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太平洋戰場上,數百輛坦克在一起,已經很了不起了,那場面,絕對十分的震撼。
就算是在澳大利亞背部城市之中,一個重裝師行動起來的畫面,也頗爲震撼。
可是在西伯利亞,别說是一個重裝師了,就算是第三戰區的所有坦克和車輛一起行動,五十萬大軍一起動起來,依然填不滿這片無垠的土地。
主要是這裏太荒蕪了,大部分的地方都沒有人員,天地仿佛拉得很遠。
在這片一望無際的平原上,部隊在天空之中變得渺小,開闊的道路,仿佛一旦散開就很難找得到。
第三戰區用一個禮拜的時間,完成了對烏蘇裏斯克的攻占,也順利占領了海參崴,便第一時間揮軍北上。
奔向了伯力和共青城。
趕路一直都是很苦惱的事情,好在不需要士兵徒步前進,所有的士兵全都搭乘卡車和裝甲車前進,速度極快。
從烏蘇裏斯克出發,到伯力有六百公裏的直線,到共青城有八百公裏的直線距離。
行軍路線,到伯力需要走八百多公裏,到共青城也需要走一千一百多公裏。
沿途,所有的蘇聯軍隊全都撤離到伯力和共青城,赫魯曉夫及時抵達共青城,并在第二天主持視察了伯力的防禦前線。
這兩座城市,赫魯曉夫都無法放棄,否則迎接他的将會是斯大林派過來的行刑團隊、
丢失了這兩座城市,意味着戰場将覆蓋到中西伯利亞地區,紅警帝國的轟炸機,也會直接威脅到西線戰場。
蘇聯的工業和戰場原材料,也将難以繼續維持戰場的需求。
兩座城市的防禦,直接關系到此次戰争,蘇聯勝敗的關鍵。
失敗,蘇聯将會被德國和紅警帝國瓜分,維持不勝不敗的局面,多少能夠堅持。
如果可以打赢其中一方,蘇聯還有機會赢得戰争。
如此關鍵的要地,赫魯曉夫又豈能放棄。
沒有選擇的蘇聯人,隻能派遣更多的軍隊,進行防禦。
而第三戰區,也集中所有的兵力,朝着伯力和共青城靠近。
後續占領區,全都由衛戍部隊和後勤部隊管理,紅警兵團一線作戰部隊,不是衛戍地方,主要執行便是作戰,在衛戍部隊接替之後,就會解放全部的力量,前往新的戰場。
目前第三戰區主力,已經全部進入東西伯利亞,急行軍,隻需要一天的時間,便能夠抵達伯力和共青城。
這場戰争,打的就是争分奪秒。
詹富淳沒有時間給部隊休整,周邊大量的蘇聯士兵全都撤回,他必須要趁着對方立足未穩的時候,便給予緻命一擊。
赫魯曉夫打的什麽算盤,詹富淳很清楚。
在蘇聯人看來,紅警帝國來到東西伯利亞作戰,漫長的補給線,會讓紅警帝國難以維持長久的作戰。
隻需要擋住敵人的進攻鋒芒,等待冬季的到來,西伯利亞戰鬥将不得不暫緩,便可以爲蘇聯争取更多的時間。
然而赫魯曉夫并不知道,紅警兵團根本不需要長途的補給。
在占領了烏蘇裏斯克的三天之後,烏蘇裏斯克内便修建起了大量的軍工廠,部隊的武器彈藥消耗、保暖的被服,都可以就近補充到部隊。
唯一要補給的便是士兵的一日三餐,但是對擁有強大航空運輸能力和随時可以修建起機場的紅警兵團來說,這種補給難度并不高。
更何況還有海參崴的港口運輸補給,别說是提供五十萬作戰部隊的每日食物補給,就算是讓第三戰區天天開派對,資源都綽綽有餘。
而且論起寒冬作戰,本來就是紅警兵團必須過關的科目,在基地車地下空間内,多得是極端的寒冬天氣,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士兵,都能夠适應嚴寒條件下的作戰。
哪怕冬季到來,隻要溫度不超過零下三四十度,紅警兵團便依然擁有可以作戰的兵力。
而且第三戰區這一次負責對蘇聯的主要進攻,本身也裝備大量的除霜鏟雪的機械設備,寒冬根本無法阻止紅警兵團的進攻,隻有寒流才有可能短暫遲緩紅警兵團的前進。
在第三戰區的身後,還有一個後勤中心的工兵部隊,這個工兵部隊是屬于軍級規模的建設團隊。
裏面除了必要的保護兵力外,絕大部分全都是紅警兵團的工程師,他們的任務就是鋪設鐵路,建設後勤補給站,保證道路暢通,修建野外的簡易機場。
與華西列夫斯基所犯下的錯誤相同,赫魯曉夫也用對付德國人的手段,用來對付紅警兵團。
而且赫魯曉夫也忘記了一點,在斯大林格勒,并不是他一個人戰鬥,在邊上,還有百萬的蘇聯軍隊在策應,有朱可夫這樣的元帥在指揮,遲滞德國大量的主力部隊。
當然,或許赫魯曉夫也明白這一點,隻不過紅警兵團的五十萬兵力,實在是太有迷惑性了。
已經習慣百萬德國人的赫魯曉夫,認爲五十萬的敵人,也許真的很厲害,但也不至于連一點招架之力都沒有。
戰争早在第三戰區主力部隊動身之前便開始了,在赫魯曉夫發出命令着急部隊據點防守的時候。
紅警兵團的空中騎兵師也已經在東西伯利亞廣撒網了。
很多防守在村莊和孤立小城市的蘇聯軍隊,還沒有動身前往伯力,就已經遭到了攻擊。
特别是那些農莊和正在行軍途中的蘇聯軍隊,一點都不平靜。
地面主力部隊雖然還沒有行動起來,但是空軍并沒有休息。
很多蘇聯軍隊,剛剛離開防守區域沒有多久,便遭到了轟炸機的轟炸,往往沒有走出去幾公裏,就會折損一部分的作戰兵力。
一些返回伯力的部隊,也都是千瘡百孔,傷痕累累,出行的時候幾千人,抵達的時候,剩下連一半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