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發現,紅警帝國在全世界的對手,就剩下德國了。
可德國是紅警帝國的對手嗎?
德國人自然會考慮這一點,無論未來德國是否與紅警帝國是和平結束戰争,還是爆發戰争。
對德國來說,如強大的紅警帝國之下,德國的日子不會好過。
但是戰争進行到這種地步,德國不敢對紅警帝國主動發動進攻,但也不願意對紅警帝國這個所謂的合作夥伴妥協。
現在的德國是相當的糾結,找不出雙方共處的一個适當平衡。
樊奕澤則沒有這麽多的糾結,歐洲即将在他的統治之下,無論德國人有什麽想法,在絕對的實力面前,那都是螳臂當車。
不過爲了不讓德國人更快的反應過來,戰争的腳步需要加快。
因此一份動用戰術核武器的計劃,樊奕澤同意了。
這份計劃,旨在第三戰區展開全面閃擊戰的時候,一旦遭到蘇聯主力部隊反撲,動用戰術核彈打擊蘇聯有生力量的計劃。
計劃針對的目标隻有一個,那便是蘇聯軍隊的有生作戰兵力。
該計劃不會在蘇聯人口聚集地區執行,隻針對蘇聯軍隊。
在羅科索夫斯基開始集結部隊準備行動的時候,計劃也被提上了日程。
投送兵力占據伊蘭斯基這個必經之路上的小鎮,阻擋住敵人的先遣部隊,迫使敵人重兵壓進,盡可能讓蘇聯的部隊不要太分散。
當羅科索夫斯基下達部隊全體出動的時候,該計劃之中的最關鍵一步,便快速啓動。
在第三戰區的空中指揮平台後方,四架同溫層要塞轟炸機,正在高空之中待命。
這四架轟炸機的機腹彈倉之内,全都挂滿了裝載戰術核彈頭的巡航導彈,機翼下面的所有外挂點,也一樣挂滿了核巡航導彈。
核巡航導彈,是在普通的巡航導彈上,裝載了核彈戰鬥部,成爲了核打擊載具。
這四架同溫層要塞轟炸機上,每一架都攜帶了四十八枚核巡航導彈,足足攜帶了一百九十二枚戰術核彈頭。
每一顆戰術核彈頭都是爆炸當量兩千噸的中子彈,威力巨大,殺傷力更是驚人。
中子彈是屬于氫彈的一種,屬于低當量,但以高能中子輻射爲主要殺傷力的核武器。
更正式的名稱是強輻射武器,中子彈是特種戰術核武器,爆炸波效應減弱,輻射增強。隻殺傷敵方人員,對建築物和設施破壞很小,也不會帶來長期放射性污染。
中子彈的殺傷原理是利用中子的強穿透力。
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原子核,其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中子從原子核裏發射出來後,它不受外界電場的作用,穿透力極強。
在殺傷半徑範圍内,中子可以穿透坦克的鋼甲和鋼筋水泥建築物的厚壁,殺傷其中的人員。
中子穿過人體時,使人體内的分子和原子變質或變成帶電的離子,引起人體裏的碳、氫、氮原子發生核反應,破壞細胞組織,使人發生痙攣,間歇性昏迷和肌肉失調,嚴重時會在幾小時内死亡。
爲了此次的行動,紅警兵團也特地進行了一場實彈爆炸試驗。
在修建起來的試驗場上,紅警兵團收集了許多蘇聯人的武器裝備,比如卡車和坦克,并在這些卡車和坦克内,放入了一部分日本戰俘。
同時也在試驗場的不同距離内,安排了不少戰俘。
一顆兩千噸當量的中子彈在試驗場上空一百二十米高度引爆,造成了對人員巨大的毀滅性傷害。
雖然爆發沒有産生多麽可怕的沖擊波,除了爆炸核心區域的一些裝備受損之外,外圍一點的坦克和車輛,都沒有什麽損害。
在爆炸之後的全面檢測結果之下,在爆炸中心的一千六百米範圍之内,無論是裸露在平地上,還是坦克以及建築内的人,身體立即失能,大部分都是直接死亡。
在距離中心區域一千六百米到兩千四百米之間的人,無論是裸露還是在坦克内,都會在一天到一個禮拜之間死亡,在三千五百米範圍之内,在一個月到幾個月之内會因此死亡。
而根據此次試驗的結果推算,就算是距離核爆中心四萬米的地方,待在坦克之内,也會因爲放射性毀傷,因此落下絕症,幾個月之後就會死亡。
在試驗結束的時候,接受試驗的上千個日本戰俘,大部分直接死去,還有一部分是在核爆第二天死去,少數堅持到了第七天,而有十幾個依然在接受醫療監控,都有嚴重的敗血症,顯示他們的身體正在快速的死亡,白血球的數量飛速銳減,堅持不了多久了。
在羅科索夫斯基下達部隊行動的半個小時之後,遠在倫敦的樊奕澤,解鎖了這批中子彈的保險解鎖按鈕。
四架同溫層要塞轟炸機,也得到了發射核巡航導彈的命令,并獲取到了詳細的攻擊坐标。
坐标輸入巡航導彈之内,當一枚枚巡航導彈被發射出去,意味着一場無法逆轉的死亡序幕拉開了。
幾分鍾之後,正在靠近伊蘭斯基的蘇聯軍隊上空,第一枚核巡航導彈飛抵,在地面上蘇聯人極具震驚的目光之中,導彈在距離地面的一百二十米高度上空引爆。
瞬間的功夫,一團圓形的巨大火球騰空而起,地面上塵煙飛濺,爆炸半徑六百米内,瞬間被爆炸的高溫吞沒,起浪伴随着放射性物質飛速傳播。
緊接着一枚枚的核導彈落在了蘇聯部隊不同區域的上空,控制打擊範圍,要求盡可能的瞬間殺死所有的蘇聯士兵。
一團一團的火光騰空而起,雖然沒有大當量的核武器那麽震撼,但是伴随着數十萬生命的消失,這種攻擊依然充滿了死亡的暴力。
那一團團騰空而起的火球,就連數十公裏外都可以清晰看到,爆炸的聲音和動靜,讓羅科索夫斯基手腳冰涼,他不清楚那是什麽東西爆炸了,但是他清楚一點,爆炸的位置是自己準備反攻的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