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呂漢強這個三弟的提議沒有道理,而是盧象升感覺到這個要求在皇帝那裏通過有點難度。
現在的崇祯已經過了當初的那困難時候。那個時候,崇祯是有病亂投醫,在當時他焦頭爛額的情況下,隻要能剿滅西北五省的叛亂,隻要能守住當時遼西的防線,隻要能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他都會豪不顧後果的采納所有大臣的建議,然後将這個建議付諸實施。
雖然有些建議絕對是空中樓閣,沒有一點實施必要和先決條件,但他依舊拼命的去做,最後這些措施都産生了嚴重的後果,于是崇祯就會暴跳如雷地将這些後果,推在那些大臣們的身上,于是就出現了一種怪現象,皇帝在征求大臣們的意見,而大臣們卻不敢提意見,明明是最重要的責任人,卻将責任全部推給了底下的人,最終的結果就是,整個大明王朝君臣之間離心離德。
但老天有心,送給了大明王朝一個能臣呂漢強,他的所有辦法都是不溫不火,都在水到渠成的時候改變了這個王朝的命運,現在的崇祯皇帝過得非常滋潤順心,結果這種滋潤與順心,卻變相的又滋生了崇祯皇帝的野心,而自己的這個三弟,明明知道自己所處的窘迫,卻又依舊毫不顧忌。
就比如這次朝廷大調整,崇祯的老師傅孫承宗被調到内閣做了首輔,其實目的非常明顯,呂漢強鼓搗出個軍機處,當初崇祯考慮的時候,是站在他的角度上接納的,結果到後來,他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軍機處已經替代了内閣,徹底的将内閣分權,而這種分權造成的好處是,讓崇祯皇帝玩朝堂平衡遊刃有餘,剛開始他還在沾沾自喜。
結果後來發現,軍機處的權力越來越大,而當初設計這個軍機處的時候,呂漢強就留了一手,那就是少數服從多數,結果這下壞了,每次軍議的時候,最終所取得的結果往往和崇祯想的不一樣,但習慣和制度在那裏,少數服從多數,最後崇祯不得不捏着鼻子認了這大多數通過的決議,這樣已經變相的架空了崇祯皇帝。
而盧象升也在這麽做,原因就在于盧象升是一個真正懂得軍事的人,在他看來,崇祯皇帝根本對軍事一竅不通,原先大明朝廷軍事的失敗,那就是因爲崇祯皇帝的瞎指揮,而現在軍機處掌握軍機的,幾乎涵蓋了這個大明王朝所有軍事戰略上最優秀的人才,這些人決定的事情,絕對不是一個崇祯皇帝能夠反駁的,而你竟然想當個明君,你當然不能反駁這正确的決定,否則你就是昏君。
由此,爲了平衡,崇祯皇帝将軟弱無能的周廷儒徹底罷黜,換上了強勢的德高望重的孫承宗,在政務上來制衡軍機處,效果不錯,這的确有時候讓盧象升感覺到束手束腳,不過這時候又出現一個非常要命的麻煩,那就是孫承宗的确太幹練了,于是他在政務上又幾乎全盤接受,還是按照當初随着軍機處改革時候的規矩,内閣也開始施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制度,這樣一來,崇祯皇帝再次在政務上失去了權力。
現在的大明,朝廷出現這樣的狀況,真正的全力運轉的是兩個機構,軍事上在軍機處,政務上在内閣,而原先爲了限制外朝權利而設立的内廷司禮監,由于當初有魏忠賢的前車之鑒在,不但在内心裏崇祯在限制他們的權力,而在外朝那些文臣武将們也在對他們群起而攻。這樣的群體,不但有新銳的孤臣黨,同時還要老牌子的東林,在這一點上,每日争鬥的你死我活的東林和孤臣黨難得的取得了一緻步調,強烈壓制内廷的司禮監。
尤其司禮監還選了一個死要錢,卻沒有什麽能力的王承恩坐着秉筆太監,這下實力更弱,如此一來,大明的三駕馬車就剩了兩架,而這兩駕馬車全在外朝,于是,崇祯就感覺到大權開始旁落。
這時候,盧象升已經明顯的開始感覺到,崇祯皇帝又開始對呂漢強産生了不滿,因爲這種種前後,都是呂漢強鼓搗出來的幺蛾子,崇祯已經感覺到呂漢強在給他挖坑,而這個坑,當初都是自己心甘情願跳下去的。這樣的結果,對于自視極高的崇祯來說,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這次呂漢強要求增兵五萬,雖然還是依舊按照原先的方略,朝廷不會給他一分錢,但是這個請求放到盧象升的案頭的時候,盧象升就開始非常擔憂,因爲尾大不掉這幾個字不斷的在他腦海裏翻騰。
尾大,是的是尾大了,而且還太大了。
現在掌控在呂漢強手中的,已經是10萬步兵2萬騎兵,還有1萬海軍陸戰隊,其實還要算上登萊水師的3萬水師。現在的呂漢強整個兵力已經達到了16萬,大家都擔心的是,這16萬可不是空饷餘額,不是老弱病殘充數,也不是所謂的号稱,而是實實在在的16萬南征北戰所向無敵的人馬。
如果再增加5萬火槍兵,那呂漢強手下就達到了驚人的21萬。
21萬啊,放眼整個大明,放眼全世界,都已經是一個讓人睡不着覺的實力,尤其自己的這個三弟呂漢強,僅僅用登萊水師的三萬人馬,其實他們不過是運輸隊,而真正的主力是那1萬海軍陸戰隊,就進入朝鮮王宮,将朝鮮王室的所有積存全部搬空,那是一個什麽樣的結果?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1萬人馬就可以滅國,那呂漢強手中掌握着21萬的話,那這天下還誰能來制衡他?在這一點,不但是崇祯開始憂心忡忡,夜不能寐,就連盧象升都開始夜不能寐。
而這時候,呂漢強再次取得大勝,聲望更是如日中天,這時候卻再次提出要增兵五萬,那是一個什麽概念?這已經不是讓有些人睡不着覺,而是讓許多人膽戰心驚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