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的應聘者之中,大部分都是沒有什麽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如今的社會失業率奇高,就業壓力不敢說之世界第一也能說世界第二,當地政府對于就業問題也是沒有什麽好辦法。
因爲是畢業季,天江市人力資源市場的人數也是逐漸暴漲,一個上午的時間,輝煌科技公司的展台居然收到了一千多份簡曆,自然,這也是方浩對于應聘者沒有硬性要求的結果,凡是基礎紮實的學生,他都考慮給offer。
同類相戚,對于學生應聘難的問題,方浩是感同身受,在得到穿梭珠之前,方浩也參加了很多的大型招聘會,因爲在網絡上面投簡曆基本上是石沉大海。
社會上存在很多不負責任的公司,自己不培養新人,反而抱怨沒有人才,歐美的公司那一家不是自己培養的,也就是國内的奇葩經濟環境,凡是沒有工作經驗就不要,學曆歧視、年齡歧視、地域歧視一大堆,而且也不是什麽好工作。
歸根結底還是因爲人太多了就不值錢,綜合社會的通脹系數,打工者的薪資購買力其實是連年下降,基本上絕大多數的資金都是湧向房地産,化爲永不破碎的一絲泡沫。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滿清的流毒,落後就要挨打,一個時代的落後往往影響着後面的幾個時代。
大學生之所以難找工作,那是因爲社會上本來就缺少适合大學生的工作,這都是美國和歐盟主導的産業鏈的分工,其實也是對世界财富的瓜分。
美國主導下的全球化産業鏈分工,是一個三元結構的體系,分别由消費國,生産國,資源國構成。典型的消費國,比如美國,南歐的歐洲各國。典型的生産國,是中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典型的資源國,則是俄羅斯,中東石油國,巴西,澳大利亞,委内瑞拉等國。
美國作爲全球化分工體系的最頂端,不僅負責向全球提供輸出需求,還輸出流動性和制度與技術方面的标準和協議,負責全球化的全局統籌與組織。、
美國輸出的制度,由三部分構成,政治的維度上是聯合國,經濟和金融維度上面是全球貨币體系。貿易維度上,是世界貿易組織,也就是WTO。這就是全球化生産與協作的頂層設計。
同樣作爲消費國,歐洲各國和美國相比,則是純粹的債務型消費國,它們并沒有對全球分工提供什麽有實質性價值的東西,它們隻是歐元區内部的全球流動性再循環鏈條上的一環,負責把德國的國際收支的盈餘花掉。這樣,歐元區就可以作爲整體表面上與美國之間形成均衡,不至于因爲德國的盈餘積累過多,而導緻歐美之間嚴重的失衡。歐元的升值壓力,也就不會過大。
生産國,在美國主導下的全球化體系中,曆史上一共出現了三代。第一代是德日,美國選擇工業化德國和日本,一方面有這兩個國家工業基礎好的曆史條件,更重要的是,德日都是制衡蘇聯陣營的最前線。二戰後,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德日作爲生産國的最惬意的時期。
随着德日的如日中天,生産國積累了大量的貿易順差和盈餘,而美國則被逆差和赤字壓得喘不過氣來。這是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體系下,第一次嚴重的國際收支失衡。美國是怎麽應對的呢,一邊和日本簽署了《廣場協議》,另一邊和以德國爲首的歐共體,簽署了《盧浮宮協議》,《盧浮宮協議》也就是讓日本失去了二十年的廣場協議歐洲版。
爲什麽日本在廣場協議之後,失去了二十年,而德國在短暫的不适之後則能再次奮起了呢,因爲德國找到了内部平衡自己收支盈餘的一群躺着花錢的歐洲,而日本脫亞入歐背叛了自己的鄰居,在亞洲的鄰居裏面,連找個躺着花錢的合夥人都找不到。
德國人能發起歐元來化解美元咄咄逼人的攻勢,爲什麽在廣場協議之後,日本人不發起亞元來制衡美元的鉗制呢?他們可能沒有執行落地的國家意志和戰略構想,在戰略上,日本一貫的鼠目寸光。所謂的失去的二十年,就是戰略構想缺席的代價。
德日被去勢之後,由于忌憚德日繼續的積累盈餘和資本,會主導區域一體化,在美國的全球帝國版圖中形成割據勢力,于是美國在1990年代啓動了第二代生産國。第二代生産國,就是以亞洲四小龍爲代表的東南亞各國。東南亞這些小國來充當生産國,美國就不用再擔心它們将來發達了,會形成割據勢力。
但是由這些小國來充當生産國,有個比較大的缺陷是,它們對于全球流動性的環流表現的過于敏感,美元的潮汐,一漲一落,它們就紛紛的感冒了。并且由于各個小國之間,缺乏一體化的意識,在美元流動性退潮之時,它們爲了将流動性更多的留在自己國家,選擇了不顧死活的互相踩踏。與其說是索羅斯們一手制造了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不如說,這場危機裏面,更多的傷亡是來自這些生産國之間互相的惡性踩踏。
亞洲金融危機過後,東南亞的諸多生産國,一蹶不振。并且,随着全球化進程的升級,這些體量太小的生産國,已經在産能上和效率上,無法在滿足全球化大生産。在這場金融危機中,中國頂住了索羅斯們的進攻,并承諾人民币不貶值,這對于外資來說,是一個低風險高投資收益的官方承諾,爲中國赢得了不少的口碑和信任。這次危機過後,中國成爲了美國主導下的全球化分工體系中的第三代生産國。
中國作爲生産國加入全球分工體系,相比東南亞這些第二代的生産國,中國的全要素的優勢,一下子就把這些競争對手甩的沒影了。讓中國成爲生産國,難道美國不擔心德日曾經的那一幕會重演嗎?說不擔心那是假的。美國估計做夢都會擔心,把中國變成生産國,早晚有一天,随着中國的産能、技術和資本完成了積累,就一定會形成美國全球帝國版圖中的割據勢力。
所以,美國一直死死的卡住入世這一關,在入世前後,美國不停的對中國進行各種底線測試和底牌測試,96年台海危機,銀河号,炸大使館,南海撞機事件,中國忍辱負重沒有辜負美國的戰略預期和判斷,終于在2000年初拿到了正式入場券,成功入世。
入世之後,國家總結了前面兩代生産國的失敗經驗,啓動了房地産的瘋狂盛宴,利用70、80、90後三代人的未來作賭注,透支未來三十年的财富,這也就是如今出現房奴階層原因,房地産業已經掠奪了他們未來三十年的财富,房子本來不值錢,一套房子的成本就是二十萬,普通人兩三年就可以積累,但是生生賣成了二三十倍的高價。
在全球化分工體系這盤棋裏,中國這名選手,就像一個一貧如洗的泥腿子少年一樣,從來沒有參加過正式比賽。美國則是幾十年以來的久經沙場和考驗的常青樹冠軍,從來沒輸過,結果少年變成了賭徒,瘋狂地拿着未來三十年的賭資全世界購買,短短時間積累了兩三萬億的美債。
這就是中國原始積累的起點,每每想起,仍不免感到心酸,因爲經濟發展的背後,那是幾代人的鮮血,所有的人都認爲,中國不會赢,包括中國人自己,大部分都認爲中國不會赢,但是誰知道呢?因爲他就是以一個國家的未來作賭注,勝利了就是世界第一強國,失敗了就永遠爬不起來,經濟會淪爲美國的殖民地,在這盤棋中,美國認爲自己穩操勝券,中國将輸的連褲衩都不剩。
從2001年中國入世到現在,已經20年過去了。這盤棋也終于下完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中國不僅沒有輸,還赢的很漂亮,非但沒有淪爲美國的經濟殖民地,并且無論在産能技術和資本各方面,都完成了積累。
美國後悔了,所以***上台了,因爲中國的這場賭注證明了一個事情,誰掌握了生産國的産業鏈分工,誰就有未來,所以美國急了,匆忙要求将國際的生産鏈拉回美國,不得不說産業鏈布局是美國最大的失敗.因爲社會是變化的,二十年前的真理也會變成二十年後的錯誤。
中國會接受讓美國将産業鏈拉回去嗎?顯然不可能了,中國不甘生産國地位的失去,而且全世界的國家也不希望美國一家獨大,但是也不希望中國超過美國。
所以方浩可以肯定,未來的世界隻能是中美分庭抗禮的結局,也有可能和歐盟三國鼎立的結局,畢竟三國才是最穩定的結構。
如今這個國際的格局,非常适合輝煌科技公司崛起,因爲世界需要輝煌科技公司。
轟轟烈烈的招聘工作結束之後,輝煌科技公司終于開業,方浩開始接一些企業外包業務,磨合公司的員工。外包業務沒什麽說的,就是在别人架構上填一下代碼,一種技術含量很低的工作,剛畢業的人都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