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楧一臉自信地說道:“隻不過是一個千戶癡心妄想,兒臣的儀衛司早就掌握了他們的動向,布了個局,便将他們一網打盡,沒有造成任何損失。”這句話半是承認,半是邀功。他了解朱元璋,自己的兒子若是眼明手辣,做事果敢,那可比聽話乖順讓老朱放心。
說實話,老朱對朱楧處理這次兵變還是滿意的,事先嚴密監控,掌握了對方的一切動向,然後将計就計,将其一網打盡,沒有造成任何波瀾。可謂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兒子能有如此心機和手段,老朱也就放心讓他守邊了。
但是老朱因爲年輕的時候吃的苦太多了,所以不想讓自己的兒子們吃一點苦,有一點危險,在他看來,朱楧雖然平定了這次兵變,但如果不改變做法,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兵變,到時候,他就不一定能應付的了了。
朱元璋擺出一副教訓的口氣,詢問道:“你可知道這次兵變的根源是什麽?”
朱楧對此已經做了足夠的功課,心平氣和,十分鎮定的說道:“無非就是有人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想要蚍蜉撼樹,這世道不自量力的人太多了,父皇登基後,不是還有人想着造反嗎?”
朱元璋明顯對他這個回答不滿意,沉着臉訓斥道:“你将軍戶都變成自己的佃戶,讓他們給你種田,他們沒了地,心中就會不穩。若諸位王公大臣都像你這般将地圈了去,那天下的流民就會越來越多,你真的不怕他們造反?”
朱楧擡起眼來直直地看着朱元璋,眼神中滿滿地是堅毅和自信,道:“不怕!”
朱元璋虎軀一震,他從來沒有見過這種堅毅的眼神,确切地說是從來沒有人敢用這種眼神看着他,跟他說話,堂堂的天子自然不會被一個藩王的氣勢壓下去,老朱臉色一變,頓時威嚴大增,道:“爲何不怕?”
朱楧隻說了三個字:“有糧在。”
朱元璋一愣,他是何其聰明的人,經朱楧這麽一說,立即明白了朱楧的用意。所謂豎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隻要你手裏有糧有饷,還怕招不到兵嗎?有了兵和糧食,就算有個别的跳梁小醜不服氣又如何,發兵滅了他就是,何懼之有?
老朱當年打天下的時候實行的就是寨糧政策,說白了就是搶糧,隻準自己轄區内的百姓留夠自己家吃的口糧,剩下的全部征用,借此加上屯田才養活了龐大的軍隊,統一天下。沒有強大的兵力,再會打仗也沒用啊,王保保、張定邊也不是吃幹飯的。
不過老朱爲人還算厚道,得了天下之後,爲了報答應天府附近的百姓對他的支持,減少了這一帶的稅賦。
朱楧看着老朱的神情,知道他已經明白了幾分,趁熱打鐵道:“父皇。兒臣以爲,天下的人口總數短期内是不會有多大變化的,但依照兒臣的方法,短期内天下打出的糧食就會增加很多。這樣一來,平均到每個人頭上,分到的糧食也就會多。雖然這些糧食都是在兒臣手裏掌控的,但若是那個地方有了饑荒,兒臣順手就能撥糧赈災,不會造成大面積的流民。兒臣以爲,穩定人心的不是土地,而是糧食,若隻有地沒有糧,老百姓一樣會流亡,一樣會造反。”
朱楧熟悉明朝末年的曆史,崇祯年間,全國出現了大面積的幹旱,赤地千裏,這時候土地倒是不少,可是打不出糧食來又有何用?照樣造成了大面積的流民,最後還推翻了明朝。
經朱楧這麽一點撥,老朱徹底明白了,點了點頭,道:“善。吾兒有這種見識,爲父也就放心了。”随後換了一副和顔悅色的神情說道:“你這次回來,出了觐見朕跟你母親以外還有一件事要做。”
朱楧愣了一下,不知道老朱葫蘆裏賣的什麽藥,道:“敢問父皇,是何事?”
朱元璋慈眉善目的笑道:“成親。”給兒子娶媳婦兒,不管是帝王還是百姓家,都是一件大喜事,都值得人高興。
“成親?”朱楧着實吃了一驚,這封建社會的包辦婚姻真是突如其來啊,自己一點風聲都沒聽見,終身大事就這麽定了?
朱元璋笑道:“不錯。女方是指揮使孫繼達的女兒,朕見過了,很是端莊秀美,你母親也同意,這件事就這麽定下來了。”
這件事發生在幾個月之前。指揮孫繼達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老人兒,在朱元璋屯兵定遠時期就前來投奔。前文說過老朱是個很實際的人,所以他喜歡實在人,你若是在他跟前吟兩句後世的著名詩詞歌賦,他壓根就不會正眼看你,因爲他知道,這都是用來無事消遣的東西,根本不頂屁用。但你要是在他困難的時候,貢獻出幾石糧食,他的内心就會記住你的好。
孫繼達就是這樣的實在人,當年老朱在鄱陽湖與陳友諒大戰時,一段時間糧草供給不上來,孫繼達就獻出了自己私藏的四十船糧食,由此獲得了朱元璋的好感。自此以後,朱元璋從不稱呼孫繼達的名号,而是親切的呼其“老孫”。
幾個月前,孫繼達前來京城朝見朱元璋。朱元璋一時興起,就和這位老哥們拉起來家常,問道:“老孫有幾個兒子?”
孫繼達回答道:“臣有九子二女。”朱元璋正愁自己的兒子沒媳婦兒呢,按照自古以來的觀點,一個人的品德性格與他的家風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老朱認爲孫繼達既是實在人,那他的女兒的品德也差不了。于是就命孫繼達召他的女兒前來觐見。
孫繼達的兩個女人頗爲端莊秀美,動靜有度,老朱一見之下十分喜歡,就将大女兒孫雲琦許配給朱楧,二女兒孫雲珠許配給朱栴。
既然是包辦婚姻,那也省的自己麻煩了。朱楧辭别朱元璋後,便去拜訪自己的母親。郜氏近一年沒見自己的兒子,自然是十分想念,一見到朱楧就拉着他的手東看看,西瞧瞧,道:“我兒長大了,比以前結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