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統購統銷也有其固有的優點,那就是旱澇保收,畢竟電影投資是個高投入高風險項目,能保本的可能連三成都不到,更不用說,盈利的可能一成都沒有。普通觀衆可能對大賣影片印象深刻,認爲這行當很賺錢,實際上根本不是,至于有多少人血本無歸呢?已經是數不勝數,早已經是血流成河了。
别以爲這時期國内娛樂生活少,影片産量低,觀衆就好糊弄。不買賬的大爛片照樣一大堆。甚至連電影院都不願意去,也就不說什麽票房了。
而且還有那個X因子。綜觀影業曆史,有多少卡司強大、故事流暢、演員出色、投資浩大。宣發得力的影片就這麽莫名其妙的撲了?又有多少公認的大爛片就這麽莫名其妙的紅了?所以連荊建自己都不敢保證,自己的投資就能部部大賣?所以說,統購統銷基本就有了個讓人安心的保底數。
另外就是種子傳媒的渠道強大。區區三、五十萬的差額很容易補上。隻要質量能過得去,光國内正版VCD碟片的授權就能收回。别以爲國内盜版泛濫,正版就沒有市場,這些版權費還是很容易掙的。畢竟國内基數太過龐大,隻要有很少量有版權意識的人,就能養活一部這樣小投資的電影。
此外,海外的發行渠道和院線同樣能帶來不少收益。百萬、千萬不嫌多,三萬、五萬不嫌少,而且還都是美元。
尤其還有着未來長期的版權運作。以後可以網絡點播,再偏僻的影片,每年都絕不會少于幾百點擊。畢竟千奇百怪口味的人都有。也許有些爛片就是撮中了某些人的G點呢?也許是某些業内人士和影視學院學生“學習”怎麽避免拍爛片呢?以前錄像帶的租售就不可能有這樣的好事,根本就沒那麽大的店鋪和倉庫。因此到了互聯網時代,這些版權就真正體現出了價值。
因此根本就不可能虧本,而且還票房可期。
同樣是因爲娛樂生活少、影片産量過低,所以這年代的觀衆有好影片看就行,根本不在乎是幾刷。像《少林寺》這樣上億票房的神片,一方面上映周期夠長,另一方面就是有衆多幾刷的觀衆。毫不誇張,十刷以上的都不怎麽罕見,觀衆的那種癡迷,要比後來那艘大船誇張多了。
至于合拍電視劇,采用的是免費贈送,廣告分成的方法。央媽、京視會店大欺客,可衆多地方電視台不挑剔啊?除了那三十幾家省市電視台,還有幾百家地級市電視台呢。他們可沒有那麽多條條框框,國内廣告市場也根本沒完全開發,連廣告資源都相當稀缺。更不用說什麽節目内容了。
而種子傳媒旗下的廣告公司,恰好能作爲國外廠商與各大電視台之間的橋梁,提供豐富的廣告資源。再加上荊建旗下公司的衆多廣告,給哪家電視台不是給?因此能形成一條完整的産業鏈,無非就是企業獲得折價廣告時段,對于荊建來說,這就是自家企業内部的資金流轉。
另外還有衍生收入。雖說内地影視業的周邊一直未形成規模,但有着實體書、漫畫、歌曲、演唱會等等的市場。而且還有藝人的商演活動。這時期已經有商演,有個專門名詞叫“走穴”,千萬别想污了,就是商演的意思。如果彙聚了一大批的藝人,聚沙成塔的收入可真的不少。
中國好就好在國家夠大、人口夠多!大一點的企業廠慶、底下的一個縣文化活動,他們都喜歡邀請幾個明星。國外哪裏有這樣的好事?許多過氣的女明星沒嫁入豪門的話,根本就尋找不到表演收入。甚至淪落到了連普通人都不如的境地。
既然是這樣,那爲什麽不投入呢?再加上根本不需要多久,香港電影就将沒落,韓流即将崛起,爲什麽内地就不能填補這個空白期,作爲東亞東南亞文化圈的領頭羊呢?
至于前世那長達二十年的低潮期,如果荊建沒能力的話,他可能還會順勢而爲,不敢與大勢對抗。可現在他的腰杆子已經變得比電線杆還粗,那爲什麽不出手扭轉這局面呢?
至于盜版?荊建本身就是盜版業的地下王者,雖然沒有直接參與,但也通過小苗等人間接控制住了。而這時期盜版的利潤極高。一張VCD的零賣價就要20塊!而成本才3塊多。由此可見,其中的暴利有多麽的驚人!
當然,荊建也是充分估計到了未來的困難,畢竟盜版對整個行業的沖擊極大。首先就是加強院線的建設。其實之所以未來票房不利,除了影片質量和盜版等原因外,主要是院線建設有着很大的漏洞,除了一、二線城市外,三線以下城市幾乎都改成了舞廳錄像廳,鄉鎮級别的根本就是改建的蕩然無存。十幾億的市場起碼被廢了十億左右。
這确實不是什麽危言聳聽。也許很少人注意到,未來的票房大爆,伴随着就是瘋狂的院線建設,從一萬塊熒幕都不到,直到超過了四萬多塊。可就算如此,相當多的鄉鎮依然沒有電影院,放映網絡依然有着巨大的缺口。
真的很可笑,中國哪個鄉鎮人口不有好幾萬?換做國外,算是不折不扣的中型城市了。怎麽連一家電影院都沒有呢?
另外就是盡量控制好成本,主要控制的就是演員的片酬。而在這一點上,基本沒什麽完美的辦法,演員和投資人的博弈是長期化的拉鋸戰。沒人會甘心被壓低片酬。
當然,目前國内演員的片酬十分廉價,還暫時考慮不到那麽長遠。不過香港演員的片酬已經炒作上去了,未來可能用的較少,就是因爲成本問題。
最後就是采用了好萊塢的制片人制,完全抛棄了國内一直以來的導演制。而在影視劇的拍攝中,常見的有制片人制、導演制和主編制這三種形式。當然各有優劣,但制片人制就是其中最好控制成本的制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