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曆山大的兄弟們(穆斯林稱兄弟),我們是德意志帝國的隊伍!你們不要害怕,我們不是來征服亞曆山大的,更不是與你們爲敵,我們的敵人是英國。我們知道,你們倍受英國的欺淩和壓迫,我們同樣也是……他們利用強大的武力逼迫我們簽下不平等條約,粗暴的幹涉我們的内政。我們起來反抗了,所以我們才在這裏……”
這話嚴格來說也不是假話,因爲英、法等國的确是與德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條約裏限制德國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于是德國與埃及就有了共同點也有共同的利益
但這才僅僅隻是開始。
接着秦川就讓人找到一些“好人好事”來。
想找到“好人好事”其實并不困難,畢竟這是一場戰争,而且德軍已經深入亞曆山大城五公裏,在戰鬥中總會有幾個德軍士兵救出埃及百姓的例子……何況就算沒有也可以“制造”幾個出來。
于是這些“被救”的埃及百姓很快就被請到了喇叭前現身說教:
一個六十幾歲的老頭用發顫的聲音對着話筒叫道:“阿裏亞,我們的房子被炸塌了,是英國人幹的,他們的火炮本來是瞄準德國人的坦克,卻把我們的房子炸掉了一半,你母親和你的妹妹已經死了,英國人沒有爲他們的過錯負責,反而是德國人把我從瓦礫堆裏救了出來……你還要替英國人賣命麽?我希望你能站到我們這邊,他們(指德軍)是好人!”
老頭的兒子阿裏亞是非洲第3師的,現在正與新西蘭第2師一同協防亞曆山大。
一個婦女一邊哭一邊用含糊不清的話說道:“塞義德,我們的孩子被炮彈炸傷了……英國人用我們的房子做掩體,我哭喊着希望他們能幫助我們,但英國人不願意将時間和藥品浪費在我們身上。德國人來了,他們給孩子包紮,還給我們食物。你回來吧,塞義德……”
這個塞義德是個勞工,從昨晚起就被英軍緊急征用到港口附近去修築工事了。
然後又有一個小男孩對着話筒用稚嫩的聲音說道:“爸爸,英國人占了我們的房子把我們趕了出來,我們沒有地方住了。德國人給我們搭了個帳蓬……”
接着還有一個又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這些故事表面上是針對身處對面的某個人,但其實卻是講給所有埃及人聽的。
這故事是如此之多,以至于等待講述的埃及人排成了一個長隊,而且德軍士兵還在到處收羅有故事的人并将他們帶到這來。
這種宣傳攻勢很快就起了作用,十幾分鍾後秦川就聽說有埃及人爲德軍提供詳細的地圖,其中還有人能在地圖上指出英軍埋伏的地點。
确切的說是新西蘭軍,隻是埃及人根本就分不清新西蘭軍還是英軍,于是都把他們稱作“英國人”。
有了地圖知道新西蘭軍的埋伏點後事情就變得簡單了。
坦克依舊像往常一樣帶着步兵前進,到埋伏點進入火力範圍後就隔遠了一陣猛轟猛打。
反觀新西蘭軍……他們手裏的“英格蘭弓弩”射程隻有一百米,所以對遠處朝他們猛轟的坦克一點辦法都沒有,就隻有被動挨打。
在德軍坦克朝前推進的同時,喇叭還在不停的播放着埃及百姓對英軍的控訴。
接着越來越多的埃及百姓加入到幫助德軍的行列中來,不久,許多百姓和非洲軍自發的組織起來攻擊新西蘭軍。一個埃及獨立地下組織還主動聯系到了德軍希望能與德軍合作。
後者顯然是十分重要的,因爲新西蘭第2師已經在港口做好了炸毀物資和裝備的準備……英軍當然不會讓這批物資落入德國人的手裏,他們不過還抱着能擋住德軍進攻的一絲希望,所以等最後一刻引爆。
這原本沒什麽問題,在新西蘭軍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德軍能得到物資的可能性極小,因爲那就是引爆或是點火的問題。
問題就是現在勝負還是未知之數,而埃及地下組織就帶着百姓和勞工在港口發動起義。
令人頭疼的反倒是這樣的起義。
因爲這些勞工看起來沒什麽武器,新西蘭士兵以爲能控制得住局面,沒想到這其中隐藏着地下組織成員,冷不防的冒出來就控制住了港口和倉庫。
接着就是一片歡騰……埃及勞工們終于翻身做主人了,他們把倉庫裏的步槍一箱箱的搬出來分發,很快就武裝成了一支民兵從亞曆山大城的另一個方向殺了過來。
霎時亞曆山城就烽煙四起,城裏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槍聲、爆炸聲以及埃及百姓的歡呼聲。新西蘭軍則被打得抱頭鼠竄無處容身。
所以接着都不用德軍動手,他們隻需要等待埃及義軍占領肅清新西蘭師的據點然後去接收就可以了。
前後不到一小時,偌大的一個亞曆山大城就徹底被德軍占領,這其中甚至還包括原本并不抱希望能夠接收的港口倉庫。
這讓斯特萊克将軍十分滿意,他特地給秦川打了個電話:“上士,這就是你所說的‘群衆的力量’是嗎?今天我是見識到了!”
“是的,将軍!”秦川回答:“所以接下來該怎麽做,我想将軍一定比我清楚!”
“當然!”斯特萊克将軍回答:“我會兌現諾言把港口的物資分一部隊給埃及人的!”
接着斯特萊克将軍又有些肉痛的說道:“上帝,那至少有五萬噸的燃油以及滿滿十個倉庫的裝備和彈藥,埃及人得到這些甚至毫無用處……”
“他們當然有用,将軍!”秦川回答:“因爲這不僅是兌現諾言,更是給英國人制造麻煩!”
愣了下,斯特萊克将軍就表示贊同:“說得對,這麽說……我應該多給他們一些裝備和彈藥了!”
原因很簡單,埃及人的目的是獨立,如果他們因爲獲得了更多的裝備和彈藥壯大了,就會把戰火燒到其它地方,比如開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