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六十二歲時被宋徽宗拜爲太師,那是1108年(大觀二年)正月,他時任宰相。
無論是從輔弼的角度來看,還是從恩寵的角度來看,太師這個稱謂用在蔡京身上最合适不過。
蔡京太師府高大雄偉,氣勢恢宏,占地廣闊,仿佛是一座小型皇宮。大門口,矗立着一座四丈九尺高的樓台,匾額上題有"鳴銮堂"三個金字,那是宋徽宗用"瘦金體"禦筆親書。
院中有一個鳥語花香的南園,還有一個碧波蕩漾的西湖,都頗負盛名。
這座宅第,是宋徽宗禦賜給蔡京的,座落在皇城西北側的外城,金水河南岸。
金水河是宋太祖時期開鑿的一條人工河,是京城四大河流之一。
東京原本就有汴河、蔡河、五丈河三條河流穿城而過,水系發達,爲何還要開鑿這條金水河呢?
原因很簡單,就是爲了保證皇宮内廷池苑有充足用水。
河水從外城西北穿牆進入内城,蜿蜒而行,自天波門流入皇城後苑,在大内曲曲折折繞過太廟,然後過禦街而東行,直至内城東濠。
金水河在皇宮内廷這一段稱作景龍江或龍德江,出天波門以西稱作天波溪。
宋徽宗臨幸太師府,有時坐轎子去,有時則坐小船去。其實坐船去最方便,沿着景龍江、天波溪逆流西行,便可直接抵達太師府。
太師府南邊還有一條河,即汴河,那是東京城内最大的一條河流,每日來往船隻很多,大多是運輸貨物的商船。也有裝飾華麗的遊船,不時穿梭其中。
汴河穿城而過,河上有十幾座橋,太師府南邊的這座就叫太師府橋。這座橋很有名,東京城裏婦孺皆知。
住在橋北太師府裏的蔡京,更是大名鼎鼎無人不曉。
蔡京從1070年(熙甯三年)考中進士踏入仕途,到1115年(政和五年)春天,已經在宦海之中沉浮達四十五年之久。他曆經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三朝皇帝,都很受賞識,也多次受到過政敵的無情打擊和極力排擠。現在,無論是權勢還是待遇,六十九歲的蔡京都已達到人生目标的頂峰。
在他拜相之初,有六七個巨商上門讨債,他們拿着借條說,哲宗朝時,朝廷出兵攻打西夏,曾向我們借錢三百多萬缗,至今未還。
蔡京向宋徽宗做了如實彙報。
宋徽宗面有難色:"辱國!且奈何?"
蔡京很有信心地回答說:"臣請嘗之。"
蔡京下令,盤點皇城諸司庫藏,将那些多餘而無用的東西,打包作價抵債。不出半年,欠款全部還清。
蔡京在經濟體制方面的變法,尤其是茶法鹽法的變革,很快就見到成效,源源不斷的稅收财富彙集到京師。
蔡京洋洋得意地向宋徽宗報告說:"今内外泉貨所積爲五千萬,和足以廣樂,富足以備禮。"
宋徽宗聞聽大喜。
于是,蔡京向宋徽宗提出了"豐亨豫大"的治國理念。
豐,就是豐裕,治國首先要抓經濟,要讓國家财政充盈富裕,這是治理國家的經濟基礎。
亨,就是亨通,要确保政令暢通,這樣變法才能見到成效,這是政治基礎。
豫,就是安樂,要創造安詳和樂的社會環境和氛圍,這是社會基礎。
大,就是弘大,要樹立大國風範,要體現大國氣派,這是國家形象基礎。
蔡京的治國理念就是建立在這四個基礎之上,層次分明,思路清晰,内涵豐富。這讓宋徽宗感到耳目一新。
蔡京的"豐亨豫大"治國理念,源自于他對《易經》豐富哲理的認知,也反映出他對理想政治的思索與憧憬。
可是,這些治國理念卻一再遭到誤解和批判,被列爲蔡京的罪狀之一。
有人說,他這是以此粉飾太平。有人說,他這是在"倡窮奢極侈之風"。甚至還有人說,他這是視官爵财物如糞土,在極力鼓動宋徽宗大肆揮霍。
這些說法,細細想來,讓人感到既荒唐又可笑。
蔡京的政治作風,一貫雷厲風行,有時候氣勢咄咄逼人,這讓宋徽宗感到很不舒服。宋徽宗開始懷疑蔡京有專權之傾向。
對蔡京的強勢政治,一些大臣也感到不滿,但苦于找不到攻擊的機會。
1115年(政和五年)三月的一天,童貫拖着疲憊的身子從西北前線回到京城,向宋徽宗詳細彙報完西北前線戰況之後,他便回家休養去了。
他在城西蔡京太師府旁邊也有一座豪宅,也是宋徽宗禦賜的。
童貫是去年十二月被宋徽宗緊急派往西北前線去的,因爲西北出事了。環州(今甘肅環縣)定遠寨大首領李訛移背叛宋朝,寫密信給西夏統軍梁哆,邀其出兵入宋搶掠糧草。夏軍偷偷入侵,圍困定遠寨達二十五天之久,氣焰十分嚣張。
李訛移是宋哲宗時投靠宋朝的黨項族部落首領,賜名趙懷明,在宋爲官已經二十多年。
他的背叛讓宋徽宗很氣憤。
宋徽宗立即下诏任命童貫爲陝西經略使,令其緊急開赴西北前線,發重兵狠狠打擊西夏的挑釁行爲。
宋夏戰争又一次爆發。
童貫來到太師府,還沒走進鳴銮堂大廳,迎面襲來一股濃烈的沉香木香味。袅袅的沉香木香味,飄散出來的是富貴與安怡,辛辣與張揚。這是蔡京喜歡的味道,這也是蔡京性格的表現。
蔡京正坐在大廳裏等候童貫。
一番寒暄之後,兩人達成共識。于是,他們一同入宮來到崇政殿。
蔡京對宋徽宗說:
"陛下,臣與童太尉認爲,自古以來,招徕遠方之人,是國家興盛和美之事。現在遼國正在用兵,軍民離心離德,争相投奔我大宋。收攬化外之民,必能彰顯皇威,凝聚燕雲漢民之心。"
宋徽宗見兩位老臣意見一緻,于是準奏,令雄州知州和诜接應逃難百姓入境。又命邊關将領嚴防奸細,繪制北地山川地圖,探明軍馬布置等等以作準備。(未完待續)