中,“七十”,“七旬”慢慢演化成一個固定名詞,變成是一個年齡在六十歲以上的泛指,專指年老者,而不是純粹意義上的七十歲。
因此,趙雲的實際年齡逐漸清晰起來,公元190年前後,他初出江湖,做爲一個和一代名将文醜打成平手的少年小将,他的年齡大概在18-20歲之間,公元229年,諸葛孔明第一次北伐結束後,趙雲因病去世,是夜,風雨交加,諸葛亮當時正在置辦酒宴,和衆官同樂,忽然府外的一顆大樹轟然倒下,而這同時,趙雲的兒子趙統趙廣出現,諸葛亮當即失語道:“子龍休也。”
趙雲去世,諸葛亮如同失去左膀右臂,不但少了一個獨擋一面的大将,還在軍中少了一個能有效震攝腦後有反骨的不安定分子的魏延的老資格猛将。
那一年,趙雲60歲!!!
本書趙雲的年齡設定,出生是在公元16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