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廟禮樂的伴奏之下,由皇帝親自站起身來,宣布道:“朕宣布,殿試開始!”
從後殿兩側,各自出來兩隊宮廷侍衛,這些侍衛分成四排,一路前進到每個座位前站定一人,這些侍衛将作爲朝廷所派出的監考之人,負責毫不分神地觀察和監督考生之人,至于文廟和朝廷的官員,将會作爲巡場官員。
也就是說,一名考生光是盯着自己的監考者就有兩人,一個宮廷侍衛,一個小太監,而後還有文廟和朝廷的巡場之人,這殿試的嚴謹程度可見一斑。
到此時,所有考生這才可以打開自己眼前的考卷,那考卷的兩側是由硬紙所成,裏面是軟質的紙張,跟普通上奏的奏折很是相似,打開書折之後,裏面是用印刷體所印制出來的文字,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字,大概光是題目就有三四百字之多,最後才是一片留白的地方,考生将在留白的地方完成自己的文章。
雖然策問,是以一問一答的形勢來進行考試的,但所有的題目都會連在一起,考生需要從以皇帝口吻所寫的一篇感懷文章中,找到文章中的問句,再從這些問句中找到回答的方法,再寫成自己的一篇文章,殿試的題目就可以完成。
殿試的題目大概有三四百字之多,而作答的文章,應該也有上千字,在這時代中,并沒有标點符号一說,其實要從那連在一起的文字中找到問題,再寫成一篇連标點符号都沒有的文章,對紀甯來說還是有一定挑戰性的。
也好在他自己經曆過這方面的培訓,要寫這樣的文章也就沒那麽難了。
紀甯先打開之過考卷的格式,而後再去看文章的内容:“制曰:朕惟天子,父天母地而爲之子,凡天下之民皆同胞一氣靡所不統,故曰,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宗子繼承父母,君主天下其責甚大,必養之有道,必教子有方,舉天下之民,無一不得其所,責斯盡焉……子諸生飽經饫史,以待問必有灼然之見,其詳著于篇,朕将親覽焉!”
跟前面科舉考試中考四書文和五經文不同,殿試所考的文章,嚴格來說應該是由皇帝親自來出題,不用遵循四書五經中的内容,而是要靠皇帝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的文章,問出的問題,來做出答案,在回答中,也不用遵循一些特殊的骈體文格式,自己想怎麽寫就怎麽寫,隻是不能用淺白的文字來回答,所寫的文章,也必須遵循古代文章的基本原則。
當紀甯乍一看到這題目,大概便明白,這是一篇關于“孝道”的問題。
皇帝以自己爲典範,表明了孝義禮法在人倫關系中的作用,并且由此來提出問題,策問所有的貢士關于孝道的問題。
策問題目的最後,皇帝說的也很是明白,說在場的諸考生都是飽讀詩書,對于皇帝的問題應該有自己的真知灼見,讓考生根據策問文章中的内容,寫一篇文章出來,皇帝将禦覽,并且從中找出好的文章來。
紀甯看文章審視題目的速度是很快的,基本很快便能掃一遍,然後知道文章說的是什麽,議論點是從哪裏下手。
而在場的考生就未必有他這樣的審題能力。
等考生們逐漸将文章審讀結束之後,所有的考生也都在犯難,不是因爲這題目有多難,而是這題目在很多人看來有些太簡單了,簡單到不知道該從什麽方向入手去回答和議論。
百善孝爲先,在一個推崇封建禮教的時代,孝義是被皇家以及文廟所推崇的,曆來所推崇出來的人物,很多都是以孝義而聞名于世,紀甯參加過的鄉試和會試中,也都有相關的題目,甚至提到過舜帝的至孝和純孝。
從舜帝來議論,看起來是最合适不過的,如果在場的考生中對于自己在殿試中的發揮沒什麽期待,而隻是想平穩完成文章,獲得一個三甲進士的頭銜,大可就從舜帝的角度來議論,這樣是最穩妥也是最切題的,不至于走題不說,如果文章寫的好,說不定還能直接中個二甲進士回來,至于一甲進士基本就不用想了,因爲你議論舜帝,就算你說的再好,那也是在老生常談,很難寫出讓考官覺得絕頂的文章。
而古代先賢中,以孝義聞名于世的人仍舊不少,在孔聖人的衆多弟子中,就有以孝道而聞名之人,其中不乏在二十四孝中就提到過的闵子骞,就連孔子都稱頌的孝義之人,想來也應該是國之典範了。
就因爲這樣以孝義而著稱的人實在太多,而策問的問題中,又讓考生以古代先賢的例子來進行議論,以至于在場的考生都不知道該從何入手。
紀甯自己也在思考這問題,他也沒急着動筆。
按照以往殿試的經驗來說,巳時開考,差不多就是上午九點,到午時結束這四個小時的時間裏,考生基本都在思考文章怎麽寫,怎麽入手,或者是在草稿紙上寫出自己的稿子,而沒有直接下筆去寫文章的,一直等午時之後,到天黑之前這四個小時的時間裏,才是真正寫文章,謄錄文章到試卷上的時間。
對于紀甯來說,他不想做太久的拖延,主要是因,他不想在皇宮這種地方停留太久。
在紀甯看來,文章的好壞不是靠時間多寡來決定的,不是說一篇文章寫的時間長,就一定寫的好,隻要文章好,就算是沒有底稿,直接下筆去寫,也會成爲精品文章,甚至可以中狀元。
開場不到一刻鍾,皇帝便起身離開,在場的殿試讀卷官起身相送,而在場的考生都沒心思去管前面發生了什麽,因爲皇帝走的無聲無息,除了紀甯之外,别的考生也都不知皇帝已經離開。
紀甯擡頭看完一眼,低下頭,卻發現那小太監還在好奇打量他,這讓他很尴尬。
他心想:“這小太監也是的,爲什麽總覺得他身上有一股靈氣?難道他真的是女兒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