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蘇維埃是最強調火力的,對着一點,科什金深表贊同。
對坦克兵來說,裝甲防護不夠,可以拼膽量,拼速度,拼戰術,但是,如果火力不夠,零距離都無法擊穿人家,那還打個屁啊。
火力始終是第一位的!
這場會議,是關系到蘇維埃裝甲部隊的一場重要會議,科什金對自己的研制方案很有信心,傾斜裝甲,大馬力的柴油發動機,大口徑坦克炮,自己的坦克,将會靠着優秀的性能,赢得裝甲兵們的歡迎。
他還不知道,他的坦克,将會走一條多麽曲折的道路,而科什金爲了讓自己的坦克展示出優秀的性能來,甚至連自己的性命都犧牲掉了。
而現在,他們還根本就不知道,德國的坦克研制,比他們的更加先進,當A-32的改進型,以A-34的實驗型,T-34的服役型号進入部隊的時候,他們又已經落後了。
他們面對的,是四十噸級的黑豹3坦克,以及五十噸級的虎式坦克!
蘇聯落後德國的,是一個代差。而在曆史上,德國面臨的重要問題,就是産量不足,而現在,德國靠着流水線的生産,産量已經有了大幅度的進步,靠着施佩爾的整合,黑豹3作爲德國的主力裝甲兵的裝備,一直處于最優先的生産地位。
這一天,希瑞克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老部隊。
現在的希瑞克,雖然頭上頂着黨衛軍總司令的名字,但是,其實卻是一個三不管,軍隊的主要事務,都是由古德裏安來擔任的。
而今天,希瑞克的回來,是爲了主持軍隊的一個新的裝甲師的成立,黨衛軍第三裝甲師,代号骷髅師!
經過不懈的追求,在38年中的時候,黨衛軍,已經擁有了3個裝甲師!
其中,第一裝甲師,又叫阿道夫-希特勒師,是全軍的精銳,上過西班牙戰場,作戰意志堅定,戰鬥力強,所以,新成立的師,幾乎都是從第一裝甲師派去作爲基層的骨幹的。
現在的古德裏安已經成爲了整個武裝黨衛軍的副司令,相應的,将第1裝甲擲彈兵團的團長,約瑟夫-迪特裏希,提拔成爲了第一裝甲師的師長,他終于和曆史上一樣,指揮這支赫赫有名的部隊。
第二裝甲師,又叫帝國師,已經成立一段時間了,完成了全部的訓練,齊裝滿員,這個第二裝甲師的師長,是原來的第2裝甲擲彈兵團的團長,費迪南德-舍爾納,作爲希瑞克曾經的部下,參與過啤酒館政變,更是希瑞克的心腹。
新成立的第三裝甲師,又叫骷髅師,他們的肩章,變成了一個小骷髅,而這個師的師長,是原來的第1裝甲團團長,庫爾特-邁爾。
他的年齡是最小的,上次的西班牙内戰中,他帶領裝甲兵,左突右殺,創造了奇迹,展示了閃電戰的巨大威力,現在,成爲了帝國最年輕的師長,被人們稱爲裝甲邁爾!
曆史上,第三裝甲師是在二戰打響之後才組建的,從這個裝甲師,就可以看到在希瑞克的穿越下,德國已經做了更充分的戰争準備。
同時,國防軍,也在上個月,完成了第三個裝甲師的組建,如何和黨衛軍比起來的話,主力裝備是一樣的,都是黑豹3坦克,但是,裝甲師的編制卻是不同。
黨衛軍的裝甲師,已經實現了古德裏安的設想,每一個師,都下轄一個裝甲旅,每旅轄2個裝甲團,每團轄2個裝甲營,每營轄4個坦克連,每連編制坦克爲21輛,一個裝甲師擁有336輛坦克!
這是何等可怕的力量,可以說,現在的一個裝甲師,比曆史上德國的一個裝甲軍還要牛逼!
站在成立儀式的主席台上,希瑞克望着下面的訓練場上,一輛輛的坦克,整齊排列,三百多輛坦克,是一種怎樣壯觀的景象?看看後世的節假日高速停車場就知道了。
希瑞克很滿意。
“作爲軍人,我們隻有一個目标,就是打敗敵人,橫掃敵人!”希瑞克向着在場的官兵們喊道:“我們第三裝甲師,又叫做骷髅師,到了戰場上,我們的敵人,都會變成骷髅!”
骷髅師,雙重含義,打敵人,毫不留情,讓敵人都變成骷髅,勇敢作戰,沒有命令,絕對不後退,哪怕是自己也變成骷髅!
“我們的帝國,已經強大了,但是,某些别有用心的國家,是不願意看着我們強大起來的,他們想要千方百計地阻止我們,耍陰謀詭計,我們的任務,就是用我們的血與火的戰鬥,告訴這些陰謀家,在德意志強大的戰争機器面前,一切陰謀詭計都是妄想!”
希瑞克的話,引來了下面的一片歡呼。
“偉大的第三帝國萬歲!”
“偉大的元首萬歲!”
“現在,我宣布,武裝黨衛軍第三裝甲師,正式成立!”
正式成立!骷髅師的戰士們,都是高呼着,在他們的呼聲之中,整個歐洲大陸,都在跟着顫抖!
全部都是最先進的黑豹坦克,手裏拿着的是最新的6.8毫米口徑的沖鋒槍,而在坦克部隊的後面,還跟着大量的步兵戰車,10噸級的補給用汽車,這一個裝甲師的造價,也是不菲的。
希瑞克乘坐檢閱用的汽車,在四周轉了一圈,當他來到最後一排的支援火力裝備上的時候,就被這裏的裝備給震撼了一把。
德意志的喀秋莎!這裏的裝備,是裝在6*6的10噸級的越野卡車底盤上的多管火箭炮!自己當初,還是主管軍工生産的時候,曾經向下屬們提過這種東西,要求重點關注!
在二戰中,蘇聯人的喀秋莎火箭炮,大大地出名,讓很多德國老兵都膽戰心驚,哪怕飛來的一枚152毫米炮彈,經驗豐富的老兵根據聲音,就能判斷彈着點,但是,這東西呢?根本就沒處躲,這是面殺傷武器!
雖然最出名的是蘇聯人的喀秋莎,其實,對火箭彈的研究,德國人反而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