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東北角崩塌的第二日,城東一處已經被濁水倒灌,完全無法下腳的裏闾,一群魏人聚集于此,個個疲憊不堪,神情頹唐。
長達三個月的水攻圍城, 城内雖然糧食還算夠吃,沒出現易子而食的慘劇,但因爲缺少一塊幹燥的空地,他們隻得懸釜爲炊,又因爲缺少柴火,這些糧食如何吃到嘴裏, 成了最難的問題。
先燒屋子裏的木料家具,再燒昂貴的漆器, 最後是華麗的絲帛。這些東西, 用來燒飯卻抵不上一根不值一錢的木柴,當絲帛麻布也燒完後,就輪到高冠、寬袖遭殃了。
這還是富裕人家的辦法,窮人家更慘,隻能靠嚼着生米度日。
所以這群昔日風雅高貴的士大夫個個破衣爛衫,冠帶不知所蹤,下裳也截短了,像他們嫌棄的泥腿子一樣,光着腳站在濁水中,隻是言談舉止還謹守着禮節。
他們的閑談沒持續多會,随着這間院子内一樣東西被運出,衆人紛紛過去幫忙。他們雖然都是不事生産的大夫文士,現在卻個個捋起袖子, 合力擡着一副沒有上漆的棺椁, 然後趟過水沒小腿的街道,朝遠處高出地面許多的高台宮阙走去……
那座高台叫“範台”,是魏惠王時修建的宮殿, 它地勢很高,上面有花木扶蘇,鳥語花香,亭台樓閣,美不勝收。當年魏惠王整天帶兩名最寵愛的美女白台、闾須來範台遊樂賞玩。
現如今,它如同大海中的一座孤島,成了城東爲數不多可以下腳的地方,圍城期間,魏王假允許城東的貴族大夫攜帶家眷來此避難。
魏國貴族大夫們趨之若鹜,但惟獨有一個人卻沒走,九十歲的唐雎堅守在家,誓與魏國百姓同辛苦,共生死,堅決不去範台。
當兒孫弟子勸他時,唐雎斥道:
“我三十一歲那年,燕軍入齊,連下齊地七十餘城,僅餘莒、即墨。時田單守即墨,身操版插,與士卒同衣食,共辛勞,妻妾編于行伍之間!這才有了困守三年,奮力一擊的複國壯舉!”
“如今大梁被圍,危如累卵,身爲卿大夫,豈能抛棄民衆百姓,自己去高台避難?務必戮力一心,卿大夫與百姓一體,如此,方能集衆志而成城!”
話雖如此,但唐雎能勸動兒孫、弟子留下,卻勸不動魏王和公卿貴族們跑到王宮高台,緊閉大門,繼續宴飲笙歌,終日爛醉如泥,好麻醉自己,裝作不知魏國随時覆滅的命運。
魏國貴族此舉,讓魏人越發寒心,士氣一天低過一天。
現如今,大梁的牆垣終于垮塌,而作爲城内守卒最後精神支柱的唐雎,也在驚聞城崩的那一刻,遺憾而不甘地,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這被許多人擡着的棺椁内,盛放的便是唐雎的遺體。
……
一行人艱難地跋涉到了範台,前些日子,這裏還有不少公卿貴族的門客私兵看守,不讓百姓上去,現如今,宮門卻空無一人。
城破後,魏王立刻宣布全城放下武器,選擇歸降。明日,公卿貴族便要跟着魏王出城投降,離開這座被溺死的城市,門客私兵也作鳥獸散,各奔前程去了。
唐雎的兒孫弟子們,打算将老人家的遺體葬在這,因爲這是爲數不多,還有一抹黃土的地方。
然而,一個十七八歲的青年,卻站在範台宮門處,伸出手,攔下了衆人。
“曾祖父不能葬在範台!”他大聲說道。
唐厲是唐雎衆多曾孫中的一員,從小跟在唐雎身邊,前些時日,就是他在照料唐雎的起居。
唐雎入棺時,衆人便找不到唐厲了,大概是在哪哭着,誰料他卻跑到這攔下棺椁。
“唐厲!”唐厲的父親,也就是唐雎的孫子怒斥他道:“你這不肖子孫,竟敢攔棺?還不快讓開!”
唐厲跪倒在水裏,低頭道:“曾祖父彌留之際一直在說,伯夷叔齊不食周粟,他亦不願葬在秦地!”
有人道:“大梁城内,何來秦地?”
青年指着身後的範台道:“如今魏王已攜帶公族百官,欲出城降秦,今日之後,魏就亡了,明日以後,此處便是秦境!曾祖父與秦國鬥了一生,黃泉之下,他豈能安息?”
“再者,範台乃是魏惠王這昏君所建,惠王沉迷酒色,耽誤國事,曾祖父一直不喜,更不能将他葬于此!”
“那你說該葬于何處?”唐厲的父親扛着沉重的棺椁,眼裏含着淚,悲憤地說道:“這方圓百裏,哪裏還有尺寸魏土!?”
其他人也嗟歎了起來。
“社稷都亡了,何況國土!”
“城内到處是水,一片亂相,也等不及送往城外了,難道要等秦人來羞辱夫子屍身麽。”
“人死爲大,總是要入土的。”
“我……”唐厲一時間一沒有什麽好辦法,隻得眼睜睜地看着衆人擡着唐雎棺椁,登上了範台。
作爲小輩,他的話是不頂用的,最後隻能擦擦淚跟上,與衆人一起,将棺椁埋在範台一角,開始了簡陋的葬禮。
城内條件簡陋,沒有素帛黑布,卻不缺少唱頌挽歌,捶胸痛哭的人更是絡繹不絕。
他們不僅是在爲唐雎哀悼,也在爲即将滅亡的魏國社稷追悼。
“四百多年前,晉大夫畢萬封于魏,是爲魏氏。有蔔者預言,畢萬之後必大矣,萬,滿數也;魏,大名也。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今命之大,以從滿數,其必有衆……”
“果不其然,兩百年後,魏氏之孫曰魏桓子,與韓康子、趙襄子共伐滅知伯,分其地。”
“又五十年,桓子之孫曰魏文侯,奉天子之命,帥韓魏伐齊,入長城,戰禀丘,斬首三萬,獲車乘兩千,虜齊侯歸于成周,遂列爲諸侯,魏國始興!”
“文侯之時,魏有李悝、翟璜爲相,頒布法經,西門豹治于邺,河東河内家給人足,政通人和。且有子夏、田子方、段幹木講學于西河,一時諸子人文荟萃,皆集于魏。并以樂羊、吳起爲将,興武卒,東破齊,西逼秦,北吞中山,南敗強楚。那時候的魏國,無愧爲天下霸主!”
“至于惠王,仍延續三代霸業,有逢澤之會,泗上十二諸侯俯首稱臣,秦、齊亦朝魏國。可惜惠王昏暗不明,至于晚年,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秦地七百餘裏,喪師數萬……”
“待到襄王時,魏國已失霸業,夾于秦楚齊三強之間,日漸卑微。”
“唐公便生于孟子見魏襄王之年。”一位與唐氏世交的大夫歎息道。
“唐公一生,活了九十歲,見魏國之日削,雖輔佐信陵公子一時中興,魏國卻仍逃不脫亡國之運。”
“幸而,唐公不必與吾等一樣,親眼見到魏王肉坦出降的那一幕!”
人越聚越多,大多是伏在唐雎墓前哭訴亡國之痛,眼看衆人越發悲憤哀傷,唐厲再也聽不下去了,他朝着曾祖父的墳冢三稽首後,默默離開了範台。
……
大梁四門已經洞開,但秦人仍未進來,城内水泡的太久,疫病流行,秦人不會冒這個風險。
他們要魏王帶着城内所有人出降,屆時魏國王族将作爲戰利品,送往關中,大梁城内的魏人則會被分開安置。
作爲一個亡國之人,唐厲也不知道自己該去何處,被水泡了兩個多月,士氣低落的大梁魏人再也沒有反抗的心氣了,他隻能淌着水,迷迷糊糊地走回家,推開了書房的門……
這裏也被水淹着,沒過了腳闆,爲了讓家人吃一口熱飯,家裏幹燥的東西全當柴火燒了,連唐雎收藏了多年的簡牍也不能幸免。可唯獨書架的一角,一堆包裹着葛布的古舊竹卷,唐雎說什麽都不準燒。
唐厲走過去,打開了它們。
這裏面,有《短長》,有《張子》,有《蘇子》,都是縱橫家的事迹,記載了張儀、蘇秦、蘇代等人遊說諸侯,縱橫睥睨的言談舉止,是每個想學從衡短長之說的青年入門必修。
唐厲便曾懷揣這樣的夢想,他從十歲起,就把這些書卷當做故事來翻,欽佩張儀蘇秦以一己之力撬動諸侯平衡的壯舉,揣摩其語句,刻意去模仿,摘抄!
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練就那樣一身本領,繼承曾祖父的事業,遊說諸侯,發起合縱,讓魏國轉危爲安!
可惜,還沒等他将曾祖父的本領學完,唐雎已逝,魏國也要亡了……
唐厲合上那幾份簡牍,拿出了一直藏在懷裏,方才在葬禮上也沒抽出的幾個竹卷,這本來是想燒給曾祖父的。
這是《唐子》,是唐厲在戰争開始前悄悄動筆寫的,他想将曾祖父那些不辱使命的事迹,通過自己的筆記錄下來,讓曾祖父能和張儀蘇秦一樣,被後世牢記……
但他才剛剛寫完,大梁就陷入了圍困。
将這半卷《唐子》在案上展開,卻見上面已經寫下了《秦魏爲與國》《唐雎說信陵君》《唐且見春申君》三個故事,都是唐雎巧妙利用縱橫之言,遊說秦昭王、春申君,以及規勸信陵君的真實事件。
按理說,唐雎死,魏已亡,《唐子》的故事,就要戛然而止。
但,真的就到此爲止了麽?
大滴大滴的眼淚落到簡牍上,将已經枯黃的竹簡潤濕。
“我不甘心!”唐厲咬着牙,想到遺憾謝世的曾祖父,想到他努力了一生,試圖挽救的魏國現已淪亡,唐厲心裏在流血……
他有些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很想做點什麽,讓自己不這麽難受。
就在這不甘的驅使下,鬼使神差般,唐厲找出了筆,就用下面的濁水磨了墨,捋起袖子,開始在竹簡上寫下一篇新的,卻是虛構的故事……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裏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他将故事的開始,放在安陵,一處數年前唐雎曾帶他去拜訪過的魏國封君領地上。那位安陵君在這場戰争開始時,對秦軍進行了抵抗,但他的小小武裝很快就被掃平,安陵君無奈之下隻能投降。
唐厲重新塑造了安陵君,讓他變成了一個魏國人渴望已久的賢明君侯……
接着,在唐厲筆下,已經死去的曾祖父唐雎,複活登場了。
“唐雎對曰: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裏不敢易也,豈直五百裏哉?”
唐厲含着淚,仿佛真的看到曾祖父依然坐在面前,對他講述短長之術。他讓自己筆下的祖父,在秦王利誘時,說出了往日他常對唐厲說的那句話。
祖宗之地,不敢棄也!
這與視祖宗之地不甚惜,舉予與秦的曆代魏王,形成了鮮明對比。
寫到這,他卡了殼,但咬着筆杆想了想後,再翻了翻《張子》《蘇子》裏一些段落後,唐厲眼前一亮,手中的筆越來越快,一段驚心動魄的沖突在竹簡上赫然出現。
秦王霸道,想要将世上任何一塊土地都奪到手,既然來軟的不行,就想來硬的!
他狂妄地稱自己爲天子,還說天子之怒是“伏屍百萬,流血千裏”,試圖恐吓唐雎!
然而,九十歲的唐雎見慣了世面,哪裏會懼他,他反問道:“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唐厲筆下,天生長了一副反派暴發戶嘴臉的秦王政不屑地揮揮手說:“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真正的高潮到了,唐厲一邊咬着指甲,一邊提筆寫下唐雎的回答:“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那麽,什麽才是士之怒呢?
那些曆史上不畏強暴的俠士刺客形象,浮現在唐厲眼前。
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
在唐厲看來,時代需要這樣的孤膽英雄,在軍隊國力無法與秦抗衡時,憑借一己之力,殺了那貪得無厭的秦王,掏出他的虎狼之心!
第一個荊轲倒下了,但肯定會有第二個,第三個荊轲!
寫到這,唐厲已經完全沉醉了,爲了自己想要的劇情,他也不顧事實和邏輯,便直接讓唐雎挺劍而起!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什麽?面見秦王不能帶劍?沒關系,唐雎的這把“劍”不是藏匿而來,也不是操持而入,更不是取之于人,乃是人們同情弱小的心靈之劍,是從天而降的一把正義之劍!
“壯哉!”
他哈哈大笑起來,仿佛真的看到,自己的曾祖父雖白發蒼蒼,但身上卻散發着布衣之士的英雄氣概,吓得那秦王政色撓,長跪道歉……
亡國之人唐厲,在這卷竹簡上,靠着自己的筆,爲魏國人赢得了現實裏無法獲得的勝利。
“哈哈哈哈,痛快,痛快!虎狼之心的秦王,也會被曾祖父逼得如此狼狽!”
但是他的笑聲卻越來越小,越來越難聽,最後變成了嚎嚎大哭。
唐厲難道不知道,這都是假的麽?
祖宗之地,早就被魏王一塊塊割出去了。他的曾祖父,這一生從來沒有見過秦王政。安陵君也早就投降了,更沒有什麽布衣之士拔劍逼王……
編的,統統都是他編的!
面對曾祖父的離去,面對亡國之痛,面對這一片狼藉的大梁城,面對這殘酷刺骨的現實,唐厲隻能以誇張渲染的故事,敷張揚厲的筆墨來安慰自己。
“有什麽用?”
在濤濤大浪,百年積勢面前,個人能起到的作用,太小了。
他折斷了筆,潑灑了墨,拍打着案幾,嘶聲力竭地大喊道:
“梁都已崩,魏王明日便要帶着全城的人,出去投降秦軍了!”
“兩百年的魏國社稷,亡了!亡了!今日之後,吾等皆爲秦虜!”
回到現實後,唐厲開始到處尋找刀削,火燭,想要将方才寫下的東西毀去。
但當他将刀削按在第一個墨字上時,卻又遲疑了,艱難地取舍後,終于還是扔了刀子,将竹卷收起,同《唐子》其他三篇放到了一起。
罷了罷了,不管真假,魏國亡了,唐雎也逝了,真假又有何關系呢,就留着它吧。
或許,讓它流傳出去,能平衡許多亡國者和将亡者的心呢。
或許,它能像今日激勵了自己一般,激勵更多的人,告訴他們,縱然國家滅亡,社稷崩塌,家園荒蕪,也不要忘了那顆不畏強暴的士心!
唐厲緊緊捏着竹卷,發誓道:“隻要此心不死,我相信終有一日,魏人終能複國,收複大梁,到時候那範台之上,将不再是秦土,曾祖父也能瞑目!”
那麽,就給這篇故事,取一個名罷。
唐厲已想好了。
“唐雎,不辱使命!”
……
與唐厲筆下的酣暢淋漓的故事不同,勝利者終歸是勝利者,失敗者終究是失敗者,成王敗寇,現實不會因爲一篇策士文章,或者一本日記,有任何改變。
大梁城崩的第三天,大梁城外,響起了一聲聲鍾鼓齊鳴,秦人的軍隊整整齊齊排列在此,他們的王贲将軍,威風凜凜地乘驷馬大車在前。
站在兵卒堆裏看熱鬧的黑夫不斷踮起腳尖,他終于看到,那洞開的大梁西門内,末代魏王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在深一尺的水中膝行而前,一路跪着來到城門外,向秦軍投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