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事,周瑜這一晚并沒有睡好。第二日一早起來,就立即召集家将護衛,選派了十名武藝高強、辦事認真的家将,遣他們北上,從長安一路前往南匈奴,打探尋訪蔡文姬的消息。尋找到之後,讓他們無論用什麽方法,都要把蔡文姬安全地帶回來。
蔡邕三年前就因董卓之事受牽連而死于獄中,李傕、郭汜之亂眼下也已到了尾聲,蔡文姬現在十有八、九已被擄到了南匈奴去。不過周瑜并不記得蔡文姬被擄往南匈奴的确切年份,更何況記得也是公元紀年,他換算不過來究系哪一年。所以爲防那十分之一、二的可能,他仍是命人從長安開始打探尋訪,萬一蔡文姬還沒被擄走,那直接派人往南匈奴可就錯過了。
這十人受命之後,立即回去收拾行囊,匆匆吃過早飯後再在縣衙大堂前聚齊。周瑜命人奉上足量的往返纏資,再親自送出大門外,目送着他們上馬離去,這才算心下略寬。正要回去用飯,轉眼卻見魯肅正從自家所居的那條街口轉出來,便微笑打了個招呼,目視着魯肅,駐足等候。
“公瑾!”魯肅上前施禮。
“子敬!”周瑜拱手回禮。
魯肅看了眼那十名已快打馬奔出縣城大門外的周氏家将,向周瑜道:“公瑾,我昨夜聽到你彈奏本朝蔡中郎蔡氏五弄中的《秋思》,初始尚好,後而漸亂,再忽又中斷,像是彈斷了琴弦,不知是否?”
“确實!”周瑜點點頭,歎道:“我鼓彈《秋思》,想起蔡中郎之遭遇,心緒激蕩難平,因而彈斷了琴弦!”
魯肅亦怅然歎道:“蔡中郎實誠厚君子也,董卓待他以厚,董卓被誅,他有感而傷歎,卻被王司徒斥爲同黨,收付廷尉治罪。蔡中郎在獄中不請釋罪,隻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王司徒亦不允,緻蔡中郎之死!”
又歎道:“王司徒雖是設計誅除董卓的功臣,但在此一事上,卻未免做得有失公允!”
王司徒即是司徒王允,四大美人之一貂禅的義父,設計了著名的美人計,挑撥呂布與董卓的關系,從而聯合呂布誅殺了董卓。
蔡邕是當時的名士,而且是名士中的表率,大學問家,可稱得天下文人士子之首。董卓在位時,爲了彰顯他“禮遇名士”的美名,曾經非常厚待蔡邕,有些事情上,也很聽從蔡邕的意見。雖然蔡邕是在董卓的逼迫下受董卓禮遇做的官,但董卓畢竟待他不薄,聽到董卓被誅身死的消息,他有感于懷而發了聲歎惜,結果就被誅殺了董卓的功臣王允怒斥指爲了董卓的同黨,将他下獄拿辦。
蔡邕被打入獄中後,仍是未向王允低頭認錯,隻是請求黥首刖足,學太史公司馬遷一般繼續在獄中完成他未著神作書吧完的漢史。結果被王允以“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神作書吧謗書,流于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複使吾黨蒙其讪議。”爲由而不允,遂緻蔡邕而死,時年六十一歲。
王允雖名爲允,但在這件事上,卻做得不夠公允。他看似大義凜然,怒斥蔡邕不該爲董卓傷懷感歎,但并非是單純爲此而将蔡邕下獄拿辦。
以周瑜結合後世的眼光來看,王允不過是以此借題發揮,好剪除異己,并殺雞給猴看,以期做到獨攬朝政大權。王允當時雖有誅殺董卓的大功在,但在此之前也是一意奉承董卓,并不敢有絲毫違逆,反是蔡邕很是直言勸谏過董卓幾次,讓董卓行事有所收斂。且蔡邕當時是名士之表率,天下文人士子之首,許多人都因受過他的推薦而得到重用,他自己的學生爲官的也很多。可以說,個人聲望很高,而且有一個明面上不顯眼但實際上卻很大的關系網,既有名又有勢。這樣的人,本身又是朝廷重臣,董卓一死,他隻要登高一呼,立即就會得到很大的擁戴,可以跟王允分庭抗禮,甚至壓過王允一頭。
盡管實際上蔡邕并沒有這樣的心思,也從未正視過自己的影響力有多麽大,但王允以己度人,還是防範于未然,先發制人。正好蔡邕又給了他這樣的借口,讓他得以借題發揮。最後蔡邕死在獄中,他還假惺惺的痛惜歎悔一番。
在周瑜看來,蔡邕就是個純粹的文人,不懂得什麽爲官之道,也沒有多少政治頭腦,很當得起魯肅給出的“誠厚君子”之譽。但許多事實與實例都已證明了,君子總是被小人所害。這件事,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王允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故而加害。
說到底,還是爲了一個“權”字。這些明面下的政治目的與暗裏心思,以魯肅的思謀,也未必看不透澈。但這兩位都已身故,又皆是漢室忠臣,王允更是有設計誅除董卓的大功,所以他也不神作書吧評論,隻說王允在對待蔡邕的這件事上做得有失公允。
周瑜想到此,對着魯肅笑了笑,贊道:“子敬也實乃誠厚君子也!”
魯肅目光一閃,已從這句說中聽出弦外之音,知道周瑜是看透了他的心思,但也并未多言,隻是跟着笑了笑。
周瑜延手請魯肅一起入内,一路走,又道:“蔡中郎才識卓著,精通音律,我一向仰慕,他所著的《琴操》一書,我得之後,在琴技上多有受益。雖未曾謀面,更不曾有緣當面請益,但我心中向以師視之。昨夜偶彈《秋思》,想起中郎之遭遇,心中十分悲歎。中郎弟子雖多,但卻隻遺有一女。李傕、郭汜之亂後,此女在長安不知所蹤,杳無音信。我昨夜想起,心中十分擔憂,故今早遣人往長安尋訪打探。”
魯肅這才知道那幾名剛剛匆急出城的周氏家将是往何處,又爲何事。點點頭,他動容贊道:“公瑾高義也!”
周瑜搖頭笑笑,歎道:“我不過是做些事後之事,隻恨當時不在長安,不能解救中郎于危難,實乃憾事矣!”
魯肅張口想要再說什麽,但想了想了,隻是跟着歎了一聲,未再接口。
-----------------------------------------
演義中說蔡邕哭董卓,這是羅貫中過于誇大了。史實上,蔡邕隻是對董卓的死歎惜了一聲。但就此小小的一聲歎惜,便被王允斥爲同黨,尤此更可見其之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