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時所謂火炮當然不是後世的管狀火炮,其實是類似于今的炸藥包,而用人力抛石機抛射。
現存世界上最早的火炮,是中國西北地區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國(1038─1227年)的一尊銅鑄火炮。而到北宋末期,也就是梁山好漢們所處的年代,由于實戰的應用,一些軍火專家對黑火藥的性能有了更多的認識,他們将黑火藥裝入紙管中,制成燃燒性武器:“飛火”。
因爲“飛火”中安裝了藥線,點燃藥線便可引燃火藥,使紙管爆炸。倘若再用抛石機(火)将這種“飛火”彈射到到敵軍的戰陣中,那麽火藥爆炸所産生的威力,就給敵方造成了極大的殺傷。因爲這種火器發射後,伴着爆炸聲在空中飛舞,所謂“煙雲散處鬼神愁”,“轟天雷起馳風”,就像是晴空霹靂爆炸,因此,當時也被人們稱爲“霹靂炮”。
後來南宋士兵在與金兵作戰時,就曾經使用這種火器炸死和燒傷過大量敵人。著名的嶽飛大破“鐵浮圖”中,就有“霹靂炮”使用的功勞。抗金名将劉曾有詩雲:
“一激轟然如霹靂,萬波鼓動魚龍息。穿雲裂石響無蹤,卻虜驅邪歸正直。”
城頭上,淩振看着官軍被自己的火炮打的抱頭鼠竄,也是心情大好。
“你在看這些石彈,這是普通實心的,這是霹彈,這是子母彈,子母彈是把大量小碎石頭用竹籠紮在一起,發射出去有個名頭叫漫天花雨。”
“最後,你們看這個,這是今天的壓場戲,現今最大的,全大宋沒幾個會做的,七梢風火。”
淩振扶着架,眼裏充滿了溫柔,就好象火是自己的孩子一樣。
不過這七梢風火是夠威風的,高了下能有三丈,七根梢杠子橫在上邊長度差不多也兩丈七八,一頭長一頭短,每根梢都有碗口粗細。短的這邊還連着幾十根粗繩,顯然是用來拉動給蓄力的。
王倫已經大緻讀過張叔夜送的《武經總要》,裏面就有這七梢的記載,不過制作方法也不是很詳細,至于施放的技巧就跟粗略,顯然是淩振這樣的工匠高手留了一私了。
梁山飛火兵呐聲喊,開始拉動繩子,足足有一百八十多人,喊着号子象拔河似的往後拉動繩子,一個飛火兵看樣子是主管手,管着前面的彈,同時監視梢的彎曲程度。有趣的是号子換成了新的好漢歌。
“大河……”領頭的喊一聲“向東流啊。”衆人應道。“天上的星星……”
“參北鬥啊。”也不知道是喽羅自發的,還是淩振安排的。
王倫有些後悔自己怎麽就把這首歌傳給了樂和。
淩振又介紹道:“這五梢風火最多可發六十斤石彈,現在爲了達到最遠射成,因此隻用最小号石彈。”
發看來不容易,一百八十多人廢了好一會勁,那個主力手才喊一聲有了,隻見五根梢都彎得象拉滿的弓似的蓄滿了力量,手一刀揮去斬斷固定住梢另一段的繩子。
隻聽呼的一聲,五根梢挂着風聲,猛地彈起來,向反方向翻轉過去,在半空裏盛放石彈的皮兜脫開了滑鈎,張了開來,一塊兩斤來沉大号鵝卵石劃過一道曲線,“嗡”地一聲飛了出去。下面的梢因着慣性,翻過來砸在另一邊的地上,咚地一聲,連地面都感覺在震動。
下面官軍陣裏立刻亂起來了,士兵到處亂走。
呼延灼在城下看了半天,也知道梁山如今兵強馬壯,士氣正盛不能輕易取勝。更有火炮之威,讓人防不勝防。
“單廷圭将軍帶領手下将士滅火,彭杞帶人小心梁山人馬偷襲,衆人緩緩後退……”
眼見事不可爲,呼延灼打算暫且退兵,保存實力。
梁山飛火兵看第一打的位置,開始調整自己的架位置,有的人調整角度,有的把移動位置。
這時王倫便問淩振:“這如何打的準,有甚奧妙?”
淩振道:“彈輕,拉繩距離大,則發的遠,具體本架都不相同,隻能靠經驗,故而熟練手最是難得,就是我也最多熟悉其中七八架的發射。”
王倫知道這是投石機精準度差的原因,一直到後世明朝使用紅衣大炮了,還是有這樣的問題,發射沒有準确的數據,完全靠經驗,經常發生有的士兵紅了眼,爲了威力大打的遠,填了過多的火藥,結果反而炸了膛。
事實上傳授炮術的葡萄牙人也有過這樣的問題,但他們通過統計,爲每個型号的紅衣大炮作了一把比例尺,分别是填藥量、彈分量和發射距離的合理換算,可是葡萄牙人雖然也提供了這比例尺給明朝,卻不告訴士兵是什麽用途,結果導緻大炮的性能降低,至于這對明朝末年的曆史有何影響就說不清了。
這廂飛火兵開始大舉進攻了,七八來架大小此起彼伏地發射,雖然比不得現代戰争萬炮齊發的場面,不過也是聲若巨雷,亂石橫飛,有的彈還帶着火,在空中劃出一溜煙痕。
那邊的祝彪和董平可就慘了,他們被重點照顧。雖然彈不多,可那都是大石頭,挨着就死,大營裏一片哭爹叫媽聲。
這是梁山好漢們第一次面對現代戰争的熱兵器的強大威力。但是,遺憾的是,
淩振後來被梁山泊擒獲歸順之後,他的技藝并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揮,從而大行其道。因此,“轟天雷”實際上也就成了悶炮了。
淩振的座次,竟然排在了“錦豹子”楊林之後,位居第五十二。後來在征讨方臘時,在攻克衆多的崇山峻嶺,險要關隘時,淩振的火卻不能一展神威,緻使枉送了許多梁山好漢的性命。
這種悲劇的發生原因,多少存在着對精尖武器主觀認識上的保守的農民思想。
在王倫想來,可能是在冷兵器時代,那些農民出身的好漢們,更注重的是個人的氣力和勇武,而不是在戰鬥中科技的含量。比如在那些話本小說中,戰鬥的場面大都是由一對一的武将的決鬥組成的。
一個或幾個人的技藝,本事,往往就決定了一場大戰的勝負。或者就是施展兵法,布陣厮殺了。
實際上,這種英雄主義色彩濃烈的戰鬥格局,也隻能在演義小說中發生的。設想一下,倘若讓淩振這種人大出風頭,那麽小說中的戰争就真的變成了血淋淋的屠殺,從而缺少了精彩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