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敞的大廳内,圓形的會議桌,如同河水中投入一個石頭一樣,一圈圈地想外擴散。會議桌的前端,一名議員,正在憤怒地控訴着。
“英國人,這次做得太過分了!”這名議員三十多歲,就已經坐到了這裏,因爲他有足夠硬的後台,他是代表着洛克菲勒家族的!
可以說,在場的議員,背後都是有各種大家族背景的,一個草根,想要在這裏指點江山,那是不可能的。
德倫-洛克菲勒,因爲憤怒,都已經站起來了:“英國人明明知道,利比亞油田,是我們和德國,意大利,合作開發的,他們居然出動轟炸機,對油田進行轟炸,這簡直就是挑釁!”
不錯,德國是炸了英國的艦隊,讓英國損失慘重,英國人要報複,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英國人要報複,你找德國的艦隊,德國的空軍去報複,你們轟炸利比亞,算什麽?
如果英國人僅僅把利比亞的油田給炸了,那也就算了,問題是,洛克菲勒集團的副總裁,也被炸死了!
不用狡辯,當時的保镖都在現場呢,眼睜睜地看着英國的轟炸機扔下來炸彈,機翼上的米字标志清清楚楚,甚至有的人都辨認出來了飛機的型号,絕對是英國的飛機!
英國人這麽做,就太過分了,而洛克菲勒公司,必須要讓英國人知道這樣的代價!
“所以,有關出租給英國軍艦的提議,我們是絕對不會同意的!我投反對票!”
英國海軍元氣大傷,爲了盡快地恢複元氣,英國新任的海軍大臣丘吉爾,提出了一個方案,就是向美國租借一些軍艦。
這個提議,現在被拿到國會上來通過,畢竟,美國是個民主國家,不是羅斯福和丘吉爾關系好,就可以把什麽東西都借給英國。
要知道,那些軍艦,是納稅人的錢買的!
在後世,美國通過對英國和蘇聯的租借法案,那也是羅斯福在國會上慷慨陳詞,赢得了國會的贊同,投票表決之後,才通過的。
而現在,這個決議,洛克菲勒集團就不會通過!
德倫繼續表達自己的觀點:“一戰後,凡爾賽條約,就将德國桎梏得太厲害了,我們當初就沒有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因爲我們知道那個條約是不合理的。”
“之後呢?英法不斷地壓榨德國,就拿最近的來說,波蘭人刺殺了德國元首,才引來了德國的報複,但是英法居然就這樣對德國宣戰,侵略德國,引來德國的報複,也是完全正常的。”
“歐洲人的事,讓歐洲人去解決吧,和新大陸沒有關系。”德倫發表完了自己的看法,坐下了。
德倫的話,說出了很多财團的心聲。
就在德倫發表完了自己的觀點之後,代表福特家族的議員,也站了起來,他贊同剛剛德倫的話,歐洲人的那些爛事,讓歐洲人自己去管吧!
現在,和曆史有很多的相同處,也有不同處。
曆史上,美國的很多企業,都和德國有關系,比如福特公司,絕對就是德國人的親密幫兇。
不過,現在的這種關系,更加加強了,福特公司直接在德國開設廠子,賺取了大量的利潤,同時,在德國研制的汽車,甚至還能返銷到美國,居然也很搶手。
而洛克菲勒公司,比曆史上獲得了更加豐厚的利潤。
比如,利比亞油田,洛克菲勒公司占有了百分之五的股份,利潤源源不斷,甚至,他們還有更多的想法,要開發更多的利比亞油田。
他們和德國,關系密切,英國能給他們帶來什麽?英國控制了大量的中東油田,和他們是競争關系。
所以,他們是支持德國的。
對于資本家們來說,逐利是他們唯一的目的,哪怕就是看着德國開始勢大,他們也不會放棄撈錢的機會。
像曆史上的洛克菲勒公司,哪怕是美國和德國開戰,依舊偷偷地賣給德國石油,簡直夠得上叛國罪了。
除了這些和德國有切實利益關系的人之外,在美國,還有另一類人,也是持支持的态度的。
這就是德裔。
美國,本來就是一個移民國家,土著的印第安人,早就被殺得差不多了。
所以,在美國,各種膚色,各種人種都有。
最初的德國移民大概是在1680年于美國紐約和賓夕法尼亞登陸。從那時起大約有800萬左右的德國移民陸續來到北美定居。
直到19世紀也一直有大量的德國移民來到美國。數量最多的一次移民出現在1840-1900年期間,自此德裔數量超過了愛爾蘭裔以及英國裔。
而在二戰時期,美國人口爲1.31億,德裔大約爲2200萬左右,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
當然,也并不是所有的德裔,都對德國有認同感的,比如已經被德國幹掉的愛因斯坦等人,那絕對是恨德國的,而在二戰中,親自指揮美軍登陸歐洲,和德國人大幹的德裔軍官也不少,比如著名的艾森豪威爾,就是一名德裔。
仔細分析曆史的話,就可以知道,這些所謂的德裔,都是在美國本土出生的,或者已經在美國呆了幾代人,在他們眼裏,美國才是他們的祖國,他們對德國,沒有太多的認同感。
而且,他們移民的那個時代,也沒有德國,而是奧匈帝國。
(就好比新加坡,會因爲自己是華人就認同華夏嗎?他們更喜歡的,是給華夏使絆子。)
沒有太多的認同感,他們就隻能憑借自己的主觀看法去評價,而有那些壟斷财團的宣傳,德國現在幾乎還是正面形象的。
希瑞克在這裏下了很大的工夫,想要取得歐洲戰場的勝利,就絕對不能讓美國攪合進來,所以,他想盡了各種辦法,比如拉攏這些壟斷财團,比如放棄和日本結盟,比如在美國大肆宣傳。
德國不是主動挑起戰争的,每一次,德國都是被迫的,德國依舊是一戰的那個受害者的角色。
而真正全力支持德國的,則是在一戰後,那些從德國移民美國的一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