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洲不會坐視鐵木真的成功,而鐵木真也放心不下,留下哲别率兩萬大軍在陰山北面防範景國楊文廣軍團。
哲别沒去西征,李星洲不知道鐵木真的西征會如何,不過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中亞人民的苦難李星洲無法顧忌, 也不在乎。
除非哪天蒙古真的威脅到景國,至少如今的蒙古遠遠做不到。
昭德二年,交趾在景國水陸兩軍夾擊之下大敗。
捷報一封接一封傳入朝中,群臣祝賀,天下振奮,士氣高漲。
民間一時也多了許多護國、報國、保國、開疆之類的名字。
正如當初漢朝大敗匈奴之後, 各種保國、破奴之類的名字瞬間全國上下到處都有,也反映百姓對國家的擁護和開疆拓土的懇切心願。
到昭德二年六月,狄至大軍凱旋,李星洲率文武大臣親自出城迎接,狄至親自将綁住的交趾王送到李星洲面前,百姓都來圍觀,想看看傳說中的交趾國王是個什麽樣子。
李星洲沒多說,這隻雞是必須殺的,殺雞給猴看,天下的猴都在注視交趾王的下場呢。
于是經大臣朝議,三司會審,以不服王化,不尊宗主号令,排斥中國文字言語爲由,夷滅交趾王三族!
比起之前的遼國皇帝, 夏國王室, 金國王室,交趾下場太慘。
随後李星洲下诏天下,告知衆多屬國, 也爲天下人傳達一個信息, 交趾王室之所以那麽慘,是因爲他們不服王化,拒絕使用中國文字語言。
頓時,所有人都明白,武力抵抗都還有生路,可若抵抗中國教化,則下場凄慘。
于是各附屬國紛紛派出自己的皇族貴胄入開元,被李星洲安排在國子監學習。
從長遠的看,各附屬國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是前朝餘威還在。
如亂世五代十國,哪怕中原勢微,戰亂不斷,土地也小,但翻開曆史記載卻發現哪怕如此,東面高麗,女直(真),西面回鹘,吐蕃等等各個小國都時不時向中原王朝朝貢,送來貢品。
爲何會這樣?因爲漢唐餘威還在,有漢唐兩個數百年的強大帝國,導緻周邊國家對關中中原之國的認識就是無論怎麽變動,總會強大起來。
再往後便沒有那樣待遇了。
而李星洲也享着前朝餘威,加之如今景國崛起,仿佛又重回他們先輩所言的中國,所以各方來朝便又繼續了。
到昭德二年東,金國國主上表,想要率土歸附景國。
和大臣們商議之後,衆人同意接收金國土地,并讓完顔家族最後的後裔遷入開元安置。
其實說金國,基本也就被蒙古人打得隻有上京和遼河周邊地區。
李星洲要的也隻是上京的石墨礦,再往北已經是戈壁草原,難以控制的地區。
此時鐵木真大軍西征,留下的木華黎根本不敢與景國對着幹,楊洪昭很快就掌管上京以及南面遼河地域大片土地。
至此,景國與蒙古國徹底大面積接壤。
景國的疆域北到上京(内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附近),陰山長城,東至鴨綠江,西到西域,蔥嶺以西,南到越南中部,俨然恢複當初漢朝巅峰時的疆域,還在不斷擴張。
而且對四方疆域控制更加穩定。
無論是百姓還是衆臣,都明白他們身處一個盛世,當今皇上用了十多年造就這個盛世。
而随着占城稻的普及,景國開始人口也暴漲。
南宋隻有半壁江山,人口卻接近一億,靠的就是占城稻的普及。
景國和南宋還不同,景國與漢朝,唐朝中期很類似,周邊已經沒有一合之敵,國力膨脹,人口膨脹,舉國上下追求更大利益,隻能不斷向外擴張。
特别是劉季的西路大軍,已經有先頭士兵過蔥嶺,繼續向西,攻入中亞地界,搞得同一時間不隻有鐵木真在西征了,南北都在西進。
大年三十,李星洲帶着以詩語爲首的後宮諸妃,一堆子女,登臨北面朱雀樓,朝中大臣和各國的使者皇家子弟公主紛紛随行。
前方萬家燈火通明,五光十色,熱鬧非凡,如此盛世情景,各國使者盛贊不絕,感慨萬分,大臣們歌功頌德,賣弄文采。
李星洲拉着詩語的手,讓衆人即興做詩詞。
大家紛紛想争個露臉機會,詩詞大多是歌功頌德,吟詠盛世之詞。
李星洲頻頻點頭,卻沒做出太多評價。
詩語悄聲道:“你不開心。”
李星洲悄悄在她耳邊道:“你覺得我是個什麽樣的人,和秦皇漢武相比如何。”
詩語想了一會兒,不好意思在衆人面前那樣親密,就微微拉着他靠後一些,“陛下用了十幾年,做到了漢武大帝所行之事,功業甚至超過了他們。”
李星洲摟緊她:“其實結果我已經能預料到了,無非繁榮,膨脹,擴張,随後盛極而衰,曆史總是在重演的,隻是對于人民而言,他們可能有數百年的安定大環境,數幾代人中多數能安居樂業,或許這就是我之功勞吧。”
詩語疑惑:“哪有這麽說的,你的功業必将千秋萬代,如今景國之強,四海皆服,萬國來朝,文治武功,天下誰是敵手,敢于抗衡。”她說得自信滿滿,很有皇後的風範。
李星洲笑了,不跟她争辯,任何人看曆史都是跳不出時代的局限的,身處不同時代,看待曆史都不同。
大名鼎鼎的秦皇漢武,在古代可被人們罵慘了,直到近代和現代,許多人才明白秦皇漢武對于一個文明的意義所在。
又如在南宋之前,衆多朝代國家都奉曹魏爲正統,到南宋風向一下子變了,紛紛開始極力批判曹魏,認爲蜀漢才是正統。道理也很簡單,因爲南宋處境和蜀漢像啊,北方全丢了,隻有半壁江山,一個強大而無法挑戰的對手虎踞北方,壓得喘不過氣,如果說曹魏是正統,好像就是說當下金國是正統,所以人們對曆史的看法又變了。
這種局限性自然也在李星洲身上,他能看得更遠,卻不能保證後人又會如何看呆待,他隻能盡可能做好自己。
所以他最欣賞的曆史觀還是韓非和教員的曆史觀。
戰國天下大亂,百家争鳴,儒、道、墨影響很大,可他們結束戰亂的理論在實際操作層面都是想着回到以前。
儒家主張回到禮樂制度的周朝,墨家主張恢複堯舜時期的國家形态,道家幹脆主張回到遙遠的上古部落時代,小國寡民,就能安居樂業。
這是中國人,或者說所有敬重先祖的民族一個對待曆史的大毛病,敬重先祖,崇拜先祖,也喜歡把什麽事都往先祖頭上算,沉溺過去無法自拔。
當下有問題,就怪以前曆史上這裏不好,那裏不對;
或說是哪個先人誤了我,是哪些先人害了國家民族,或是你想想以前,你看看曆史,要是以往如何如何。
早在戰國時期,韓非就批評過這種思想,古人已經作古,一味想着過去是無用的,事情必須看當下,看前方未來。
所以最終結束戰國亂世的不是儒、道、墨,而是以韓非爲代表,一直主張看當下,看未來的法家。
所以李星洲最喜歡一首詞: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
望長城内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盡數分流人物,看盡江山變革,但最後一句卻是最令他喜歡折服的,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是啊,曆史已經作古,緬懷感慨就是最好的紀念,而人也好,國家也好,民族也好,總是要看未來才有出路的。
曆史已俱往矣,而後人該還看今朝。
昭德三年,李星洲下令,景國南海艦隊以慕容燕爲統帥,以馮成爲向導和副帥,向着阿拉伯海進發,趁火打劫也好,和當地友好貿易,互通往來也好,李星洲讓主帥根據自己判斷決定。
鐵木真已經在路上,李星洲也準備趁機打點秋風,最重要的是開闊國家視野,讓百姓和朝臣們知道世界之大,隻有明白世界之大,才會知道不足和進取。
昭德四年,從蒙古草原出發的士兵,從西域蔥嶺回來,帶來前中亞的消息。
鐵木真沒有哲别,确實打得困難許多,但依舊快速打垮了花剌子模。
當朝臣們聽說信使描述,明白花剌子模是人口超過千萬的大國之後,也對北方蒙古國重視起來,甚至有人請命要北上攻擊蒙古。
昭德五年,景國完全控制交趾和金國移交的土地,随後李星洲下令,擴大科舉規模,選拔更多人才,同時将《荀子》之學納爲正統學說。
随後,改元隆興,除了遠征軍之外,不再有大的戰争,許多附屬國都放下心來。
至此,一個龐大,強悍的的帝國再次屹立于世界東方,就如漢唐故事。
李星洲不知道他會給後人留下多少遺産,也不知道史書如何記載,後人如何評價,他隻想在有生之年,盡力維持他開拓的龐大基業,至于子孫後代如何,那便看他們的本事了。
畢竟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