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後,圖哈切夫斯基一手主持了紅軍的現代化的建設,大縱深的戰略,就是他提出來的,紅軍的各方面的裝備,都歸屬他管轄,權力重大。
同時,在1935年他同布瓊尼、伏羅希洛夫等4名高級将領一起首批接受了蘇聯元帥的頭銜,可以說,是最早的蘇維埃的元帥之一。
職位至高,可以說已經到了紅軍的頂峰,而這樣的一名元帥,叛變蘇維埃,是會給全軍,帶來巨大的震動的。
所以,接到了這個消息之後,斯大林沒有立刻拍闆,而是聽貝利亞不斷地叙述。
這昔年來,蘇聯在和德國緊密協作,畢竟,一戰之後,蘇聯和德國的地位差不多,因爲布爾什維克的上台而受到了西方的敵視和封鎖。
曾經很多的事,其實都是斯大林拍闆的,比如說和德國合作,通過出口礦石來換取一艘航母。
但是現在,這些項目,看起來都是不明智的,隻能有一個原因,圖哈切夫斯基,已經背叛了蘇維埃,秘密投靠了德國,所以,他才會出賣蘇維埃的利益!
而且,圖哈切夫斯基完全是有條件和有冬季的。
早在1922年蘇德簽訂“拉巴洛條約”後,蘇德開始互派軍官去上軍事訓練課,圖哈切夫斯基這樣的第一流的軍事家當時也被派往德國。
畢竟,德國雖然戰敗,卻有多年的底蘊,而當時圖哈切夫斯基在柏林軍事學院,有一個同事,當時兩人關系密切,而現在,這個同事,已經是德國将軍。
圖哈切夫斯基一直在和這名将軍聯系,試圖推翻圖哈切夫斯基!
雙方聯系的信件,被貝利亞經過各種努力,終于弄到了手,現在,這封信就在斯大林的手裏。
證據,已經有了,這些年來的各種蛛絲馬迹,也都有了,但是,圖哈切夫斯基是否真的背叛了蘇維埃,還需要斯大林的一句話!
圖哈切夫斯基,真的想推翻斯大林嗎?這點,其實連貝利亞也都不相信,圖哈切夫斯基這幾年,一直都是對德國保持警惕的,德國的軍隊規模不斷擴大,動員能力強,圖哈切夫斯基甚至已經隐隐地把德國列成了威脅。
這些證據,說是就是,說不是就不是。
但是,他深知,現在的肅反,依舊還不到位,在軍隊中,還有大量的人員對斯大林不是絕對的忠誠!
這是一次好機會,一次整肅軍隊的機會!圖哈切夫斯基和德國私通,陰謀颠覆蘇維埃政權,所以,必須要将肅反工作,擴大到整個軍隊中去。
以圖哈切夫斯基爲首的,亞基爾、烏博列維奇、科爾克、埃德曼、費爾德曼、普裏馬科夫、普特納這些人,都可以算到托洛茨基一派中去!
這次肅反,肅反的是什麽?當然是反對斯大林的一夥人,其中的重點就是托派!
托洛茨基是和列甯同一時代的革命家,在蘇維埃國内,兩人是緊密團結協作的,哪怕是列甯去世,也希望托洛茨基掌握國家權力。
可惜,野心勃勃的斯大林,一直在爲蘇維埃的最高權力做鬥争,無所不用,而托洛茨基,對鬥争的殘酷認識不足,他依舊把斯大林當同志。
所以,在1925年之前左翼反對派有人提出武裝推翻斯大林集團,遭到托洛茨基反對。列甯的妻子克魯普斯卡娅甚至私下說要把斯大林送上絞刑架。可惜,斯大林笑到了最後。
托洛茨基被驅逐流放到了國外,斯大林成爲了蘇維埃的一把手,而這場轟轟烈烈的肅反運動,大清洗,當然是斯大林爲了更有把握地抓住權力而采取的手段。
現在,就看斯大林的決心了!
一鍋煙鬥抽完,斯大林用力在煙灰缸裏面磕了磕煙灰,站了起來,他已經思考完畢了。
“我們蘇維埃,是絕對不會容忍叛徒的。”斯大林說道:“圖哈切夫斯基居然背叛了蘇維埃,做德國人的走狗,我們是絕對不能姑息的,動手吧。”
“是。”貝利亞說道,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心中卻是一喜。
對于一把刀來說,是不該有思想的,但是,貝利亞這把刀的思想,可是很豐富的。從本質上說,貝利亞和斯大林是一路人。
權力的道路,注定是血腥的!沿途的絆腳石,都要被殺掉,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貝利亞認準了斯大林,因爲斯大林夠狠!
以這次事件爲起點,軍隊會被大清洗,同時,也就會空出很多的位置來,這也給了貝利亞很多的機會。
……
科茲納緬卡大街19号,國防部大樓。
臉上有些微胖,即使是繃起臉來,也看不到太多的嚴肅,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看起來永遠是那麽的和藹。
此時,他正在和一群人進行座談會,這些人,是剛剛從西班牙回來的。
“德國人,完全就是在誤導我們,坦克根本就不适合大規模集中使用,坦克永遠都是步兵的附庸。”巴甫洛夫說道。
前幾次的勝利,讓巴甫洛夫成爲了莫斯科人人皆知的坦克戰專家,但是,随後的失敗,讓他灰頭土臉,他的坦克都丢失到了西班牙,現在,他幾乎是光杆司令回來的,他要把在戰場上得到的教訓,講給自己的同志們聽。
“那德國人在一個星期,從馬德裏打到了巴塞羅那,讓我們根本就無法反應,結果把巴塞羅那丢了,這又怎麽解釋?”一名軍官問道。
“這根本就不是坦克高速突擊的結果。”巴甫洛夫說道:“你們根本就不知道,我們在西班牙,最大的敵人不是叛軍,而是其他人!好幾派都在互毆,比如打巴塞羅那,原本的守軍,都在内鬥!這樣的戰鬥,不失敗才見鬼了!”
隻有上過一線的人才能知道,西班牙,真的是沒救了!
“而且,北方軍跟得很緊,坦克絕對不能單獨使用,坦克隻有在步兵之中,才能更加安全,我提議,我們要加強步坦協同的訓練。”巴甫洛夫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