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巍顫顫的在弟子的攙扶下,走下馳道,來到田間,更近距離的觀察着這眼前的世界。
隻是……
弟子們鼻子都很靈,微微一嗅就聞到了空氣中,好像有股怪味。
味道有些好似鄉間農民家的茅坑裏……
循着味道找過去,很快大家就都發現了,似乎好像大概這怪味就來自不遠處的田裏。
這味道雖然不大,但卻讓人很不舒服。
反倒是老人,因爲年紀太大,嗅覺、味覺都已經退化,所以根本沒有聞到。
“老師,此地似有污穢……您還是不要去了吧?”一直扶着老人的車夫低聲勸道。
“哪裏有什麽污穢?!”老人瞪了一眼,道:“春秋他谷不書,至于麥禾不熟則書之,凡麥禾之田,皆聖人之所期!”
他看着前方不遠處,一個正在田埂邊上休息的老農,笑着走了過去。
“老大兄,有禮了……”老人微微作揖,拱手問禮。
那老農卻被吓了一跳,連忙起身回禮道:“不敢,不敢!”
然後問道:“尊客何來?”
“長安……”老人微微笑着,一點也不講究的拉着老農的手,問道:“老大兄啊,小老兒想請教您幾個問題……”
老農聞言,看着面前這個年紀比自己還大,衣着紫貴,還有着如此多随從的‘來自長安’的老人,立刻有些受寵若驚,道:“不敢當尊客之請啊,尊客有事就盡管說吧……”
老人輕輕笑着,拉着老農的手,坐到田埂上,一點也不管那田埂上的泥土可能會弄髒自己的衣服。
“這新豐縣,如今是在種宿麥?”老人輕輕問道。
“是啊……”老農看着眼前的土地,有些得意的撫着胡須,道:“自從聖天子嘉恩,以長孫領我新豐,又命張侍中爲新豐令,新豐百姓可算是有救喽!”
“又是免我田稅,又是特诏無出口賦,真真是聖明天子,太宗之後啊!”說着老農就對着長安方向和霸陵方向拱手而拜。
對于關中人來說,對于太宗皇帝的思念與懷念,數十年來從未衰減。
在大部分的農民心裏,那位已故的漢天子,幾與聖王無異。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劉氏的統治之所以穩固,太宗遺德占了很大一部分緣故。
“如今,張侍中更是授我等農夫,種種耕作之術,還派了官吏來指導我等如何施肥、如何播種,如何耕作,更作了種種農具,以教我等!”老農說着,就笑了起來:“甚至還讓官吏,與我等約法,保證明歲夏四月,宿麥收成每畝不低于四石!”
“四石?”老人聽着,眉毛一跳。
宿麥的産量确實是高于粟米的,但是……
畝産四石,這也确實太誇張了吧?
“可不是呢!”老農也是有些不太相信:“鄉亭之中,許多人都在議論這個事情,也有許多人都不信,但,鄉中士紳與官吏,都說‘官府素來說一不二,與民約法,斷無悔諾之可能’”
老人聽着,暗自點頭。
漢室在他這樣的老一代士大夫眼中,有着無數缺點。
但有一個事情,卻是沒人能否定的——國家對人民的承諾,素來算數。
高帝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迄今是鐵律。
太宗、先帝,除肉刑,去诽謗,更令田稅三十稅一。
哪怕當今窮的去搞告缗,玩口賦,也是不肯提升田稅。
既然官府許諾,與民衆約定,那麽,隻要當事人還在,這個約定就必定是算數的。
就聽着那老農道:“俺聽着士紳們都是如此說,加之新來的鄉薔夫、鄉遊徼等人,也都每日來鄉亭宣講種麥的好處,更與俺保證,每歲依然可以種粟,且可令地力不失……俺就答應了下來!”
“能令地力不失????”老人聽着目瞪口呆,左近随從弟子們,更是一副不可思議的模樣。
作爲公羊學派之中的經世派,他們這一系多出基層官員。
現在漢家天下公認的循吏,蜀郡太守張寬,就曾在老人門下聽講。
而老人門下弟子之中,兩千石地方郡守和千石地方大員,足足出了三四十人之多。
故而,他們都很清楚,現在漢室農業,最大的問題,就是土地地力不足的問題。
關中還好,土地隻需要三年一休耕。
但在北方地區,卻是兩年一休耕。
借此恢複地力,讓土地重新擁有活力。
倘若不休耕,那麽……種下的作物,将可能歉收乃至于絕收,甚至可能令土地從上田變成下田,乃至于鹽堿地。
在某些貧瘠之地,土地甚至一休耕就需要三五年來重新恢複。
也正因爲如此,在事實上來說,漢家天下在冊田畝,基本上每年都有數百萬畝處于休耕狀态,這些土地上最多種些葵菜、大豆。
換而言之,倘若新豐果能令地力不失。
這恐怕,堪比河出圖,洛出書,鳳鳥來朝,是最好的祥瑞,更是漢室受命之符兆。
老人感覺自己的心髒似乎有些承受不住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氣,問道:“老大兄,這新豐縣是怎麽說的?他們如何保證這地力不失呢?”
“俺聽鄉裏來的農稷官說,似乎是用三個辦法,其一曰:深耕,以侍中公所作之‘曲轅犁’深耕田地,令地力釋放,其二曰‘代田’,于田中做圳壟,今年以壟爲田,明年以圳爲田,如此可以達到休耕之力,至于其三,則以肥水施之,令田增肥……”老農笑着答道:“老漢俺是不懂什麽大道理,隻是,農稷官們說的似乎确實有道理,而且,侍中公所做種種器械,着實厲害,想來應該是真的!”
老人聽着,目光怔怔。
侍中公?
貌似就是哪個張毅張子重張蚩尤了。
自入長安,他就一直耳聞了此人的所作所爲。
恨他的人,車載鬥量,但喜歡他的人,同樣多如繁星。
董越似乎想要将他作爲先師董子的弟子,代父收徒……
他留在太學的那《二十八義》自己也看過了,确實是發前人所未有,明述春秋之大義的巨著,哪怕是自己看了,也覺得獲益良多。
就在這時,遠方的田埂上,走來一個農婦,這婦人提着一個籃子,身後跟着幾個孩子。
遠遠的喊着:“阿父,阿父,吃朝食了,今日俺給阿父和夫君做了張公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