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鄉試考三道四書文外加四道五經文不同,會試隻考兩道四書文,外加三道五經文。
時間仍舊是三天,從二月初九的早晨,一直到二月十一的日落黃昏,在二月十一收卷之後,到第二天開考之前又是一個沒有考試的空窗期。
紀甯在初八這天,很晚才入睡,半夜睡的也不好,總是睡醒,他對于貢院的環境還不是很适應,一宿睡的不安生,第二天他是在一陣敲鑼聲中醒來的。
這是開場鑼的聲音,整個貢院内被分成了很多部分,開場的時間要盡量一緻,而開場鑼就是敲給外簾官們聽的,外簾官把已經準備好的試卷,放在一個個小木盒之中,木盒上寫的是考生的考舍号。
南方的考生在一邊,北方的考生在一邊,除此之外,記錄考生的僅僅是考舍,連考官也不知道哪個考舍中是哪個考生,畢竟考生抽取的号舍号牌也是随機的,最後的卷子又是彌封的,考卷最後還要經過謄寫。
所以考生在貢院之中,代表其身份的僅僅是考生的考舍而已,誰的成績好壞,也完全取決于這個考舍的考号。
一直到最後成績定下來之後,彌封才會開啓,考官也方知道中貢士,有資格參加殿試的三百人是誰。
二月初九的清早,紀甯醒來後跟平時不同,他不需要梳洗,僅僅需要把自己的衣服整理好,便坐下來,在那一方小孔之下,等待考卷被遞進來。
不多時,外面有鈴铛聲,随即門上的小方孔打開,外面傳來兵丁的聲音:“裏面的老爺,您的卷子來了,您收好了,先檢查一下是否有問題,有的話小人馬上找官差給您換過,如果沒有的話,那也知會小人一聲。”
紀甯把卷子接過來,仔細打量一番。
跟鄉試的試卷很相似,不過會試的卷子要顯得更規範,彌封線很寬,給了考生足夠的區域把自己的姓名和籍貫寫上去,爲了避免重名,考生還要把自己祖上三代的祖籍寫上去,最後才是開始答題。
紀甯最關心的不是四書五經的題目,而是自己的試卷和草稿紙是否有缺損的問題,在确定無誤之後,他跟外面的兵丁打了招呼,兵丁這才安心到一邊繼續守候。
而對于貢院内一萬一千多名考生來說,這次的會試也正式拉開帷幕。
……
……
紀甯收拾心情,首先把目光落在三道題目上。
先是兩道四書文,第一題,是孟子題:“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第二題,則是中庸題:“舜其大孝也與!”
兩篇題目,讓紀甯的第一感覺是不難,因爲這兩道題目都是簡單的出自《孟子》和《中庸》,而沒有強改句式或者是從别處拼湊,也就不是什麽截搭題。
也是到了會試這種場合,雖然出題更加寬泛,但同時也對出題人有了更高的要求,皇帝和文廟需要選拔怎樣的人才,你們就應該出怎樣的題目,而不能投機取巧出一些“反人類”的截搭題。
隻要是四書中的原文題目,在回答上都不會很困難,主要在于理解方面。
一道題目,隻有能明白要考察的方向是什麽,才能開始破題寫文章,紀甯看到這兩道題目之後,首先所想到的,不是這兩道題目到底應該怎麽破題,而是想,這兩道題目分别是出自于兩位主考官中的誰。
張玉珏和蘇中愈,雖然都是主考官,學的也都是儒家思想,但他們在學術思想上還是有一定不同的,主要就在于對政見的不同。
紀甯如果是從題目本身來考慮,也根本猜不出題目是出自于誰,但如果是從題目的寓意中來挑選的話,紀甯大概也就明白了。
因爲張玉珏對于中庸之道不太推崇,所以讓張玉珏來出中庸題不太現實,所以第二題中庸題應該是出自蘇中愈,那所有考生必然會直接猜想,第一道題目應該是出自張玉珏。
但紀甯卻覺得事情恰恰相反。
在紀甯看來,雖然第二題是《中庸題》,但跟他之前所調查的張玉珏推崇純孝的思想相符合,所以張玉珏一定會把自己的思想帶入到本次會試的題目中來,至于第一題,也不像是蘇中愈的手筆,因爲蘇中愈所推崇的是雅好的古文,蘇中愈對于四書中的學術見解,之前紀甯看過幾本,都是在論述正統的孔孟思想,第一題中所出自于《孟子?告子章句上》,顯然并非是孟子的正統理論爲基礎,而都是孟子在駁斥告子的一些思想學術,而形成的理論,不符合蘇中愈的學術風格。
紀甯進而推測到,其實兩道題目都是出自于張玉珏。
兩個主考官,一個來自于朝廷,一個來自于文廟,結果在最重要的四書文題目上,兩篇題目卻都出自于朝廷所派出的主考官張玉珏,文廟所派出的主考官蘇中愈未曾出題,這就要讓紀甯多想了。
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朝廷掌握了本次會試的主動權,在出題上皆都由朝廷來主導,最後所選拔的人才,也是主要爲朝廷所用,文廟的可選擇權會被極大壓縮。
第二種解釋,就是四書文題目出自于張玉珏,而後續的題目則主要出自于蘇中愈,二人在出題上彼此配合,各展所長。
紀甯端詳着手上的題目,又把三篇五經文看過,他所選擇的五經本經是爲《尚書》,所以三篇題目也都出自于《尚書》,而這三道題目也跟之前的兩道四書文題目很相似,都很有張玉珏的風格,看不到蘇中愈所要表達的思想。
紀甯心想:“難道跟金陵鄉試一樣,會試也被朝廷的某些勢力所控制,連出題的方向上都被左右?那是否意味着最後的考試方向,也要往誰更有‘謀反叛國’之心上傾向?”
他轉念又一想:“金陵鄉試,很可能是由太子所主導,如今太子雖然看似昏聩,但仍掌握了京師的一些要害衙門控制權,就怕這張玉珏,也是太子的人,而蘇中愈那邊也被太子所收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