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支突擊隊一邊沿途清除屋内的敵人一邊前進,蘇軍警衛連則圍着一幢兩層樓拼死抵抗。
如果這場戰鬥隻是這樣進攻的話,那麽突擊隊可能很難如願俘虜蘇軍指揮官。
原因很簡單,蘇軍指揮官同樣也會加入戰鬥。
那麽這時候德軍突擊隊就會陷入一個尴尬的境地……是進攻還是不進攻?
進攻吧,就像秦川剛才手誤擊斃一名軍官一樣,不可避免的會将指揮部裏的蘇軍軍官打死,這顯然不能完成任務。
不進攻吧,那就得任由蘇軍軍官像刀槍不入似的沖着德軍突擊隊射擊!
這會給突擊隊帶來許多危險不說,雙方會就這樣耗下去誰也奈何不了誰。即便最後突擊隊突破了警衛連的防線攻上二樓……蘇軍指揮官也很有可能會集體自殺。
當然,不一定是集體自殺,很多情況是政委擊斃其它軍官然後再自殺,這樣的結果依舊是計劃失敗。
不過當然,秦川的“捕鼠計劃”不會這麽簡單。
看時機差不多了,也就是基本将蘇軍警衛吸引到樓下了……這是這時代幾乎所有警衛在遭受攻擊時的第一反應,因爲如果要進攻一幢樓,那必定是先占領一樓再占領二樓。
于是不用想,重要的人物會被安置在二樓,一樓就由警衛去防守,頂多就是在樓上安排幾個貼身警衛,這樣一來即能保護重要人物又能放手與敵人作戰,不會因爲要擔心保護對像而畏手畏腳的。
而這恰恰也是秦川需要的……
“實施B計劃!”秦川下令。
“是,少校!”埃伯哈德舉起早已準備好的信号槍,“突突”朝天空發射了兩枚信号彈。
在沒有微型步話機的情況下,信号彈是最好用的指揮工具。否則,每個突擊小隊都要背一部步話機甚至還要準備一部備用,這不僅會嚴重降低突擊小隊的戰鬥力還會使指揮變得複雜,因爲至少要有幾個參謀協助才能同時将命令下達到每個突擊小隊。
但如果用信号彈……在它一發射時所有人就都知道該怎麽做了。
用信号彈的風險就在于,如果蘇聯人察覺到這一點也朝天上的打幾發信号彈的話,就有可能影響秦川的指揮。
不過正被包圍在樓房裏緊張應戰的蘇軍顯然無暇考慮這一點,于是德軍馬上就進入了下一步。
“膨膨”幾聲炮響,德軍士兵就用50MM迫擊炮從幾個方向朝指揮樓發射了一批炮彈……确切的說不是炮彈而是煙霧彈,十幾門迫擊炮接二連三的發射了五十幾枚煙霧彈,有不少還直接從窗戶打進了二樓,霎時整幢指揮樓都在煙霧的籠罩中,其中還不時的傳來幾聲咳嗽聲,還有人用俄語驚慌的大喊大叫,似乎是在擔心德軍使用毒氣。
它們當然不是毒氣,不過如果蘇聯人把它們認爲是毒氣似乎效果會更好。
兩條繩索從空中抛了下來,兩隊突擊隊沿着繩索從天而降,然後“砰”的一聲撞破了二樓的窗戶躍了進去。
隻聽煙霧中“砰砰”幾聲槍響以及一陣俄語咒罵和呼救聲,接着就安靜了下來。
繩梯從直升機上抛下,幾分鍾後等直升機再次升起時,就見繩梯上吊着幾個人,其中顯然還有兩個手腳被綁着捆在繩梯上不住掙紮的俘虜,于是秦川就知道任務成功了。
“C計劃!”秦川下令。
三枚紅色的信号彈升上天空,德軍突擊小隊朝依舊籠罩在煙霧中的建築抛出幾枚手榴彈或打幾發火箭彈後,就隐入了黑暗中。
集結點距離村莊南面一公裏半,這片空地會被選作集結點的原因之一,就是這裏與村莊隔了一座山,即便是蘇軍尾随德軍而來也無法用火力封鎖直升機的起降……直升機的裝甲主要是在底部,所以在起降時是最危險的,步槍和輕機槍都能輕松穿透其側面裝甲對其中的人員造成傷亡或是擊傷直甚至擊毀直升機。
這也是集結點不能簡單的設在村莊旁的原因之一……在村莊旁的确省時、省事,人員撤出村莊後馬上就可以登上直升機離開。
但這麽做顯然是十分危險的,因爲隻要有一挺輕機槍占據了要點,就可以一架接着一架的将直升機擊落。
于是,秦川等人隻得一路沿着公路奔跑,一邊跑一邊在後方布設地雷以防蘇軍追擊。
不過這些似乎都是多餘的,因爲在村莊裏被打得半殘的蘇軍似乎直到這時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麽回事,所以當然也不會有追兵。
幾分鍾後一衆人就在集結點依次登上直升機。
秦川還花了點時間将捉到的兩名俘虜從繩梯上解了下來然後擡到了直升機上。
阿德林看着被丢上的兩名佩着少将軍銜的蘇聯軍官不由目瞪口呆……整場戰鬥不過十五分鍾,這些德國人居然像變戲法似的将蘇聯人打得一塌糊塗然後又從中抓到了兩個少将。
與阿德林同樣表現的還有他帶來的那幾個部下,他們雖然目睹了整個過程,但卻依舊不敢相信這些都是真的……他們之前與蘇聯人打過仗,在克裏木半島。
雖然他們知道蘇聯人的戰鬥力不強,因爲他們成批成批的在德國人的包圍下投降或是被殲滅,但是他們在克裏木半島與蘇聯人的交戰過程也知道這些對手并不像想像的那麽好惹,至少與羅馬尼亞軍隊勢均力敵。
當然,這是羅馬尼亞士兵主觀上的想法,實際上羅馬尼亞軍隊的戰鬥力比不上蘇軍,這不是素質方面的問題,而是戰鬥決心以及裝備的問題。
(注:羅馬尼亞軍裝備的坦克有超過百分之九十是落後的來自捷克的38T輕型坦克)
但是,今天這些羅馬尼亞士兵包括阿德林所看到的可以說已遠超他們的想像了……他們感覺這些德國人打蘇聯人都跟玩遊戲似的,如果不是因爲真槍實彈不是因爲戰場上的血腥和慘叫,他們真會以爲這是場事先安排好的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