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來之後,蒙哥馬利快速地進行了總結,第一,就是要新式的坦克,必須要在火力,機動,防護上全面地和德國人抗衡!英國是老牌的工業國家,這種時候,強大的工業底蘊,顯示了出來,各個工廠,都開始了奮發圖強,設計新坦克。
同時,蒙哥馬利也知道,對英國來說,最需要的,就是時間!
出于帝國的榮耀,丢掉印度的殖民地,是很難接受的,但是,要是和英國的命運比起來,丢掉殖民地,總比丢掉本土好。
蒙哥馬利,是支持的。
“但是,我們必須要做好預防手段,畢竟,蘇聯人和我們不是一條戰壕裏面的,我們要絕對防止,蘇聯人拿了我們的印度,卻不和德國人開戰,或者隻是用邊界的小騷擾來糊弄我們,卻讓我們把印度拱手讓給他們,這樣是絕對不行的。”蒙哥馬利繼續說道。
蒙哥馬利考慮的很周全,現在,英國并不能信任蘇聯,所以,即使是這個交易,英國能同意,那也需要等到蘇聯真的向德國大舉進攻再說!
否則,蘇聯人趁着這個機會,把英國的印度搶了,之後又翻臉不認賬,那英國也沒有别的辦法。
現在,英國已經衰弱了。
丘吉爾點點頭:“是的,我們必須要考慮到這些問題。”
蘇聯,的确是反複無常的,當初在波蘭的立場上,就是這樣的,英法曾經做出過邀請,而且蘇聯也承諾了,可以向德國進攻來保護波蘭,可是,結果呢?
蘇聯卻毫不遲疑地和德國,瓜分了波蘭,蘇聯簡直就是個反複無常的小人。
英國如果用印度換來蘇聯和德國交戰,那是值得的,但是如果把印度給了蘇聯,蘇聯人卻不出兵,那丘吉爾政府,就會淪爲全世界的笑柄。
“好,現在,我簽署首相命令,全力推動這次的協議!”丘吉爾顧不得手下的這些反對意見,現在,他必須要爲帝國負責!
如果蘇聯人有頭腦的話,就應該知道,一旦德國完成了吞并法國的進程,就會變成一個龐然大物,到時候,絕對是蘇聯的威脅!
趁着現在德國東部空虛,向德國發起進攻,滅掉德國,才是蘇聯最好的選擇!希望斯大林不要讓自己失望!
帶着丘吉爾親手簽署的命令,著名的英國外交家羅伯特-安東尼-艾登,匆匆蹬上了前往莫斯科的飛機。
艾登,1897年出生,現在正值壯年,他和丘吉爾一樣,都屬于強硬派的代表。
艾登蹬上政治舞台伊始,就對法西斯國家表現出比其前任較爲強硬的态度。
他曾經說過,“決不能僅僅爲了安撫德國而讓步,因爲那樣做隻能事與願違,促使它胃口愈來愈大。”
當德國撕毀洛迦諾公約而進軍萊茵非軍事區以後,艾登兩次約見德國駐英大使,譴責納粹德國的違約行爲。
可惜,艾登的外交政策構想與張伯倫是矛盾的。張伯倫夢想通過讓步和犧牲别國利益取得所謂“一代人的和平”。而艾登則要求推行以軍事實力爲後盾的外交,否則“在這個劍拔弩張的世界上任何外交政策也不會有獲得成功的希望”。
兩人的矛盾不可調和,最後艾登辭去了職務,離開内閣。
一直到丘吉爾擔任首相,艾登才終于回到了英國的政治舞台上來,他和丘吉爾兩人的立場一緻,合作良好,現在,艾登幾乎就是丘吉爾的副手。
艾登知道,如果有其他的方案,那也不會用印度去喂蘇聯,可惜,英國已經沒有選擇的餘地了,他也能夠看到,如果蘇聯對德國開戰,英國就能夠緩過來。
斯大林,會答應自己的要求嗎?
對此,艾登心中根本就沒底,畢竟,蘇聯,已經被西方給醜化了,而且,德國一直都在安撫蘇聯。
在歐洲上空,幾乎都是德國人的天下,艾登乘坐的客機,是冒險幾乎在北極圈上空繞路的,當來到莫斯科的時候,時間過去了十幾個小時,他已經很累了。
英國駐蘇聯大使吉斯,前來迎接艾登,他這次,是秘密出訪的。
“在兩個小時前,我通知了蘇聯政府,他們已經安排好了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來迎接您。”吉斯說道。
艾登頓時就皺了一下眉頭:“怎麽?斯大林還不願意見我?”
艾登當然是希望能夠直接見到斯大林,但是現在,對方卻是安排了個副手。
吉斯點點頭:“是的,很有可能,蘇聯人想要加碼。”
艾登握了握自己的拳頭,也隻有這樣一個可能了,自己這次隆重地過來,對方就知道當初的條件己方被迫接受了,但是,對方居然還不滿足,他們還有什麽要求?
這已經是英國最大的讓步了,如果蘇聯人還不滿足,那英國也不會繼續妥協!
很快,就來到了外交委員會所在的大樓。
此時,被稱爲莫斯科七姐妹之一的外交部大樓還沒有拔地而起,這裏隻是一座五層的普通樓房而已,就在樓門口,莫洛托夫親切接見了到訪的艾登一行。
其實,莫洛托夫來接見他們,規格上也已經足夠了,而且,現在的莫洛托夫,還是斯大林眼前的紅人,是斯大林路線的忠實執行者。
“莫洛托夫先生,我現在來莫斯科,是爲了上次我們的商議的内容。”坐定,莫洛托夫直入主題。
在外交上,必須要含蓄一些,誰先提出,就意味着居于劣勢,但是現在,艾登可沒有時間來寒暄了,時間寶貴。
“貴方願意将印度次大陸來交給我們管理了?”莫洛托夫問到。
英國統治的印度地區,可不是後世的印度一個國家,而是包括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緬甸等一大片的領土,這些領土組成了一個松散的殖民地,連成一大片,又被叫做印度次大陸。
“是的,但是,需要在貴方對德國宣戰,而且出動軍隊,進入德國境内之後,我們才能夠移交。”艾登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