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老朽年歲老邁,自知死期将至,不堪用了。朝中有攝政執一, 萬事皆已在正軌上,天下賢士如流水歸之,老朽最後一點牽挂也便沒了,還望攝政容老朽回鄉,以骸骨歸葬故土。”
黑夫三度挽留,但李斯卻意已決,最後隻好松口:“既然老太傅去意已決,欲與長子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自是悠然而樂, 那我也不多加阻攔。但老太傅故鄉上蔡尚在項賊手中,殘破不已,太傅如何歸去?”
“攝政将大軍東出,無異于堕千鈞之重,集于鳥卵之上,楚必無幸矣,攝政能速定天下。但老朽恐時日無多,旦夕将死也,唯恐等不到那天,隻求去到離家近一些的地方,見到水土風情相近的舊物,以緩思鄉之情。”
“待攝政将項賊從上蔡驅逐時,若老朽還活着,便立刻趕過去, 爲攝政撫民,使之歸順王師……此飛鳥丘狐之情,謹拜表以聞”
黑夫嘉其誠, 言李斯于秦一統有大功,在昔日徹侯爵位之上,再加一千食戶,又賜衛士五百,護送李斯南下去南陽郦縣居住——李家可是大财主,在全國各地有一些産業,郦縣亦有一處大莊園,看來是李斯早就準備好的後路,并親自下令,使沿途郡縣供李斯膳食……
黑夫給足面子,親自送别出渭橋等細節自不必多言,倒是李斯,在車乘過了灞橋,漸漸離開鹹陽後,才低聲道:
“黑夫将東出,老夫若再賴着不走,他恐怕難以放心,要對我家動手了,李斯可不會重蹈蒙氏兄弟的死狀……”
在正确的時機退幕,是一切出色演出的高潮,這是李斯得意的事。
但駕車的人卻沒有回應,李斯皺起眉,伸腳踢了踢車輿的門:“阿阍,莫不是耳背了,怎不答?”
少頃,一個弱弱的聲音才響起:“君侯,大父他已去世,爲你駕車的,是小人我……”
李斯掀開車簾來,卻見前頭駕車的,果不再是那熟悉的白發背影,倒是一個年輕力壯的後生,面容忐忑。
他這才想起來,三十餘年來一直爲自己駕車,前段時間甚至奉命玩了一手“車禍”的老禦者阿阍,已經去世了,這駕車的活計,也傳到了其孫子手中,此子技藝有餘,忠心也夠,但李斯喃喃的低語,他卻不敢有任何回應。
“是啊,物是人非了……”
李斯默然,複又拉上車簾,從鹹陽政變失敗,黑夫入主,完全掌握局勢後,他便明白。
屬于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車隊出武關道,往南陽而去,這本該是李斯熟悉的景色,幾乎每個亭舍的名,他都有印象,李斯當年作爲秦始皇的得力幹城,幾乎每次出行都要随駕,數次東巡,這條路走了數次,但這一回,感覺卻不一樣。
“這是老夫最後一次行于此道之上了罷?”
這讓李斯想起第一次來鹹陽的場景,他也是從楚國進入南陽,又沿着此道北上的。
那時的他,随行的隻有一個信得過的趕車老仆,兩匹馱馬拉着簡陋安車,車上也無金銀細軟,隻裝了許多李斯在蘭陵時親手抄就的書篇,布衣褐裳,此外身無他物。
那時候最值錢的東西,隻有胸中的韬略……
而除了“出人頭地”,從廁鼠變身倉鼠的個人志向外,驅使李斯入秦的還有另一件事,或者是,另一個人,李斯的敵人。
王绾?馮去疾?趙高?
呵,他們不配。
李斯這一生隻有一個敵人,他親愛的師弟,韓非!
……
李斯記得,與韓非初見,是在蘭陵,那時荀子受春申君之邀,做了蘭陵令,在處置政務之餘,開壇講學。
作爲稷下學宮連任三屆的“祭酒”,荀子是當世最著名的學者,不遠千裏,趕到蘭陵求學的士人數不勝數。而荀子對學生很挑,隻有可以成材的精英才有資格登堂入室,于是毛亨、公孫尼、浮丘伯等人荟萃一堂,但他們學的都是禮樂詩書,唯獨李斯是奔着“帝王術“來的,這才是荀學的精髓!
而他也憑借自己才幹和好學,最受夫子器重。
那年紅色秋葉落滿蘭陵學壇,一個許多随從簇擁,身穿錦繡的弱冠孺子來到蘭陵,說話結結巴巴地表示,想要拜入荀門。
當時李斯也沒太在意,本以爲又是個借着向荀子讨教名義來博取名望,不學無術的貴公子,豈料這個叫韓非的年輕人雖不擅長言語,寫出的雄文,卻讓人驚豔!
他獻上的拜師敲門磚是《解老》,是此子閑暇之餘讀老子的一點心得。
荀子初看此文時,也是微微一笑,不以爲然。
但看到開篇第一句“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則身全。”,便笑容少去,認真起來。
再看到,“凡法令更則利害易,利害易則民務變,民務變謂之變業。故以理觀之,事大衆而數搖之,則少成功”時,荀子已是滿眼驚訝,老子本已難懂,如此年輕的後生,怎會有這深邃的解讀?
良久,讀了兩遍文章後,荀子才仔細地看向滿臉認真的韓非,一語道出了全篇的核心。
“道生法!”
但又批評道:“汝雖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然其極慘礉少恩。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
韓非這才服氣,方才不隻是荀子在考較他,他也在考較荀子。
那之後,荀門裏,最受夫子喜愛的學生,就從李斯,變成了韓非。
同門競争是常态,譬如鬼谷子門下的龐涓與孫膑。
“明明是我先來的……”
李斯自是不服,也暗暗起了比較之心,甚至也自己作了一篇讀《老子》的心得。
交上去後,被荀子笑着評價說此文真是好字,好文筆,還有精雕細琢的好立意,用詞考究,洋洋灑灑,堪稱雄文。
“但,過于流于皮相了。”
而韓非交上去第二篇解讀老子的文章《喻老》,或許是其口吃不能道說的緣故,将所有想法都寄托在了書寫上,旁征博引,邏輯清晰,更被荀子評價爲:
“有骨相!”
李斯不得不服,他看過之後,發現韓非的文章,确實鋒利得如刀子,直指人心!
那時候李斯就明白,在立書著說上,自己是比不上韓非了……
隻能從其他地方,一較高下!
比如,輔佐帝王,成萬世功業!
于是學成之後,李斯向荀子告辭時,直言了自己的志向:
“斯聞得時無怠,今萬乘方争時,遊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鹜之時而遊說者之秋也!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爲建功者,斯欲西入秦!”
當年,荀子曾一改大儒不入秦的傳統,訪問了鹹陽,還對秦制贊譽有加,隻是覺得唯一缺少的,就是少儒者的脈脈溫情,他歎息道:
“粹而王,駁而霸,無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
“我不擔心秦能否一統天下,因爲那是注定的,有了你,隻要遇上一位雄主,天下一統,不過是三十四年内的事。我怕的是,能兼而不能凝,能統而不能安,秦一統天下的時候,便是它走向滅亡的開始,李斯,隻望你能給秦,帶去些許改變罷……”
隻可惜當時李斯沒當回事,他也不想改變秦國的任何東西,隻想改變自己的人生和地位。一切精力,都放在被呂不韋器重,和獲得秦王政信賴上。
他沒想到,夫子竟一語成谶。
入秦十餘年後,當李斯已位居廷尉,得到秦王器重,實現了人生抱負時,某一天,秦王政卻在釋卷之後,忽然嗟歎道:
“《孤憤》、《五蠹》之書,真奇文也,寡人讀之,不覺蠟炬之漸盡,夜之将明,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李斯自然知道,這是他那立志“著書立說,觀往者得失之變”的師弟大作!
不知是出于何種心态,或是龐涓主動推薦孫膑時的嫉恨,或是知道自己終究無法阻止秦王得到他想要的,李斯忽然開始大贊韓非,力主将此韓非召來秦國。
特洛伊和希臘諸邦爲了一個美人海倫而打仗,而秦王政卻爲了一個男人,一個在字裏行間打動過他的國士,不惜發動一場戰争,逼迫韓國交出韓非!
當韓非入秦後,或是其口吃難言難交流讓秦王失望,亦或是得到的東西不再有誘惑力,秦王始終未信用韓非。
但秦王仍時常閱讀孤憤、五蠹、内外儲、說林、說難十餘萬言,又虛席與韓非讨論,如何做才能成爲他書中描述的那種權勢獨一無二的君主……
而事後往往感慨道:“今日方知,荀子果授帝王之學也。”
言下之意,李斯并非是真正的帝王學,韓非的才是……
嫉恨在李斯心中醞釀。
“明明是我先來的……”李斯感到了巨大的危機感,他明白,自己和韓非的學問是重合的,隻能有一人能出人頭地,留在秦王身邊!
好在,李斯太了解這個師弟了,故意舉薦韓非入秦,便是因爲知道韓非有一個緻命的弱點。
“他太愛他的祖國!”
機會很快來了,當秦王使群臣議論,該先滅哪國時,李斯與姚賈力主先亡韓,而韓非卻站了出來,極力勸說秦王存韓。
“韓事秦三十餘年,出則爲扞蔽,入則爲席薦。秦特出銳師取地而韓随之,結怨于天下,而功歸于強秦。”
韓非很聰明,肯定明白秦王之欲,但他仍無法放下自己身爲韓人,韓公子的身份,拘泥于保全祖國。
從那時起,李斯便知道,是自己赢了!
赢在格局,更赢在立場!
最終果然如此,秦王開始懷疑韓非終爲韓不爲秦,更記起鄭國爲間之事,将韓非下獄,又在李斯、姚賈二人一個紅臉一個黑臉的表演下,最終決定處死韓非!
不隻是不欲韓非爲他人所用,也因爲秦王政自覺已吃透了韓非的帝王學,不再需要他,不再需要将權力鬥争剖析得這麽直白的人……
當李斯奉旨去雲陽獄中賜死韓非時,他不免得意地諷刺韓非。
“師弟,可知你爲何而敗?”
“你敗于言行不一,一面想讓秦王成爲不受任何人牽制的、獨一無二的、爲所欲爲的千古明君,卻又不獻出自己的忠心,一味袒護韓國,阻撓統一大業!”
“你現在,可後悔了?”
韓非卻很冷靜,一字一頓地說道:“我立說著書,是爲萬世,但我本人,卻有自己的母邦,須臾,不敢忘也!”
“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
“我知秦王必不納存韓之策,但我不悔,至少我試過。”
言罷,将毒藥一飲而盡!
李斯頓感索然無味,隻能讓韓非死難瞑目:
“韓。”
“汝欲存之。”
“我必滅之!”
韓非閉着眼,嘴角流出血,卻一言不發。
那個場景,成了李斯持續很久的噩夢,同門手足相殘,終究是有愧的,他隻能寬慰自己,誰都不能心軟,赢得一方才有最終的發言權!
“等着罷,我會輔佐大王成爲功蓋三皇,德超五帝的聖君,讓秦能萬世,我也成爲永世贊譽的宰輔!”
“最終永世留名的人,是我,不是你!”
……
往事到此爲止,夢醒了,李斯睜開渾濁的眼睛,伴随着搖晃的車輿,他已經出了武關,抵達南陽。
李斯病了,畢竟是年近八旬的人,機關算盡耗費了他大量精力,當放下權力,放下尊嚴後,卻好像整個人垮了一樣。
又閉上眼,半夢半醒間,李斯再度見到了夫子,他依然那麽瘦削,坐在蘭陵學壇的大桑樹下,閉目彈奏着趙地的曲風,唱着成相之歌。
李斯走了過去,跪坐在前,聽了一曲後,打斷道:
“弟子才學,成就更勝韓非,但夫子爲何始終更偏愛韓非?”
“是因爲他出身尊貴顯赫,而我貧賤麽?”
“是因爲他讷于言而敏于行?寫的文章有骨相,而我隻有皮相?”
“不。”
荀子停下了琴,有些悲哀地看着李斯,這位弟子現在白發蒼蒼,眼中滿是迷茫,不複告别入秦時的雄心壯志。
“韓非是一塊石頭,堅硬,沉重,默然。”
“他認準的事,不會回頭,入水時,會掀起驚天大浪,叫人難以忘懷,也讓我嗟歎憐愛。”
“而你,李斯,好似一葉扁舟,行在海上,追波逐浪……”
“這樣的人,我不喜。”
他沒有确定的方向,哪邊風大,就順着哪邊走,一切原則,都被抛之腦後。
“但石頭激起的風浪,轉瞬即逝。”
李斯強辯道:“隻有逐浪而行,才能靜水流深!”
“真的?”荀子笑着反問,目光看向李斯身後。
李斯一愣,回過頭時,發現夢中那片大海不知何時,已幹涸消退,船隻也随之擱淺,風吹雨打後枯朽了。
而在殘木旁邊的礁石,卻始終屹立!
是啊,李斯想起來了,二人的鬥争,并未随着韓非之死結束。
秦始皇帝一直在恪守韓非的帝王之術,時不時就翻出《韓非子》來看,甚至讓扶蘇、胡亥也讀一讀。
爲了鑽研始皇帝所好,李斯也不得不将韓非子鑽研透,吃起了人血饅頭……
這讓李斯有種感覺,看上去,他是赢了韓非,逼死了他,也實現了助始皇帝一統天下的夙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但韓非的幽魂,卻一直在鹹陽宮梁柱上萦繞不去,甚至堂而皇之的坐在統治思想的陛階上。
韓非死了,但《韓非子》,卻成了李斯永遠無法擊敗的敵人,成了他一生中難以越過的大坎,一塊橫亘在路上的礁石。
韓非激起的浪花雖隻是一時,但李斯作爲弄潮兒,也隻是一時,當海水散盡,船也随着水退出了曆史的舞台,但礁石,卻靜靜地躺着,重見天日!
更可悲的是,李斯終究不能像韓非一樣,堅持己見,而是做了三姓家奴。
他也被時代所棄。
“是我……輸了?”
忽然間,一切都覺得無所謂了,那些機關算盡,那些随波而行,那些妥協、退讓、隐忍、背叛。
李斯隻感到所有人都看着自己,那是夫子的厚望,是韓非的歎息,是呂不韋的白绫,是秦始皇帝的托付,甚至還有馮去疾的信任。
是啊,無數浪花風雨,他都在最後,選擇了随波逐流,離開楚國,出賣呂不韋、向始皇帝的大欲妥協,又背叛了他的遺诏,從未堅持到底。
而現在,他們都死了,獨他活了下來,站對了最後一次隊,并能讓家族富貴,黑夫也不敢輕易爲難。
但這就是他李斯,這一生的追求麽?
李斯喃喃自語道:
“秦始皇帝想永遠占有一切,但司命忽至,卻什麽都帶不走。”
“而我想留下些什麽,但到頭來,卻什麽都沒留下,這後半生,竟是靠着咀嚼你的學說,靠着不斷背叛舊主過活……”
“是我輸了。”李斯終于承認了這點,這漫長的鬥争,還是走到了終點。
“不過若以最終的成敗論,吾等都輸了,赢了的,反而是去蘭陵最遲,入秦也最遲的小師弟,張蒼……”
李斯發出了一陣慘笑,但聲音卻漸漸低了下去。
“君侯,郦縣到了。”
車停下了,禦者呼喚着,掀開了車簾,卻聞到了一股惡臭。
捏着鼻子靠近,卻發現李斯瞪大眼睛,老淚縱橫,卻早沒了氣息,逝于車中,而且死得一點不體面,甚至還在死之前……
拉了一泡,好臭的屎!
……
PS:第二章在晚上,會很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