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薊城。
秋風未去,寒霜早襲,整個薊城都沉浸在一股歡欣的氛圍之中。
秋七月,梁侯桓武發十五萬大軍攻幽。
秋八月末,梁軍便已經攻克了幽州首府薊城,那便代表着整個燕地已經是梁軍的囊中之物。
幽州苦寒,不用在寒冷的冬天繼續作戰,這對于普通的士兵來說是一件好事情。順利的話,他們在入冬之前便能夠領着賞賜回家看老婆孩子。
薊城之外,大軍連營,此時正值午時,随處可見士兵殺豬宰羊,烤火煮湯。
梁軍軍紀嚴明,有着将官約束,并沒有對當地的百姓造成騷擾。
與城外士兵的歡欣不同,征北将軍府中,昔日景雲的居所,現在則聚集着梁軍的高階将官和幕僚。他們面色深沉,大多一言不發。
桓武站在景雲的書桌前,輕輕地撫摸着上面的灰塵。厚重的質感傳來,桓武面無表情。
雖然梁侯桓武的威名遍傳天下,然而湊近而觀,他并沒有多麽驚世駭俗,反而與田地之中的老農沒有什麽區别。
粗厚的手掌上滿是老繭,黝黑的臉上飽經滄桑,桓武的個子不高,樣貌也不出衆,唯有一雙眼眸仿佛時時燃燒着火焰,永不熄滅一樣。
門外一聲輕響,一個年輕人走了進來。
與桓武不同,這個年輕人身材高挑,樣貌俊秀。他走到了桓武的身後,拱手一禮。
“梁侯!”
“宗石來了!”
這個年輕人是桓武身邊的文學掾,名叫孟清,字宗石。官職不高,但是卻是桓武身邊的近人,日後必然飛黃騰達。
“我眼前有兩封信,你看看!”
孟清瞥了一眼,桌上的兩封信已經拆封,擺在桌面上,周圍厚厚的一層灰,與信的邊角錯開,留下了一個小三角的幹淨區域。顯然這兩封信擺在這裏很長時間,而梁侯也早已經看過了。
“臣遵命!”
帶着好奇,孟清躬身拿起了那兩封信,封面上寫着:蜀丞相楊羨敬呈征北大将軍景雲書!
孟清心中一個咯噔,從中拿出了信。略看一眼,眉頭便已經皺了起來,等到全部看完,孟清心中大呼一聲妙,而後卻又生出重重疑窦,然而面色卻是平靜如初。
“宗石少年奇才,自诩天下英雄,能入眼者不過五指之數。今日看了這兩封信,有何感想?”
“主公十餘年來南征北戰,翦滅諸侯無數。昔日英傑,具被主公送下黃泉。今日所存者,自然不過爾爾。”
“哈哈哈!”桓武大笑,回身看了看低頭一臉恭敬的孟清,“宗石這些日子随我征戰,倒是越發的沉着了,沒有了往日的棱角。”
“清少年孟浪,小看了這世間英雄。今日見到這兩封信,才知道昔日之言,贻笑大方。”
“楊羨,也算是我故人之子。你對他的觀感如何?”
“主公欲成大業,此人必殺!”
“爲什麽?”
桓武問道。
“魏主簿定下的戰略,便是以這燕地爲餌,吊着景雲的幽甯鐵騎。燕地繁華,但是對于主公而言,隻不過是錦上添花。景雲此人,貌雖壯梧,内似婦人。而楊羨的兩封信,則直接挑起了景雲心中的怒火和戰意。如今景雲帶着幽甯鐵騎撤往了苦寒的遼西,主公若是再度征伐,一則将士生怨,二則路途艱難。士氣人心,未戰已損大半。楊羨這兩份信,起碼将主公一統天下的大業推遲了三年。”
“是啊!三年哪!”
桓武一聲輕歎,他已經年邁,若是這次能夠攻下幽州,取得景雲的幽甯鐵騎,那麽十年之内,他有信心能夠一統天下。
而現在,便是梁軍能夠在三年後取得現在戰略設想中的結果,到時候天下的形勢也必然變化,再要統一天下,或許要花費十五年乃至二十年的時光。
桓武年邁,剩下的日子中,又能還有幾個十年呢?
身在胡塵,心朝周阙。蘇靖有牧羊之節,耿迪有蕩夷之志。桓賊貪暴,四海無能竭其欲。天子危難,牧臣何有濟其艱?
“好文采!景雲若是真的學那蘇靖耿迪,草原牧羊,塞上放歌。我桓武怕是難再見我夏家雄騎,馳騁中原了!”
桓武一聲輕笑。這哪裏是信,分明是一把刀,狠狠地刺進了他的胸膛,斷絕了他在有生之年,一統天下的希望。
孟清則始終躬身在側,不發一言。
桓武的目光從信上轉到了孟清的身上,心中暗道:楊羨該殺,可是眼前的小子又該不該留呢?
“主公!”
殿外一聲急呼,桓武注意力從沉思之中回轉。
卻見諸将簇擁中,陸青非帶着一個形容狼狽的年輕人走了進來。
“你怎麽回來了,子玉呢?”
一聲悲嗆,李钰跪在了地上,從懷中拿出了那塊布條,遞給了桓武。
“益州治中從事李必之子李钰,特奉魏主簿遺命,将之呈獻梁侯。望梁侯爲魏主簿及我父報仇!”
“遺言?”
桓武乍聽此言,一個踉跄,差點沒有站穩。他接過了那染血的布條,上面話語,皆是血書,字字驚心。
自神都一别,今已數月。益州之事蹉跎,未能替主公立功建業,文實汗顔。今陷危境,恐難有生見主公之日。文泣血以書,臨别一言,望主公垂聽。
天下諸侯能殺則殺,楊羨非死不可。他日亂天下者,必此人也。
桓武看完,心中疼痛難已。他捂着胸口,忽感喉間一甜,一口鮮血噴出,當場昏迷了過去。
“主公,主公!”
在場将領與幕僚頓時大亂,沖了上去。最近的孟清扶着桓武,用手掐了掐他的人中。
卻見桓武緩緩蘇醒,眼中具是悲色,口中悲怆地呼喚着:“子玉啊子玉!大業未成,你怎能先離我而去!”
一聲怒吼,桓武拔出了腰間的佩劍。一時圍在他身邊的将領幕僚都撤了開來。桓武揮劍斫桌,指天而誓:“九世之仇,今日大恨。凡我桓氏子弟尚有一息存者,必要滅楊氏滿門。楊羨小兒,不将你挫骨揚灰,難消我心中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