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城市規劃的問題了,很多人的眼光最多就看到五年後,他們覺得十六米寬的道路足夠了,但是宋立峰的眼光要更加長遠,放在了十年後,而劉琅就不用說了,他的眼光要放在三十年後。
這一世阜城必定要比前世強的多,市區内的道路最少也得增加三倍以上。
有了劉琅做後盾,宋立峰幹的更起勁了,去年這點工程隻是剛剛開始,在九零年他要再接再厲,徹底改變城市面貌。
宋立峰屬于國家培養的年輕幹部,今年才三十七歲,這個年齡就能當上廳級幹部能力是有的,但兩年前剛到阜城的宋立峰依舊小心謹慎,對于如何建設好阜城,特别是做爲工業特區的阜城沒有什麽好的規劃,隻能是摸着石頭過河,他當時給自己的定位是配合劉琅。
不過現在,他對如何建設阜城已經有了一個規劃,首先是在國家範圍内打出阜城的名号,讓大家都知道遼北省有一座阜城市,這就叫做宣傳自己。
宣傳是一種市場行爲,如電視上的廣告都是爲了賺錢,政府還沒有宣傳自我的概念,阜城成了第一個宣傳自己的城市,當火車開進阜城區域内,路邊就會看到巨大的牌子,上面寫着:遼北阜城、工業特區,共建輝煌。
宋立峰甚至都想做一個電視廣告放到國家電視台去播放,隻是後來覺得阜城還沒有成績才暫時作罷。
宣傳是讓别人知道自己,讓他們到阜城來投資建設,前提是阜城要比别人強。
建立工業特區國家給了很多好的優惠政策措施,隻要你在阜城建設工廠就會減免很多稅收,這是國家層面的優惠,宋立峰不能光靠國家,他還要自己創造更好的條件,基礎設施建設就是首先要做的。
修建道路,平整場地,這是常規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宋立峰必須要做。
除了這些,宋立峰在劉琅的“教導”下,還準備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投資的行政管理方式。
第一點是第三方服務體系,就是把一些設計職能從政府部門脫離出去,讓他們直接面對市場,棚戶區改造樓房的設計方案就是采用的這種方式,中标的是一家來自深市的設計公司,而這家公司還有港島背景,可謂是于國際接軌了。
這不算是國内首創,但絕對是北方首創,可謂開創了先河。
以前這些房屋設計都是城建局的權利,現在好了,宋立峰把外地的私人設計企業引入進來,住建局的設計是什麽水平?能跟南方相比嗎?兩者差遠了,這相當于斷了城建局的一條财路,城建局的局長都快哭了,可是沒辦法,宋立峰根本不管你是死是活,你隻能自己想辦法。
住建局有什麽辦法?他們的設計部門算是完蛋了,都準備取消這個部門,但是話說回來,這也給了那些擁有優秀設計能力人才一次機會。
城建局的很多設計人員不是能力不行,而是眼界不夠,外觀再好看也是用磚頭水泥建造出來的,他們這些人隻要提升自己的眼界是完全有可能設計出同樣水平的樓房,不過真到了那個時候,他們肯定不會再在住建局工作了,這些人會自己組建設計公司參與進來,接一項工程賺的錢就比他們在城建局十年賺的多。
說白了,宋立峰就是要用這種辦法打破了阜城禁锢的思想,逼着當地的相關企業改革,逼着那些員工“下海”。
這是劉琅給他出的主意,在前世,南方之所以私營經濟發達是國有企業很少的緣故,人們沒有固定的收入隻能自謀職業,北方國有企業衆多,大家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就不熱心去自主創業。
劉琅無法打破這種模式,但他想到了另外一個方法,就是讓那些私人企業進來,逼着國企自我改革。
私企的活力誰都知道,國家現在也大力支持,隻是私人企業對整個國家造成的影響還不算太大,畢竟改革開放才十年,私人企業大都處在初創階段,真正的潛力還沒有發揮出來,但是當很多私人企業進入到一座小小的阜城,它的影響就會立刻展現出來,大量“高科技”沖擊着這座人口隻有一百多萬的小城市,讓這些沒見過世面的北方人瞠目結舌,覺得自己以前生活在原始社會。
阜城的職工平均工資還不到三百塊錢,最高的礦工也就四百多一點,當然,北方工業集團的職工不能算在内,他們最低工資每個月也都超過了七百。
那些外來的南方人操着聽不懂的當地語言,建造一棟樓房就能賺十幾萬幾十萬,修建兩條道路賺的錢就夠得上普通人十幾年的總收入。
好吧,這些事情不是誰都能做的,但是蓋樓的那些工人們每個月的工資最低都超過五百元,工資高的都有七百多塊錢了,這麽高的收入誰不眼饞?
無聲之處顯驚雷,這種潛移默化帶來的是人們思想的轉變,改革的春風吹來了。
劉琅還對宋立峰提出了一個建議,那就是改善營商環境。
現在國家在辦理企業的手續上相當繁瑣,最簡單的營業執照沒有個十天半個月無法完成。
這種情況在全國都是這樣,可能隻有深市等幾個南方城市會快一些。
在技術上來講,辦理工商執照根本就不需要那麽長時間,隻是管理人員懶散慣了,沒有任何的程序觀念。
阜城要在這方面做出改變,要不說三天辦理完成吧,最長也不能超過五天,這些都要指定成行業規定,必須嚴格執行。
看上去隻是一小步,但絕對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也會讓阜城在全國脫穎而出,成爲國家的典範。
這個建議完全是劉琅吸取前世的經驗,二十多年後,整個北方三省開始了一場轉變營商環境的大行動,其原因就是陳腐的思想讓無數商家望而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