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之所以有底氣敢這麽幹、敢說這樣的話,那是因爲他的軍隊已經全都回來了,連熊廷弼都回來了。
整個遼東的戰事已經結束了。平定了遼東之後,自己的軍隊損傷并不是很大。而遼東安穩了之後,自己就可以抽出力氣來了。
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看看自己還有多少糧食、能夠支撐多久,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自己的糧食足夠,那就可以收拾一些蒙古草原上不聽話的人。
不過現在有了科爾沁,自己根本就不需要做這些,隻需要用自己的軍隊保持震懾就好了,有什麽事情就關門放科爾沁。這次誰敢不同意,就把誰滅了。
朱由校别的倒是不擔心,隻是擔心内喀爾喀五部。
努爾哈赤就曾經逼迫内喀爾喀五部這麽幹過,但是他們沒同意,還和努爾哈赤翻了臉,最後雙方打了一個亂七八糟,以内喀爾喀五部戰敗告終。
這一戰,使得内喀爾喀五部的兩部被吞并、一個部族被消滅,還有兩個部族投靠了林丹汗而後也被吞并。
而現如今,輪到大明朝了,内喀爾喀五部還真就不一定同意,尤其是态度比較強硬的紮魯特部。
不過這裏面還有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大明不是努爾哈赤。紮魯特和努爾哈赤有仇恨,所以想利用那件事情翻臉也是有一定的原因。
朱由校覺得更多的就是紮魯特部不想和林丹汗翻臉。雖然他們已經分出來了,但是骨子裏面還認定他們都是蒙古人,同根同源,林丹汗還是大汗,他們不能夠背棄自己的大汗。
在這樣的情況下,朱由校不得不做兩手準備。如果這次紮魯特部不來,那就打掉他。
有科爾沁的配合,加上大明軍隊的實力,自然是沒有什麽太大的問題。把他們消滅之後,事情就好辦多了,沒有人敢再不聽話了。
隻不過東部隻剩一個科爾沁,就讓朱由校有些擔心。不過也沒有辦法,總不能留着一個内喀爾喀五部在那裏吧?
人家不聽話,和你玩什麽?
所以隻能寄希望于内喀爾喀五部腦子沒抽。
朱由校身邊的魏朝聽到問話之後,連忙說道:“回皇爺,清點工作已經在進行當中了,孫大人說這兩天就送過來。”
朱由校點了點頭,轉身對魏朝吩咐道:“傳旨給廣甯巡撫王在晉,讓他到這裏來一趟。”
“朕準備見見他。兩次到遼東都沒見他,有些不太好。”
“是,皇爺。”魏朝連忙說道。
這幾年,在廣甯那個地方,王在晉做得非常好,比起原本曆史上的王化貞,那高明的不知道哪裏去了。
王在晉在廣甯打造的,就是符合朱由校想象中的防禦系統。牆高牆深,囤積糧食,城外修壕溝地堡,還有各種塔哨。
雖然這幾年沒少花錢,但是作用十分的明顯,那就是沒有人膽敢從那個方向進攻。因爲沒等你攻到城下,你的人就會扔下一大半。
這讓朱由校很滿意。
對于這種能夠忠誠執行自己命令、把任務完成到完美的臣子,朱由校最喜歡。
自從來到大明之後,也經曆過幾年了,各種各樣的臣子也見了不少,朱由校最害怕的就是那種侃侃而談十分有才能的臣子,因爲這些人往往都有自我想法。
說白了,這個時代的讀書人都有一種想展現自個兒抱負的想法,而且還很堅定。你把他安排到一個位置上,他就總想幹出點成績,這個成績可不一定就是你想要的東西。
他們會按照他們的想法,按照他們覺得正确的行爲去幹,完全不想大局觀,不服從安排,總覺得這麽幹就對。
原本的曆史上,遼東之勢就是這樣的。孫承宗也好,誰也好,都覺得遼東可以幹一把大的、可以收複遼東,都覺得采取防守的态勢不符合大明的利益。
聽起來熱血沸騰,可實際上卻遠不是那麽回事,王在晉所主張的就是這麽回事。
大明已經沒有這個精力在遼東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打這一仗,遼東那個地方本身就沒什麽好收的,讓他們戰就站一站吧。
大明的内政問題才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着重解決。
遼東經過薩爾浒一戰之後,力量損失太嚴重了。隻要維持住保守住守衛的力量,這就足夠了,沒有必要再去花費更多的錢建造這些東西。
這種非常慫的話,自然不符合崇祯皇帝的預期。對于崇祯皇帝來說,這太丢人了,他心裏面可是想幹一番大事業的。
給崇祯一個志大才疏的評價其實并不過分。
于是王在晉完蛋了,沒有成功。大明朝在遼東不斷加大投入,給它從上到下中飽私囊的機會。原本就已經是大廈将傾一般的财政,徹底被這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
國内的赈災沒有錢,國内的平叛沒有錢,士卒們領不到軍饷,山西正式亂成了一鍋粥,整個大明王朝直接就崩潰掉了。
最後我們也忘了,魏忠賢在的時候好歹通過他的手能夠敲詐各種官員得到不少的錢。雖然被罵,但是有錢花呀,在皇帝權力薄弱的時候經常幹這種事。
因爲正常的賦稅收不上來,就隻能劍走偏鋒養一個大貪官,讓他去貪、讓他去斂。
即便皇帝隻能得到一部分也沒有關系,因爲等到皇帝繼續用錢的時候,會把這個大貪官一刀殺了,所有家産全都歸了皇帝。
而崇祯根本沒這麽一個人,沒人給他斂财,稅收不上來,就隻能等死。
所有人都知道大明朝脆弱的财政起源于土地兼并、起源于投獻、起源于自耕農經濟的崩潰。大明朝那些官員不知道嗎?
沒有一個人不知道,全都知道。歸結到最後的原因是什麽啊?
不就是當官的讀書人不納稅嗎?
隻要讓他們納稅,什麽問題都解決了。可是有人提出過嗎?
沒人啊,大家都假裝看不到,使勁地給自耕農加征。
三響一出,危害無邊。
朝廷中的官員,還有那些的讀書人,趁機瘋狂的購買那些交不起稅的老百姓的地,讓他們流離失所。
加上天災,瞬間就崩盤了。
而現在的朱由校自然不會重蹈這樣的覆轍。
王在晉在遼東幹的非常好,朱由校登基以後就把他和熊廷弼派到了遼東,可以說爲自己解決了很大問題。
這幾年下來,王在晉也是勞苦功高,所以朱由校準備這一次也把他帶走。
朝中正是用人之際!這樣的人才就不能放在這兒了。
如果沒有他和熊廷弼在遼東這麽維持,朱由校也沒有精力整治朝堂,更沒有精力培養現在的軍隊;在國内瘋狂斂财的時候,朝堂也不會如此安穩。
所以主要是要認可他們的功勞。雖然這一次王在晉一仗都沒打,可善戰者不一定非有赫赫之功。
朱由校這邊準備召見王在晉,吳克善那邊就已經把消息放出去了。
大明這邊的動作也非常的快,孫承宗很快就以官方的行爲把消息傳遞給了各個蒙古部族的代表,告訴他們“把你們的首領招來吧,大明要在這裏舉行會盟。”
這個消息傳出去之後,同時傳出去的還有吳克善對朱由校說的那些話。
一時之間,蒙古人當中群情激憤,破口大罵者有之,甚至都有人想殺了吳克善;但是更多的人陷入了沉默,一時之間就不知道怎麽才好了。
最生氣的當然是鄂爾多斯的哈薩爾,他沒想到啊。
這真的沒想到,吳克善居然這麽快就投降了,而且還是用這種方式。他感覺自己已經被背刺了。
原本還以爲你們能有點骨氣,你們是大部族啊!可是這操作也太沒有下限了!
早知道你們是這個樣子,那我早就幹了。這叫什麽事啊?
更讓他生氣的是哈薩爾上次去見孫承宗,孫承宗就沒見他。這幾天更是瘋狂的去拜見,可是孫承宗就跟沒他這個人一樣。
出來的隻是下人,直接就告訴哈薩爾:“我們大人沒有時間,現在實在是太忙了,什麽時候得空了就通知你見你。”
這等于沒說一樣,連托詞都懶得找了。
孫承宗能夠拖着,這是哈薩爾不行啊!如果再拖下去的話,自己這邊就完蛋了。
不過哈爾薩也知道,光以鄂爾多斯一個小部族沒辦法。
于是他開始瘋狂的串聯,想要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那些小部族。
當然了,明面上說是志同道合,實際上就是聯系被吓得不行的小部族,以達到抱團取暖的效果。
實際上,這些小部族的動作也非常的快。在消息出來之後,慌得可不止鄂爾多斯。
那些小部族們就已經更慌了,知道不能再繼續長下去了,說不定馬上就要打仗了。在打仗之前如果不抱團的話,等到開戰那就晚了。
一方面相互聯絡,另外一方面則是瘋狂刺探内喀爾喀的想法。
内喀爾喀的想法,決定了東部草原會不會成爲戰場。
如果内喀爾喀五部投降,那麽可能就相安無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