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主趙獵禦駕親征,以龍雀軍副都統制江風烈、同知樞密院事張世傑爲副元帥,馬南淳爲監軍。麾下諸大将施揚、張霸、龍飛翼、常泰、沈平波、萬鍾、呼延嘯、洪四娘等濟濟一堂。
諸将中除了個張世傑,其餘都是龍雀軍骨幹将領,雖然談不上所謂的“名将”,指揮才能也并不算出色,但都是與趙獵一路血雨腥風拼殺過來值得信賴的戰友與部下,指揮起來如臂使指,絕不擔心出現陽奉陰違、心懷異志。就憑這一點,就強甚名将。
說到“名将”,趙獵麾下倒是有一個——張世傑。
此公雖然挂着個副元帥的頭銜,但這頭銜就跟他的同知樞密院事一樣,都是虛的,除了一支衛隊之外并無指揮權。他此次随軍北上的職責隻有一個,那就是軍事顧問。張世傑短于海戰,但陸戰尤其是指揮騎兵作戰有不俗戰績,因爲他本身就是出身金國的将領,是地地道道的北人,他真正擅長的是指揮騎兵而不是船隊。把一個純陸戰将領派去指揮幾十萬人的海戰,典型的揚短避長,這不光是張世傑的失職,也是行朝的失察。
趙獵此番重新起用張世傑,用的就是他的陸戰經驗,由其是指揮大軍團作戰的經驗。禦前作戰會議曾預測,一旦天子駕臨東南,四方湧來的勤王軍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聚集在王旗之下,十幾萬、幾十萬兵馬不在話下。趙獵此前從沒指揮過十萬人以上的戰役,指揮一兩萬人與十萬、幾十萬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張世傑在指揮數十萬的大戰役方面經驗老道。鑒于他以往對大宋造成的嚴重損失,再以之帥是不可能的了,但當個顧問還是沒問題的,也算是發揮餘熱。
此番出征的龍雀軍共計一萬一千餘人馬,分踏白、選鋒、背嵬、遊奕、中軍等五軍,再加上一個直屬炮營。
按大宋軍隊戰鬥序列慣例,前哨爲踏白軍,主哨探、奇襲,由尖哨營充任,共七百人,踏白左将沈平波,踏白右将果牙。
前鋒爲選鋒軍,爲軍中尖刀,一旦踏白軍發現敵情,敵弱則吃下,敵強則配合選鋒軍以迅雷勇猛之勢擊破之。共二千五百人,選鋒左将爲施揚,右将爲洪四娘。
背嵬爲軍中之膽,爲龍雀軍唯一一支騎兵,主前後策應,機動應敵。人馬最少,隻有五百人馬,雖然是少,但騎兵曆來都是軍中最強,一支五百人馬的騎兵,可輕易擊潰十倍步兵——當然,火槍兵除外。這支極爲重要的騎兵主将卻并非趙獵嫡系将領,而是原張世傑部下張霸。之所以用張霸原因很簡單,張霸本就是北人,在張世傑麾下多次參加騎戰,在騎兵戰術方面的經驗,整個龍雀軍不作第二人之想,背嵬将自然非他莫屬。
再下來是遊奕軍,主殿後并押送糧抹辎重。龍雀軍是一支火器裝備率達八成的槍械部隊,對槍支彈藥等後勤依賴很大,可以說全軍的牛馬車輛,一半是載糧一半是運彈藥。所以此軍人馬數量也是最龐大的,足有四千五百餘人。以常泰爲遊奕左将,萬鍾爲右将。
最後就是萬軍之魂——中軍了。中軍之帥自然就是趙獵,副帥爲江風烈。共計二千五百餘人馬,其中三百武功隊、五百炮營皆爲皇帝直屬,其餘歸江風烈指揮。
這五軍一營,分開來看,少則幾百,多則數千,在人數上似乎略顯單薄,并不給人以威懾及強大之感,但随便拉出一支軍隊來,都能以一擋十,進可攻城拔寨,守則固若金湯。可以說,數量在十萬以下的元軍,誰攔誰死!
這,就是趙獵敢以區區萬人挑戰五十萬元軍的底氣所在。
四月十五,百舸競渡,千帆齊揚,萬軍過海。
目标,廣南西路重鎮廣州。
……
就在趙獵禦駕親征同一日,身負特别使命的大宋使者、樞密副都承旨陳秉煊從海路繞行,悄然抵達安南。
此時的占城已受元将唆都招撫,稱臣内附,于興炎元年正月即至元十八年(1281年)設占城行省,原本忽必烈是要拜唆都爲行省右丞,以輔助其九子鎮南王脫歡,但因東南局勢風雲突變,不得不把唆都召還,轉任征南宣慰副都元帥,占城行省右丞由元将來阿八赤擔任。
安南與占城乃唇齒之國,占城歸附,蒙元下一個目标,自然就是安南。
安南國王陳日烜終日憂心忡忡,國内意見也分兩派,有主戰,有主降,兩派相持不下。
正當陳日烜在戰降之間搖擺不定之際,此時瓊州之戰的消息姗姗來遲,宗主國抗元大捷,一下就給安南打了一針興奮劑,主戰之議頓占上風。
就在此時,被侵占的占城動作更快——直接舉兵反叛了。
其實就算沒有趙獵橫空出世,帶領行朝絕地反擊,按正常曆史走向,占城也會在次年反叛。雖然很快就被唆都統兵取占城木城,進占大州,占城王退據山林,但卻拉開安南之役的大幕,陷死無數蒙元精兵猛将。
如今在趙獵的蝴蝶效應下,占城反叛提前,而元軍猛将唆都則被調往東南主持戰局,形勢對占城與安南都極有利。
盡管毗鄰的廣南動蕩不休,鎮南王受到嚴重威脅,但占城之叛仍令其暴怒不已,不顧廣南亂局,迅速下令平叛,親率三萬大軍進逼占城。
脫歡的胃口很大,爲使将來平定廣南之亂時無後顧之憂,他決定趁此次平定占城之機,連安南一并解決了。在他看來,以數萬蒙、漢精兵,平滅這兩個小番國如反掌觀紋。待快速平定後挾大軍掃平廣南,再南下進逼瓊州,渡海滅宋,這才是他這個鎮南王的武功巅峰。
旋即,脫歡在其左丞程鵬飛的建議下,随便找了個一點也不高明的借口——假道安南征伐占城。
消息傳來,安南朝野驚怒不已,雖然是番國,但其國卻源出于華夏,從禮儀到語言、從文化到習俗,皆一脈相承。什麽借道平叛——假道伐虢的典故誰不懂?當我們沒文化?你們這些渾身腥膻的北方蠻子才沒文化!
就在這節骨眼上,大宋使者陳秉煊來臨,帶給安南王極大驚喜。
經過數日密談,兩國很快達成共識,守望相助,共抗暴元。
四月中,陳秉煊代表宋主與安南國王陳日烜歃血爲盟。随後,安南興道王奉命将兵扼守關隘,拒絕元軍借道。脫歡谕令退兵,安南不從。脫歡乃分軍六路,向安南發動進攻,安南之役正式打響。
安南之役打響,牽制了蒙元在南方的大部分兵力,使蒙元一支強力軍隊無暇他顧,解除了行朝有可能遭受的進攻,使趙獵能騰出手來北上閩廣,投入所有精銳與元軍決戰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