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旁邊立即有人冷哼了一聲,“張将軍在大同城内呆的可是逍遙,莫非整日去吃花酒耍樂?改日跟張将軍讨教兩手,看看張将軍是不是連武藝也都荒廢了。”
張峰聚一口氣噎住,心想,這高興的,怎的将這隻胭脂虎也給忘了,不過随即就想到,别說大哥在這裏,即便是以自己今時今日之地位,母老虎還能像從前般痛打自己不成?
“嫂嫂說哪裏話,怎的叔叔也叫一聲,去了草原一趟,嫂嫂這脾氣可是見長。。。。。”
種七娘撇了撇嘴,懶的跟他歪纏,不過看到大同在望,心裏也是高興,回手拍了拍身邊的達達兒真,指着前面,用她那半生不熟的蒙語話說道:“達達兒真,看到沒有,那就是咱們漢人的城池,到了城裏,不理他們,姐姐也請你喝酒,正經的漢人好酒,而且城裏的房子,可要比草原上咱們住的帳篷舒服多了,過兩日,姐姐帶你轉上兩圈,見識一下漢人的風物。。。。。。。”
這邊趙石心情也是輕松,跟張峰聚說着話,“咱們再趕幾步,想來柳大人他們已經等的急了吧?”
張峰聚卻是滿不在乎,“不用急,不用急,這整個河東都是咱們兄弟的,讓他們等上一等,也能顯出大哥威儀不是?”
“行了,就你多話,你嫂子跟我在草原上栉風沐雨的,回來之後你也沒句好話,過後不用你嫂子教訓你,我還要跟你過上兩手呢。看你是不是在大同城呆的廢了。”
張峰聚立即讨饒,“成成,咱們緊趕兩步,說起來,大哥這位親家也不是無能之人,都是一家人來的,讓他等久了也是不好。”
兩年不見。張峰聚和以前也沒什麽變化,許是高興。話就更多了些,兩人結義至今,也有近二十年光景了,交情非比尋常,言談之間,說笑并無多少忌諱。
這不,行着行着,張峰聚就又賊頭賊腦的湊了過來,低聲調侃道:“光顧着高興了。大哥此次草原之行,收獲看來是不得了,除了鞑靼人,克烈部什麽的使節從這裏過去之外,還又納了一位草原公主回來,瞅瞅這位嫂嫂,可也不是一位能安靜呆在家中之人。不會也如。。。。。。一般,耍刀弄棒。。。。。到處挑小弟的毛病吧?”
“兩年不見,你這嘴碎的毛病可還是沒改,她漢話都說不利落呢,挑的你什麽毛病?以後見了,敬着些。什麽都有了。。。。。。。。”
“大哥,敬是要敬的,不過大哥可能還不知曉,如今大同城裏,這位草原公主的名聲可要比你還來的大些。。。。。。大哥你回去了,應付完旁人之後,可要跟小弟仔細說說。草原上的風俗人物,說不準什麽時候,小弟也得去走一圈,不說娶個草原公主回來吧,怎麽也得多建些功業不是?”
“怎麽,朝廷有旨意讓你率兵北上?”
“這到沒有,不過小弟這幾年在大同呆的很沒意思,杜山虎那厮在河中呆的也快發黴了,咱們這些老兄弟,可都等着你的軍令呢,這兩年年輕人出息的可不少,再不弄些功勞,可要讓些年輕人比下去了,這個大哥心裏可要有數。”
這話裏就有幾分深意在了,不過趙石并無多少在意,一邊控馬前行,一邊笑了笑道:“長江後浪推前浪,将來本就是年輕人的天下,不過說起來,咱們也還不老,仗呢,也有的打。。。。。。。。。”
“我将木華黎放在草原上,将來可能又要多出一位大将軍才對,你呢,不用急,整頓好兵馬,跟你透個底,别跟旁人說,西北戰事将起,草原上,咱們秦軍過去有些吃虧,所以大同兵馬不會北上,就算朝廷有那個意思,也繞不過我去。”
“明年定要增兵西北,大同兵馬要抽調一些,由你來帶兵,你們張家在西北多少年了,有着地利之便,用得上。。。。。。。”
張峰聚眉頭一揚,臉上已經帶出了驚喜,“明年就對西夏用兵?那可是西北鎮軍多少年的夙願,小弟這裏可要多謝大哥了,将來要是能由咱親手将大秦龍旗插在興慶城頭,可也沒愧對張家的列祖列宗。”
趙石點頭,“你知道就成了,别出去亂說,家裏那邊也不要傳信,等我回京之後,那邊自然會動起來,不用你來多事。”
“是,小弟曉得輕重。”
“至于杜山虎那邊,不會動,之後回京過河中的時候,我自然會跟他分說,咱們這些老兄弟,多年的交情,誰也不會虧待了,天下間的敵手還多,不愁沒有用武之地,不要光盯着一處,咱們兄弟,到時隻要還有命在,誰也少不了個位列公侯。”
“嘿嘿,大哥這次回去,可能就要封個公爺了,兄弟們開還差得遠,若不奮起直追,将來站在大哥身邊,可不是要給大哥丢臉?”
“行了,我還不知道你們的心思?杜猛林年歲大了,有些着急自是難免,你這裏急個什麽?”
說話間,城門已經在望,兩人也不再多說什麽,衆官吏拜迎也不必一一細表。
大軍入城,随後官兵将校被被帶去早已準備好了的軍營修整。
與柳世源等人說着話,一路入城,往宣撫使府而來。。。。。。。。。
一地主官,回到轄地,與那些迎來送往就不同了,尤其是河東地界,和他處還有不同,宣撫使行的是節度使之權,趙石離開之後。
宣慰使柳世源接過的是治政之責,大同守将張峰聚,以及太原的種懷玉接過的是兵權,而新來乍到的河東按察使,實際上是在宣慰使之下,有着提點刑獄,糾察河東百官的權限。。。。。。。
等到趙石回來,這等等的權力,自然而然便回歸宣撫使府,誰也不敢有半點異議。
而爲宣撫使大人接風洗塵設下的接風宴,也必然是空置了兩年多的宣撫使府。
宣撫使府現在也不太一樣了,趙石率兵北上,沒在府中留下太多的人,隻是幾個留在大同的親兵以及一些原來府邸中的仆役在照看着。
當然,無論是宣慰使大人,還是大同守将張峰聚這個義弟,都不會讓這座府邸荒廢,時不時的都會有所關照。
所以,這裏雖然人去樓空兩年多,卻也和離開之前沒什麽兩樣,尤其是得知大将軍率兵南歸的消息之後,這裏更是收拾了一遍,比之以前還要幹淨整潔的多。
尤其是府中還多出了一些仆役侍女,皆是知曉大将軍南歸之後,大同官員将領們獻上給主官的。
再有離開時對面金人行宮是一片廢墟,民房什麽的也被那場大火燒了個七七八八,說不出的難看。
但如今,之前的凄涼景象早已不見,多了大片的民房不說,金人行宮的廢墟上,也重新建起了宮室殿宇。
而且,看那樣子,還在營建當中。
并非是大秦要将大同行宮恢複舊觀,而是大同城内一場大亂,多出了許多流民,而且戰亂之後,總不能老是想着赈濟災民什麽的,從太原過來的糧草,也不是享用不完不是?
于是乎,除了重新修建民房,讓流民有個營生之外,宣慰使大人後來向朝廷請命,在大同重新營建行宮,以彰顯大秦在北地之威勢。
朝廷考量了一下,最終被打動的不是這個理由,而是大同這裏不要朝廷一分一文的銀錢,隻需從之後每年稅賦中留下兩成,來修建行宮。
實際上,宣慰使大人聰明着呢,這兩成稅賦,如果河東地面沒有用錢的地方也就罷了,用到行宮上,也算是養民之舉,要知道,這和耗費民夫民力是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的。。。。。。。。。
當然,如果河東用了災情或者其他地方要用銀錢,宣慰使大人會毫不猶豫的将這些銀錢挪做他用,這樣一來,河東,按照慣例,每年稅賦大約除了上交朝廷四成之外,地方上還可以留下六成。
如此說來,留在河東的稅賦就多達八成了。
朝廷那裏琢磨了一下,作爲大秦邊地,稅賦本來就不多,和蜀中完全不同,運送到長安,途中損耗甚巨,就算到了長安,也隻寥寥,不及蜀中一二,到不如留在河東,任由地方官府自用。
如此,朝中也就松了口,責令河東營建大同行宮。
但其中既未提到選派工匠,每年征召民夫之事等常見的谕令,而且,一文錢也不會從大秦國庫中掏出來,實際上,隻是給了大同這邊一個名義罷了,至于你修成什麽樣子,用多少年頭,更是沒人來管。。。。。。。
(四點來一章,補上昨天欠的,阿草頭昏腦脹,連夜碼字,果然是個苦差啊。)(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