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修快速翻浏覽劇本,邊看邊與《美國狙擊手》原著的内容互相比較印證。
劇本依然很硬,跟原著一樣,沒有過多的反思和悔恨之類的,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還是去除了原著中一些過于敏感的東西。
當然,男主角的設定與克裏斯-凱爾現實中極其相似,辨認度也非常高,讓人一眼看上去就知道這是個彪悍的德州佬。
作爲美國面積僅此于阿拉斯加的第二大州,德克薩斯州可謂地廣人稀,因此凱爾家族有着自己的獵鹿場,也正是在這裏凱爾七八歲的時候便擁有了自己的獵槍,并狩獵過包括火雞、鴿子、鹌鹑、野鹿在内的各種大小動物。
再就是傳聞中的特種部隊的訓練了。
按照一般文學作品或者小說電影中的描述,這些魔鬼訓練肯定充滿了不傳之秘,訓練出的兵王一個人就能搞定幾十上百人。
但克裏斯-凱爾的描述,再優秀的士兵,也抵不過接受過基礎軍事訓練的十幾個人的圍攻。
比如像他這樣的狙擊手,徒手搏擊方面相對是比較差的。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劇本完全承襲了克裏斯-凱爾在自傳中的描述,所謂的不傳之秘或者萬人敵的訓練是不存在的。
關于“海豹突擊隊”前期的“魔鬼訓練”,曾在很多影視作品中被傳的神乎其神,但無論是克裏斯-凱爾還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全都對其均采取輕描淡寫的态度,俯卧撐的同時承受教官高壓水槍噴射、乘坐充氣式橡皮艇出海再遊回海岸、躺在冰冷的海灘上承受海水的洗禮,這些訓練或許親身經曆的确難熬,但并未超出普通人的想象。
另外,劇本采取了一定程度上的倒叙和插叙。
不過,馬修之前就跟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溝通過,劇本的叙事方式簡單明了,足以保證影片能讓人很輕松就看懂。
這也不是賣弄叙事手法的影片。
坦白地講,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好萊塢也不是那種喜歡故弄玄虛的導演,拍的片子就像他老牛仔般的性格,更講究直來直去。
否則,馬修也不會找他來做導演。
劇本的最後,是一段原著中沒有的話,應該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專門添加的男主角的内心獨白。
這段獨白很硬氣、很有德州牛仔的逼格。
“這世上的人分爲三種,羊,餓狼和牧羊犬。有些人天真地以爲,世上沒有魔鬼,而當仇恨來到家門口時,他們無力自保,這些人就是綿羊。對立的存在,則是使用暴力的捕食者,這部分人信奉弱肉強食,他們如同餓狼,捕食弱小。除此以外還有一些人天性善良卻被賦予獵殺的天賦,他們守護羊群,這一小部分人生來就是要直面豺狼的威脅,也就是牧羊犬。我的家裏不收留綿羊,如果誰要做餓狼,我也絕對不允許,我們保護自己的家人。”
馬修合上劇本,并沒有開口,耐心等待克裏斯-凱爾讀完劇本。
“能說一下我的看法嗎?”克裏斯-凱爾今天特意沒帶有惹事精趨向的塔雅-凱爾過來,以免她不知輕重的對劇本指手畫腳,但他對劇本一個主要情節還是有點意見,當即說道,“我超遠距離狙殺的那個恐怖分子,不是劇本中描述的這樣,我們都不知道他的過往,甚至隻知道他的名字是穆斯塔法。”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看了克裏斯-凱爾一眼,說道,“劇本要對原著進行更加符合電影的加工,作爲一名狙擊手,你是非常強大的,戰場上可能沒有人對你造成過真正的威脅,但在影片裏面,作爲一名英雄式的男主角,你需要要有一個配得上你的強大敵人。”
馬修附和道,“影片的劇情需要曲折轉進,适當的對你的敵人進行修飾,能讓影片的劇情更有吸引力。”
劇本中,虛構了一個爲反對派賣命的恐怖狙擊手,克裏斯-:凱爾的主要對手在影片中是一個狙擊手,名叫穆斯塔法。
穆斯塔法在《美國狙擊手》原著中的一個段落中被提到過,但劇本将他塑造成叙利亞奧運會的獎牌得主,一個爲費盧傑的遜尼派叛亂分子和什葉派馬奇軍隊賣命的人。
這些都是爲了劇情需要。
好萊塢電影打着真實事件的旗号改編,卻往劇情和人物中加料也不是新鮮事,一切都是爲了電影成片後的吸引力考慮。
畢竟,對好萊塢來說,電影終歸是一門生意。
克裏斯-凱爾還是很信任馬修的,見他這麽說,也沒再發表意見,劇本主體情節也就定了下來,有些細節方面的問題,以後還可以慢慢修改。
當然,跟所有好萊塢傳記或者自傳類型的影片一樣,劇本中的克裏斯-凱爾隻是與現實中的克裏斯-凱爾很相似而已。
但凡看過電影多點的人,沒幾個會認爲好萊塢自傳電影中的人物,就是現實中的樣子。
電影特别是自傳電影,永遠隻能表達人物的某個方面。
就說克裏斯-凱爾,之所以跟馬修混在一起,除了同爲德州人之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因爲兩人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曾經,馬修說過要将《速度與激情4》的利潤全都捐獻出來用于慈善,他的确也是這麽這麽做的,不過賬目上的利潤實在很有限。
克裏斯-凱爾在《美國狙擊手》一書上市之後,接受一個脫口秀節目采訪時,說過類似的話——将這部自傳的盈利全都捐贈以用于幫助退伍軍人的慈善事業。
然後,他找到了馬修,問有沒有合适的處理方式,馬修将他推薦到了普華永道。
在合理合法的規避操作下,克裏斯-凱爾到現在隻捐贈出了52000美元,而将其餘的300萬美元收進了自己腰包裏面。
馬修跟他來往也有段時間了,這位美國大兵或許社會經驗不足,但頗有他的幾分風采,做什麽事都能找到一個相當光明正大的理由和借口。
比如他對付哈維-韋恩斯坦,就給自己扯了個理由,這是将好萊塢的女同胞們從惡魔的陰影中拯救出來。
要讓自己有動力,不止要有足夠的欲望,還要一個強大的目标。
不管這個目的正确與否,隻要你認爲足夠偉大,整個人都會充滿鬥志。
克裏斯-凱爾也跟他一樣,較爲擅長這些。
無論是自傳的描述,還是平時的言論,克裏斯-凱爾都自稱爲挽救婚姻和重歸家庭而退役。
很多海豹突擊隊員長期部署海外,每日應對高強度的戰鬥,目睹戰友受傷,陣亡,甚至自己受傷,時間長了,對于任何人心理上也有很大的沖擊。
另外,由于長期部署海外,海豹突擊隊員離婚率高達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這點他爲了家庭選擇退伍合情合理。
而且确實這方面占據了主導因素。
但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此時他與美國海軍的合同業已到期,而他本人在伊拉克戰場上雖然出生入死,卻僅僅有可能晉升爲排長而已,巨大的心理落差難免會讓這個老兵萌生退意。
在德克薩斯的情況馬修不太清楚,但來到洛杉矶之後,馬修與克裏斯-凱爾多有來往,回家之後凱爾也的确出現過那種對和平環境的不适應,但遠沒有那麽嚴重,事實上他和很多參與過伊拉克戰争的退伍老兵一樣,轉身便投入到了組建私人防務承包商(雇傭兵的另一種寫法)公司的商業活動中去,與馬修和聶博拉一起開設了那家公司。
然後,出版個人自傳、參與各種電視真人秀節目,更是其商業活動的一部分。
克裏斯-凱爾率先告辭離開,一直保持沉默的海倫-赫爾沒發表過任何建議,馬修沒有走,繼續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就影片本身進行交流。
兩人都沒有取過伊拉克戰場,後面除去克裏斯-凱爾之外,還會聘請多位在伊拉克戰鬥過前海豹隊員作爲臨時顧問。
馬修聽布朗-威廉姆斯說起過伊拉克的很多情況,知道戰場遠比想象的要殘酷。
在伊拉克,在靠近美軍的地方使用手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使用者往往會成爲美軍狙擊手射殺的目标,因爲他們往往會被認爲是那些企圖用手機引爆自殺彈的反美武裝人員。
此外,拿着鐵鏟等工具在美軍經常巡邏的公路上行走的路人也經常死于美軍狙擊手的槍下,因爲他們手中的工具被懷疑是用來掩埋路邊自殺彈的,而他們可能僅僅是農民或建築工人。
克裏斯-凱爾本人也承認過這一點。
至于他的槍下是不是冤魂,連他自己都說不清楚。
馬修不是聖人,更不會傻到在電影中以伊拉克的立場來說話,伊拉克人也不會爲他的電影來買賬。
作爲一部投資較高的電影,首先要讨好北美的觀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