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在陸地上打得實在是太順利了,現在,整個白俄羅斯,都已經被德國人占領,西部特别軍區的部隊,已經消失了。”霍普金斯沒有說話,羅斯福就已經開始了絮叨:“彼得堡被炸成了廢墟,而在南方,德國人的主力正在向基輔開進,在這種情況下,莫斯科有沒有悲觀的态度?”
當初,德國人氣勢洶洶地想要在大西洋上和美國人開戰,美國是很焦急的,太平洋就已經糜爛不堪了,如果在大西洋上再和德國進行對峙,美國的海軍力量肯定是不夠的,到時候,美國腹背受敵,日子會很不好過。
沒想到,德國人在大西洋上是虛張聲勢,然後突然跑過去打蘇聯了,這着實地讓白宮松了口氣,至少暫時不用擔心德國人從海上對美國的攻擊了。
美國赢得了寶貴的喘息的機會,現在,就是要集中力量,先打敗島國再說。
現在,羅斯福最想要知道的,就是斯大林的态度,莫斯科的态度,他們是不是對勝利充滿信心?
“雖然蘇聯人打得很爛,但是斯大林并沒有任何的悲觀。”霍普金斯說道:“您應該知道的,像斯大林這樣的人,不論在什麽困境中,都會迎難而上的。”
哪怕是普通蘇聯人會悲觀,斯大林也不會,他是堅韌不拔的人,從來不會因爲失敗而氣餒,這個判斷是完全正确的。
霍普金斯的這次蘇聯之行,最大的收獲就是掌握了莫斯科的态度,在他的眼裏,看到的是不畏敵人的蘇聯,雖然現在初期的進展不利,但是蘇聯一定是能夠抵擋住德國的進攻的。
霍普金斯的行程意義重大,蘇聯和美國的意識形态的對立,讓他們彼此之間很疏遠,而現在,蘇聯和美國的同盟關系,即将形成。
羅斯福點點頭:“這樣最好,我們需要讓蘇聯幫助我們消耗德國的力量,但是蘇聯絕對不能有事,如果德國人占領了蘇聯,那對我們來說,簡直是最壞的消息了。”
德國統治了蘇聯的話,美國真的沒有希望了,德國整合了歐亞非,美國恐怕也最後會陷落,從這個角度上,救蘇聯,就等于救美國。
“斯大林對我提出的各種意見都沒有反對,我們要盡快召開一次三國政府的會議,商讨戰略利益和國家利益。”霍普金斯說道:“斯大林現在爲了求得我們的支援,肯定會有所讓步的,這對我們是個機會。”
“對,我也很期待這次莫斯科會議,我們的租借法案,可以把蘇聯囊括進來,這樣我們可以提供給蘇聯很多的武器。”羅斯福說道:“蘇聯人在流血犧牲,我們提供一些武器還是沒問題的。”
“是的,現在對蘇聯來說,防空壓力是最大的,所以,我們已經答應了他們,先輸出給蘇聯人一些戰鬥機,現在,就看我們把什麽戰鬥機給蘇聯人了。”霍普金斯說道。
美國的支援是不能停留在口頭上的,除了那些輕武器,槍支彈藥糧食什麽的,戰鬥機也必須立刻提供了。
如果德國人把轟炸的目标選爲莫斯科,把斯大林等人直接都給炸死了,那蘇聯也就不用抵抗了。
說來也奇怪,既然德國人能轟平彼得堡,爲何不直接轟平了莫斯科?這可是結束戰争最快的方式了。
随着戰争的來臨,美國的戰争機器也在開動之中,美國能夠生産大量的武器裝備,但是,要将什麽戰鬥機交給蘇聯人呢?
當然不能是美國最新的戰鬥機,這些戰鬥機美國自己都裝備不齊,怎麽會交給蘇聯人?
眼珠子一轉,羅斯福就想起來了:“我們不是有一批準備支援給英國的戰鬥機嗎?将這批戰鬥機,先交給蘇聯人算了。”
當初,英國岌岌可危,美國雪中送炭,通過了租借法案,打算把己方的裝備交給英國人的。
其中就有一種“先進”的戰鬥機,P-39空中飛蛇。
在這個時代,螺旋槳飛機都是主流,而飛機的發動機,都是布置在最前面的,因爲前面要加裝螺旋槳。
這導緻了一個結果,随着飛機發動機的不斷發展,體積不斷擴大,結果飛機的機頭越來越長,這個時代的飛機,駕駛艙都在中部,前面的好幾米長的空間,就是部署發動機的。
飛行員坐在中間,視線不好,起降的風險增大,那麽,能不能改進?
貝爾公司最先做出了嘗試,他們制造出來的這款P-39戰鬥機是在二戰前夕才設計出來的。
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将發動機後置安裝在機身中部,使用通過駕駛員座椅後下方的連軸驅動機首螺旋槳。
這樣,飛機前端就空出來了,駕駛室就可以大幅度地前移,同時飛機的前面也可以進行優化設計,滑尖細的良好頭部線形,也便于安裝大量武器。
而這樣的機頭,又讓飛行員有良好的視野,加上前面有空間了,就可以采用前三點式起落架,起降相當輕松。
隻有美國敢這麽搞,其他國家是搞不定的,最大的問題就是那個傳動軸,幾千轉甚至是上萬轉的轉速,幾米長的傳動軸不能震顫,要把上千匹馬力的動力全部輸出,必須要有強大的工業底蘊的國家才能夠制造出來。
當初制造出來之後,喝彩聲不斷,裝備了美國陸軍航空隊,打算來當主力的,但是很快,美國飛行員就發現這飛機絕對的雞肋。
飛機艙内空間小、側開時座艙門出入不便、俯仰操縱生澀、高空功率不足、爬升性能差、維修麻煩、緊急情況下的逃生較困難的缺陷使得飛行員怨聲載道。
最可怕的是在太平洋戰場上與日本“零”式戰機的對抗中顔面掃地,讓美國陸軍航空隊對它失去了所有信心。
結果,這種飛機被降格爲教練機使用,但是飛行學員也不喜歡,這飛機的操縱性能不是很好,經常讓飛行員出事故。
結果,教練機也不受歡迎,于是,隻能有出口一條路走了,此時正好英國人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