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之前,馬修并沒有看過影片,也不知道成片到底會是什麽樣,隻是猜測像雷德利-斯科特這樣的著名導演,肯定不會完全按照原著拍攝,其中必然加入獨屬于自己的東西。
事實也正是如此,雷德利-斯科特在影片中明顯是有自己的角度的,那就是片中反複強調過的“袍澤之情”。
美軍在該次行動中,本來是爲了追捕民兵首領艾迪德而發動的一次突擊行動,卻因爲消息不确實,反而遭到索馬裏民兵包圍,美軍方面因爲戰術的失當,使得需要救援的士兵人數不斷增加。
雷德利-斯科特基本上将整體戰術的問題切割掉了,自然也不會展現索馬裏民兵的觀點,主要取鏡美軍士兵在槍林彈雨中,如何不顧安危的撲向被圍困的部隊,并且由最高指揮到一線士兵都堅決的抱持“決不會有任何袍澤被抛棄”的信念——即使是屍體也要救回來。
當然,這也有可能是傑克-布魯克海默的傑作,畢竟雷德利-斯科特沒有最終剪輯權,而當前的社會形勢,這樣的内容也能最大限度讓公衆所接受。
馬修隻是劇組内一個普通的演員,距離劇組決策層非常遙遠,這些也都是看着影片,結合當前社會政治環境的猜測。
事實究竟是怎樣,或許隻有雷德利-斯科特和傑瑞-布魯克海默才知道。
影片放映到最後,馬修看到自己飾演的角色非常深沉的跟喬什-奈哈特對話。
“我們是爲了同胞兄弟拼命,就這麽簡單!”
胡特中士的這句台詞,再次突顯了整部影片的主題。
這不是一部反戰電影,至少馬修看過之後不認爲這是所謂的反戰電影。
“像這麽看的話……”他看着銀幕上自己飾演的胡特中士的面部特寫,心中嘀咕,“我的演技也不賴嘛!”
爲了拍攝這個鏡頭,前後那麽多次的NG,被他自動忽略了。
銀幕上出現了片尾字幕,馬修簡單的回憶了一下,相比于雷德利-斯科特拍攝的數以千計的鏡頭,影片隻是用了很少一部分,而且胡特中士和其他三角洲隊員随後返回戰場的戲份,全都被剪掉了。
電影情節是到救援部隊到達體育場結束的,但劇本和原著中到這裏還沒有結束。
特别是原著中,對之後發生的事情還有詳細的描述,索馬裏民兵俘虜了黑鷹直升機駕駛員邁克-杜蘭特,打算用他來交換被抓走的索馬裏囚犯,但是在他們準備把邁克-杜蘭特帶到他們的村莊時,半路上被地方強盜攔劫,這些強盜搶走了邁克-杜蘭特,要用他來交換贖金。
邁克-杜蘭特被送到一棟房子裏,在錄像機前被審問和掌掴,這盤錄像帶與索馬裏人侮辱美軍屍體的錄像帶後來一起被送到CNN在美國播放,引發軒然大波,導緻拉鏈頓政府不得不撤軍。
索馬裏民兵方面,在艾迪德支付了邁克-杜蘭特的贖金之後,邁克-杜蘭特被轉移到艾迪德宣傳部長的住處,五天後他接受了國際紅十字會的一個代表拜訪和英國、法國新聞記者的采訪,然後在十天之後,他與被美軍俘獲的艾迪德官員進行交換,回到家鄉并受到英雄式的歡迎。
原著的情節到這裏才算是結束。
不過,馬修也知道影片與文字不同,不可能一股腦塞進太多内容,雷德利-斯科特和傑瑞-布魯克海默肯定要有所取舍。
馬克-鮑頓的原著中還采訪了許多索馬裏人,有許多内容是從索馬裏人的角度去看這場戰鬥的,但全部被抛棄不用。
說到底,這終歸是一部美國電影,還是接受了五角大樓幫助的戰争電影。
放映廳裏面響起熱烈的掌聲,馬修随着劇組的其他人員一起站起來鼓掌,不去說什麽亂七八糟的背景和時事政治問題,單從電影的角度去看,至少他認爲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戰争電影。
如果讓他自己評判,他覺得能劃歸到經典的行列中,雖然判斷經典的标準更多基于爆米花影片。
随後,諸多的嘉賓、媒體記者和影評界專家來到前排,與劇組進行簡單的交流。
馬修自然不在交流的行列當中,基本都在旁觀,甚至後面連試映新聞發布會都沒有參加,演員隻去了喬什-哈奈特和威廉-菲德内爾兩個人,連約翰尼-李-米勒和奧蘭多-布魯姆都沒有進入新聞廳。
這與影片的風格有關系,看完影片之後,即便馬修的專業水準算不上多高,卻也能看得出來,演員和角色在《黑鷹墜落》中的存在感非常低。
甚至在激烈的戰鬥場面和摩加迪沙的大街小巷中,隻能看到一個個全副武裝的美國大兵,根本分不出誰是誰。
雖然拍攝時雷德利-斯科特特意讓道具師在對應的頭盔上标注了角色的名字,但那一點也不比演員掩蓋在硝煙和迷彩下的臉好認。
“還好……”馬修離開帕薩納迪劇院的時候,還頗爲感慨,“我最後那段特寫鏡頭臉挺清晰。”
但他隐隐感覺的到,這似乎沒多大作用,雷德利-斯科特和傑瑞-布魯克海默爲影片确定的叙事風格,明顯選擇就事而不就人,也就是以相對完整的方式來表現事件的全過程,而不着眼于内部個别角色的塑造,雖然片中美軍各個部隊主體都有至少一位主要角色,比如他飾演的胡特中士,但這些角色的性格、背景并未被着重描述。
确切點來說,這是部展現美軍整體,而相對比較忽略個體的戰争電影。
或許是長期通過錄像帶觀摩其他人的表演習慣了,馬修看電影時,已經很難再像曾經那樣,以純粹的觀衆的眼光去看了,總是會不自覺的進行分析,即便他知道這些所謂的分析都流于表面。
這也沒辦法,他的專業水平目前還非常有限。
回到家裏,馬修第一時間更新了博客,寫了一段關于《黑鷹墜落》的博文,又放上幾張自己出演的胡特中士的角色海報,然後上傳到了個人博客上。
他的博客關注人數還沒有過萬,說起來宣傳作用也比較有限,大部分過來關注的,也都是因爲《蠍子王》。
馬修也不着急,知道現在還不是以後,這種網絡社交媒體的粉絲需要慢慢積累,然後時間到了,就有可能來一次大爆發。
随後的時間裏,他先後參加了多場《黑鷹墜落》的媒體會、試映和點映,也接受過幾個記者的采訪,還登上了一些報紙,特别是飾演的胡特中士最後裝深沉的特寫,時不時就被媒體網站拿出來使用,也算是蹭到了不少熱度。
環球影業和《蠍子王》劇組也借此機會展開了一輪宣傳攻勢,頻頻将蠍子王的海報與胡特中士的圖像聯系在一起。
馬修在兩個劇組間轉來轉去,倒也在媒體上混到了一些版面。
另外一方面,他想去《魔戒》劇組蹭熱度的想法沒有實現,奧蘭多-布魯姆打電話過來,告知沒有幫他拿到首映邀請。
馬修也不以爲意,這種熱度能蹭到最好,蹭不到就算了。
相比之下,對于出演的《蠍子王》和《黑鷹墜落》,他關注的更多。
《蠍子王》正在進行後期制作,據他了解,已經開始了後期剪輯,不過他不可能插手後期制作,别說是他了,連導演查克-拉塞爾都沒有參與後期制作。
《黑鷹墜落》則開始在洛杉矶五家影院當中點映,由于上映規模有限,上座率比較可觀,比上座率更爲亮眼的,則是影片的專業評價。
無論是影評人,還是專業媒體,對《黑鷹墜落》的評價基本以正面爲主。
馬修就在報刊雜志看到過大量的正面評價。
“《黑鷹降落》并不是一部單純的反戰電影,雷德利-斯科特将其執導成記錄片一般,真實再現索馬裏摩加迪沙那漫長的一晝夜,無論是美國大兵面對絕境時的種種心态,還是對城市武裝暴力的幅幅特寫,其令人發指的真實性和背後透出的深遠意義,都注定這是部影史上獨樹一幟的戰争片!”
影片較爲出色的口碑,也讓索尼哥倫比亞影業大力宣傳造勢,他們想讓這部影片沖擊奧斯卡的計劃非常明顯。
有的影評家甚至建議各個電視台的曆史頻道以此片代替相關紀錄片,認爲相比之下,《黑鷹墜落》的描述更準确、更詳實。
相比于影片本身,演員受到的關注要少得多得多,别說馬修這個排名并不靠前的配角了,就連男主角喬什-哈奈特也沒有收到多少媒體好評。
這部影片的情節,完全壓過了演員。
或許影評人和很多觀衆喜歡看到這種情況,但對馬修這些演員來說,這不是什麽好現象。
好在就算角色較爲扁平化,《黑鷹墜落》如果能在票房市場和奧斯卡上有所作爲的話,也能成爲諸多主要演員們一筆輝煌的資曆。
特别是對于馬修而言,豐厚的資曆,有利于他對某些角色的争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